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基本上,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工资天花板就是3000左右。
除非你有一技之长,会修车、装修、开挖掘机之类的,不眠不休一个月,大概能赚6000左右。
你嫌弃3000块的工资低,但总有人2000就愿意干。”
“在县城当老师,一个月到手3000块钱,但从没过过节假日。”
“虽然收入低,但县城物价也低啊。这个工资,应该也能过得很舒服吧?”
县城的工资或许和10年前差别不大,但物价绝对是“与时俱进”了。
有网友就说,自己一个月2500的工资,换算下来时薪10元。
再加上这几年,瑞幸、霸王茶姬、海底捞等饮料、餐饮品牌,也开始入驻小县城。
动辄一杯20块的饮料,人均100+的火锅烧烤,但凡在外面多吃几顿,那一个月的工资就会瞬间见底。
就算不吃外食、不购物,但孩子的教育费用、水电费、燃气费、伙食费、油费等等日常开销,一个月算下来也不是小数目。
自然了,“赚的少花的多”也会迫使很多人开始消费降级:
以前逢年过节,会和家人一起下顿馆子,现在全都自己做;
以前热衷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报了各种补习班,现在只想给孩子一个“像样的教育,同时保证家庭不破产”。
至于看电影,唱ktv之类的娱乐消费,如今更是直接从县城人的生活里销声匿迹了。
“现在赚钱太不容易了,所以每分钱都得掰成几瓣地花”。
没人花钱,也连带导致了县城里的各类小本生意都赚不到钱。
一位街头卖烤红薯的阿姨就说,以往每天能卖出几十斤的红薯,现在最多十斤,只能勉强糊口。
如今,“赚不到钱和没人花钱”就像是个死循环,死死困住很多县城人,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步履维艰。
- 02 -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县城工资崩塌的同时,这两年网上也很流行“小镇贵妇”的叙事:
住着明亮宽敞的大房子,开着几十万的车,拿着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吃的喝的都由专人从隔壁大城市的山姆代购回来,过着有钱有闲的悠哉生活。
小王的舅舅,是当地一所大型医院的副院长,指导外甥去申请医院附属医学院的研究生。
等到小王研究生毕业,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舅舅所在的医院任职。
后来,因为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医院把小王公派出国去读博士。
等留学回来后,便成了当地医院里的明星骨干医生,如今“混”得风生水起。
倘若没有舅舅的指点迷津和关系,只靠小王三本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业务能力,能进到当地大型医院工作吗?
又有多大的概率,仅凭出众的业绩,争取到罕见的留学机会,来让自己的事业进一步飞升呢?
毕竟在县城这种“熟人社会”,把机会留给自己的身边人,是人之常情。
“很多县城里的人,小病不爱看医生,而大病又不愿在县城里看。
你们看,在县城里工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和三本的毕业生其实差别不大。
只要能力说的过去,再有内部关系帮忙牵线搭桥,指引一条“捷径”,那么生活大概率就能“平步青云”。
就像一些三本毕业的县城“富家女”,一毕业就被家人安排进了当地的国企,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配好了房子与车子做嫁妆,过上了体面富足的生活。
而那些靠自己的能力考上985高校的孩子回到县城后的生活呢?
学历高资历好的,会被小公司婉拒:“我们用不起这么高端的人才”;
年过30还未婚未育的女性,会沦为求职鄙视链的最底端,无需看简历,直接拒绝;
工作有没有业绩不重要,但得会来事儿,讨领导开心,得心无怨言地接受公司的无偿加班。
最终很多人被逼无奈,只能去做个补习老师,辛苦地拼搏几年,攒点小钱按揭买套电梯房,过着凑合的生活。
在县城里生活,有关系的人一句话,就能摆平无数困难;
而没关系的人,克服完一个困难,接下来还有千千万万的困难需要克服。
-
03
-
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真正掌握资源的只有几百人:
而且啊,县城虽然林子小,但什么鸟都有,各个都是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