看特斯拉的财报,它在业务层面的特殊之处至少有两点:
第一、主营包括偏制造业的汽车生产和偏软件开发的智能驾驶
Mag7中,估值最看不懂的就是特斯拉,特斯拉的主要营收和利润来源于汽车制造,但这一部分给的却是软件企业的高估值,比苹果还高。
上一篇说过,苹果是“硬件+应用服务”的模式,壁垒很高,但市场认为特斯拉的模式比苹果更好。
苹果的硬件生产是交给代工厂生产的,苹果公司569亿的净资产,去年赚了937亿(知道巴菲特为什么喜欢苹果了吧),是真正的“轻资产”公司;而
特斯拉的制造环节是控制在自己手里的,而且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它是Mag7中唯一的制造业企业
,在美国企业纷纷剥离制造业的浪潮中是一个绝对的异类,得益于它卓越的成本管控能力。
虽然是制造业企业,但特斯拉在智能驾驶这种软件开发上,又是一骑绝尘的,
硬的够硬,软的够软
,两者还能完美结合,这正是它可以获得极高估值的原因,被专门投资初创企业的ARK基金看中,成为第一重仓股。
第二、虽然特斯拉的业务包括汽车和储能,但
创始人和团队实际上同时还涉及卫星发射、网络平台、通信运营、人工智能、先进医疗等等一系列完全不相干的业务。
传统分业经营的企业,比如香港的那些财团,以及以前的通用电气,估值是会打折扣的,因为违反了企业边界的原则,但市场给了特斯拉例外的地位,SpaceX不属于特斯拉,但可以影响特斯拉的估值,因为市场已经默认,
这些不属于特斯拉的业务,通过马斯克和他的团队,也在影响着特斯拉。
而这个能力,就是两个字——学习。
再强调一句,此学习非彼学习。传统企业的专业知识存在于资深员工的大脑里,通过企业这种合作性组织,可以保证这个专业知识作用于产品,也能保证专业知识向新员工传承,
这正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如果是供应商,才不会把专业知识教给客户的员工;
但Mag7这一类创新性企业,
专业知识并不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中,因为根本不存在,它需要一群聪明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深度交流、不断尝试、边学边干
,而公司负责给资源、给目标、给激励,正是这种深度学习和交流,从无到有做出蛋糕,打破行业的界限,让大企业也可以保持高速增长,从而突破规模的极限。
如果按传统企业的运作,OpenAl根本不会存在,Deepseek这种与主业完全无关反而要占用大量资源的结构,也不应该存在。
以SpaceX团队为例,它们与特斯拉团队无关,但市场无疑认为两者有关联,这个关联不仅在于共同创始人马斯克,而且还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SpaceX的早期成功之路几乎就是一个“边学习、边创新”的过程。
以SpaceX的第一个火箭——猎鹰1号为例,马斯克创立SpaceX的目标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团队虽然都是火箭专家,但降低成本并不是他们以前要考虑的问题,马斯克也不是火箭专家,所以直接放弃了传统航天公司依赖多年的规划的方法,采用了类似于硅谷科技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快速尝试新想法,从每次失败中吸取教训,立即改进,力图短时间内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猎鹰1号的第一次发射失败是由于氧化剂燃料系统发生故障,第二次发射由于火箭上的控制系统失灵而导致失败。每次失败之后,团队都会进行彻底的分析,逐步修正技术缺陷,改进了火箭设计,并在第四次发射中,成功地让猎鹰1号进入轨道。
这套方法并不陌生,但以前都在企业附属的实验室中,每年拨经费,没有成本等盈利目标,
很难想象整个企业完全围绕着一个不存在的产品、没有成熟的技术路径的项目。
SpaceX后来的可回收火箭和龙飞船都是如此,火星计划的星际飞船更是如此,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实验项目,涉及的技术、设计都远超当前的航天标准。
苹果也是如此,从乔布斯的传记中可以明显发现,他在做苹果手机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大方向,并没有产品的明确定义,他也不是工程师,不是程序员,只是凭着直觉提出自己模糊的要求,再凭借直觉判断工程师和程序员给他的东西到底对不对,苹果手机是乔布斯在内的整个团队边学习边设计出来的。
另外一种学习是弱化管理者的角色,强调通过员工的有效讨论来推动创新产品
,最典型的是谷歌。
谷歌是Mag7中领导人不太强势的代表,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跨部门的讨论,以促进创新。它有着非常开放的公司文化,员工被鼓励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谷歌的"X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讨论为核心的创新孵化器,甚至在早期时,谷歌还为员工提供了“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正是这种文化促使了许多创新产品的诞生,包括Gmail、Google News、Google Maps等。
这些学习方法有各自的缺点,也有大量的失败案例,但都是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的。
说到这里,要稍微总结一下学习型企业与传统合作型企业的差异:
合作型企业重视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强调的是通过合作提升效率和实现共同战略目标。
学习型企业注重
知识的积累、创新和适应能力
,致力于
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组织的长期竞争力。
学习型企业有四个特点:
1、强调
员工个人的持续学习
,而不是团队合作,去推动组织的持续成长;
2、鼓励
员工主动寻求知识
,而不是业务要求的知识;
3、强调
知识的适合性
,高度关注技术变化,而不是长期积累的经验;
4、提倡试错,
把失败
视为有价值的成果。
当然,每一个企业表面上都鼓励这四点,企业声称“容忍失败”,但却不愿付账单;企业鼓励“员工主动寻求知识”,却假装不知道这一类员工需要更高的薪水——为什么大部分企业注定无法成为学习型企业呢?
