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历史街区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怎么做?从史家胡同说起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 2017-05-02 11:31

正文

编者按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


在各类城市地区中,历史街区的规划公众参与始终最受关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历史街区社会价值高,其规划建设关乎社会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的问题,故各界抱有更高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街区历史遗留问题多、利益相关方繁杂,故开展各类规划项目过程中协调多方利益的难度更大,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公众参与手段,为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推进,中央对加强社会治理、留住城市文脉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改善群众生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以公众参与为手段,着力推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文脉传承,实现历史街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有序治理。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06年以来主动开展规划公众参与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现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实践为例,深入诠释其中的理念与方法,以供交流。




城市是每个人生活的载体,与公众携手创造属于每个人的伟大城市,是规划师的职业理想。

 

为实现这一理想,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06年以来主动开展规划公众参与实践,借助控规公示工作坊、菊儿社区活动用房改造、新太仓保护规划公众参与等项目,探索促进规划实施落地的创新方法。


随着经验的积累,团队认识到,汇聚社会资源、发动居民内生力量是规划服务基层的最佳路径,而搭建平台、扎根社区则成为进一步深化规划公众参与的工作目标。现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实践为例,深入诠释其中的理念与方法。


 

在各类城市地区中,历史街区社会价值高、利益相关方复杂,其规划公众参与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紧迫性。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及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旧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借助保护规划编制及“史家胡同博物馆”建立契机,成立并培育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协会由居民、产权单位、专家、志愿者等多方构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责任规划师以顾问、理事、秘书长身份全程参与协会工作,尝试以社会组织为平台汇集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和居民力量,开展针对物质空间改善的参与式设计和针对人文环境复兴的文化教育活动,在落实保护规划的同时,建立起居民主动参与街区建设的自治机制


 

在物质空间方面,团队从居民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入手,以大杂院内公共空间改造为题,探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合理划分和风貌环境美化。


选择不同规模、价值的院落为试点,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不仅引入6家志愿服务的专业设计机构与居民共同开展参与式设计,更破格获得来自区名城办、街道和社区基金会的专项拨款,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以史家胡同45号为例,院内一处极具风貌价值的垂花门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居民长期呼吁修缮保护,但却由于该建筑不属于文物而未获重视。为保护居民珍视的文化遗产,协会引入专业团队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原址原貌复建垂花门,在保障居民出入安全的同时,保护了街区价值。


垂花门修复前


垂花门修复后


项目以风貌保护为切入点,实则推动民生改善和社区自治。为切合居民需求,规划师牵头制定了“前期踏勘、参与式设计、实施准备、动工实施、后期维护”5个环节全过程公众参与的项目流程,数十次入院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在关键节点召开居民参与会议,签字确定设计方案。



在沟通、信任的基础上,居民自发清除了院内常年积累的杂物、腾退公共空间,并为院落改造出谋划策。



施工完成后,还制定“小院公约”,初步形成了居民共同商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环境的自治机制和良性循环。


在物质空间改善之余,为凝聚社区精神、培育居民自治能力,规划师配合街道、社区以协会为平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


 

首先,协会组织居民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开展胡同口述史调查,并举办胡同故事会分享调查成果。



通过细致的邻里访谈,不仅采集到诸多宝贵历史信息,更在过程中逐步凝聚共同记忆,描绘未来愿景。

 


同时,召开胡同茶馆会议,引导居民讨论社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自发制定了“大白话”社区公约。



由居民亲自撰写成文并翻译为中英双语,经过隆重的签约仪式,悬挂在胡同醒目位置,成为唤起家园意识、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



不仅如此,为扩大影响力,团队连续两年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机会,举办以“为人民设计”为题的展览、沙龙、工作坊等活动,向公众宣传街区更新理念,总结顶层城市规划与基层城市治理紧密结合的工作模式。



经过近3年的努力,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已形成丰富的工作成果:多个院落改造项目实施完工,居民主动参与到街区建设中来,志愿者力量亦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突破和资源支持。



同时,实践获得《瞭望东方周刊》、市委《前线》杂志、《春潮——习近平总书记2·26视察北京两周年特别节目》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认可,是北京旧城内首次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紧密有机结合的成功范本,目前已在旧城白塔寺、东四等区域得到初步推广应用,体现出提炼城市更新方法论的开创性价值。



规划师这帮年轻人,做了这么多工作,居民从不相信,到最后,不仅相信而且支持,真的挺艰难的,这一点上我非常非常感激这帮年轻人


——邵孟君,本司胡同居民

 


我们社区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打开门,走出来,让我们的每个院、每个人都融合成像一家人一样,我希望我们整个社会一起,把我们的社区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赵博言,史家社区书记,风貌保护协会理事长

 


要把老城区保护好发育好,很重要的就是要复兴我们城市本来就有的,基于财产权和社区居民权益的,这样一种保护机制,我觉得他们这种工作,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和学科的实践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

——王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

 


在博物馆和风貌保护协会这两个平台之上,我们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整合了胡同保护的资源,有效地探索了公众参与和社区善治的路径,真正看到了老北京老胡同能够有机延续,真正实现复兴的希望。


——李哲,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公众参与规划实施,实际上是规划院针对新形式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探索,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规划的平台,连接社会各方的资源,汇集社会各界的动力,特别是调动社区内居民和各界人士来参与到保护与更新的规划实施之中,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施卫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居民的理解和参与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根基,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在当前城市与社会转型背景下,规划人正主动转换思路,引导社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领形成交融合力,探索落地社区生根发芽、推动街区自主生长的创新城市治理之路。



如果你或所在单位有类似优秀项目或案例

欢迎分享交流!



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或公众号留言给我们

期待你的回复!

mua~



相关阅读

罗家德:社区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于海:城市更新的空间逻辑——从增长机器到互动社区

赵城琦:城市更新或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

伍江:人居三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吕斌:旧城社区有机更新的城市设计

张险峰:战略性更新VS技术性更新

周剑云:城市更新与规划体制的变革

阳建强: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

施卫良:“轨道+”引领下的北京城市更新实践

边兰春:存量·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

夏铸九:台北的都市更新体制

城市更新的深圳经验

城市更新的上海经验

童明:城市更新中的结构性视角


住建部专栏

城市双修工作再次升级,住建部全面部署、全力推进!

向山东、北京和浙江学习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等工作经验!

达康书记说的对,不拆旧怎么建新呢?何况是违法建筑


论文征集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征文,5月31日截止

“中规院杯”第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征文,6月30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