你可以把企业当是一种人才的现代组织形式,什么是人才?
人才有专才,也有通才。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前的科学家,都
是通才,但20世纪以后,绝大部分人都是专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也向专才倾斜。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化要求的规模化、可控制性,通过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大部分人都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
通才不同,一个人之所以掌握了众多完全不相干的技能,靠的是学习迁移能力,在一个领域的学习经验,可以通过变化,移植到另一个领域
,这种人才没有培训的方法,完全靠人的天赋,完全不可控,从而被整个工业体系排斥。
但科学进步到当前的阶段,
大部分新技术都依赖于几个不同领域的同时进步
,比如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依赖于机器视觉处理、机器学习、传感器电子工程、控制理论、物联网通信技术、材料学,等等多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此时,
专才的瓶颈越来越明显。
因为把这些精通各自领域的专家聚集到一起,传统的管理方法,不管是外行管理内行,还是一个内行管理所有内行,都不行,需要一个天才般的通才才能做到,而团队的沟通手段,就是”相互学习“。
学习型企业的的人才体系是
“少数通才+大量专才”
,关键是这少数通才无法培养,为了寻找他们,只能招聘大量高薪人才试错,企业就需要同时有高利润的成熟业务和有创造力的新业务,去支持这一点。
所以,
学习型企业的成本极高,需要非常远大的战略目标和可拓展的业务边际,绝大部分企业都注定是合作型企业,也并不需要成为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已经不是管理方法上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企业的估值上,凡是稀缺的东西,必然给予稀缺的价格。
以往资本市场给估值的方法,规模越大,市占率越高,估值越低,潜台词是大公司发展空间变小、创新能力下降、增速降低,所以估值也要下降。
但
科技类行业的学习型企业,打破了这一规律
,创新需要多个学科的领尖人才,更需要可遇不可求的通才,因此需要大量高利润的业务,只有大企业可能做到。很多人觉得科技巨头都是泡沫,我个人认为,不要简单地下这个结论,其中也许有泡沫的成份,但更多是传统的企业价值分析方法,对这类学习型企业的理解困难。
以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为例,如果只做传统制程,市场是按周期类企业给2~3倍PB,如果真金实银进入先进制程的领域,市场会很快给你3~5倍以上的PB,这不仅仅是产品未来的市场——先进制程开发的失败概率很高,而是说,
当你真正进入一个创新领域时,本质也在改造企业本身——从使命到战略,从管理到文化,从激励到人才。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虽然规模不如Mag7,但依赖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少企业同样具备这样的学习型企业的潜质,这才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希望,关注这一类企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股投资。
在学习型企业中,往往需要灵魂人物,他们与一般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动物精神”,我将在这个系列的第三篇中聊一聊。
——钢
大的财富新思维圈子——
近两年全球股市上涨、商品通胀、黄金暴涨、航运暴涨,资本转移……,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需要时刻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的变化
,建议订阅
我的“
钢大的财富新思维圈子
”
,这是一个以全球宏观分析与资产配置方案为特色的圈子,每天更新全球各大类资产观点,定期更新全球资产配置方案。
新圈子主要提供以下五大类内容:
1、全球宏观每日解读
2、更新资产配置方案
3、社群与精选问答
4、不定期内部直播
5、资讯、培训和金融产品
文章比较长了,更具体的介绍,可以看
招募文章:
如果您还没有关注我,可以点击下面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