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扑克投资家
扑克财经旗下品牌,实体产业和金融领域第一新媒体平台。专注于挖掘行业、公司、人物等深层次内容,同时关注金融领域、企业相关的业务实操,服务于实体产业和金融人群,专为变革者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上涨0.2%!重要数据出炉→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碧桂园突发!多位管理层被记入诚信档案!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阿里合伙人樊路远道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扑克投资家

傅海棠的颠覆性思考框架:关于房地产、M2,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们都是错的

扑克投资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26 21:42

正文


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扑克投资家网站


文 | 上海高程投资公司董事长 潮汐智咖 扬韬

来源(公众号) | 扬韬略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天,在酒店大堂谈中国的货币问题时,傅海棠先生手指窗外,说:你看,那座天桥!



我看了看,一座行人匆匆的天桥,跟货币有什么关系呢?


傅先生问:这座天桥是国家投资的,假设花了1亿元。这座天桥,国家卖给你了没有?


没有。


那么,在GDP统计里,这1亿元是不是已经包含在GDP的数字里?


是的。


那么,这1亿元是不是也包含在M2里了?


是的。


如果国家把这座桥卖给你,你出钱,国家收回钱去了,还了银行贷款等等,那么,M2是不是就减少了?


是的。


所以,现在,国家建了这座天桥,却有没有卖掉,而是给你免费用,这就意味着GDP增加了,但是,M2也增加了,对不对?


没错。


换言之,如果是在美国,GDP组成里面六七成是消费,每一笔交易都对应着一次现金回环的链条,M2占GDP的比重一定比中国低,对不对?


……


好像是这么个理吧。


既然如此,中国的M2多一点,有什么不可以的?就好比这座天桥,国家建成了,却没有卖给任何人,而是供老百姓免费享用,这个就是福利。中国的M2里面,沉淀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国的老百姓由此享受着巨大的福利而不自知,却简单地骂娘,说货币超发,是不是很荒谬?


你的意思是,中国的货币没有超发?


没错,健康的社会和国家,货币是不存在超发的问题的。货币具有鼓励劳动生产的属性,增发一些货币,就可以刺激生产,社会财富增多,这是好事情。对中国这样得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更多的M2支持,是完全合理的。同时,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消费和服务构成了GDP的主要部分,就不需要那么多的M2,所以,它们的M2增速慢于中国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傅老师,你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主流经济学家将M2直接与GDP的数字去除,得出M2与GDP的效率关系,这种做法是错的?


当然是错的。M2是沉淀的资金。要知道,货币绝对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多。央行投放的货币、商业银行贷款增加的货币,它的总量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换言之,M2是存量,存量的增加程度。而GDP呢,是每年的增量。你用一个存量去除以一个增量,哪有这样的做法!


傅老师,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用M2的增量与GDP的当年量做对比,也许才有意义?


没错。这样的比较,也许能反映货币投放是不是超量了,货币效率是不是高的问题。不信,你做做看。


于是,我查数据,做研究,赫然有了下面这张图:



从这个图的结果看,中国每年的GDP要增加100元,大致需要M2增加25元年左右。1990年以来,这个数字基本稳定与25%的水平。单纯从这个比值数据的稳定性看,确实不能说中国的货币投放过多了。


上图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峰。一个是1993年,所谓经济过热时期,一个是2009年,所谓四万亿大放水时期。但是,这两个峰出现后,很快就恢复正常水平。傅先生认为,这恰恰说明中国的货币投放是有效果的,是正确的:每投入100元货币,总能产生400元左右的GDP,这说明经济运行效率是正常的,也说明周小川时代的货币增长与朱镕基时代的货币增长是有同等效果的。


中国如此,那美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我查了1959年以来近60年的美国数据,结果如下: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美国100元GDP的增量,大约需要5元左右的M2增量。而且,过去60年,这个数据是相对稳定的。1995年前后,数据达到最低,1970年代则达到最高。傅海棠先生的解释是:1970年代,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规模相对要大一些,1995年之后,美国经济转型,开始科技化或者泡沫化了。但从一个长的历史周期来看,美国的货币投放也没有离谱,还是正常的。


在仔细对比这两个图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要增加100元GDP,需要25元的M2增量,而美国只需要5元。这个结论,正好符合傅先生提出的预判: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M2,而美国不需要。其中的差距,高达5倍!


这是以主观结论为先导,客观论证后行的过程。但数理推导的过程,完美地印证着傅海棠先生的结论。如果我们以上述两个图来做基准,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和美国虽然在扩张货币,但货币膨胀的速度是合理的,你不能说货币超发了,如何如何。


如果以傅海棠先生前文的推断,M2是会沉淀的,而GDP是每年的增量。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新的研究:假设以GDP的累计量(以某一年为基准,累加此后每一年的GDP)为准,除以当年的M2,结果会如何呢?


下面,我们看看差异。首先,如下图:



如果我们以此前经济学家的简单运算模式,用GDP与M2的比值去推导,当然可以得出结论:货币效率似乎是降低了,因为以前每投入100元M2,可以增加120元的GDP。但最近呢,这个数据就下降到50元。你看,货币效率是不是降低了?


但是,如果以累加的GDP除以M2呢,我们就会发现,2000年之后,中国的M2与累计的GDP关系大致是5%。即:100元的M2,对应的GDP累计量大约为500元。这个数据告诉我们,要维持中国当前的财富规模,需要5倍的M2。


当然,更有价值的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货币投放,与GDP的关系是稳定的,再4-5之间。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能证明:中国的货币投放是合理的。


再看看美国的情况,1959年以来,如果单纯以GDP与M2的关系来对比,似乎最近20年货币效率是降低了,如下图第一张。



但是,当我们把GDP累计值作为分子的时候,也能发现一个问题,2000年之后,这个数据是稳定再30-33之间的。它表明,美国的货币投放规模,也许正好符合经济的实际情况,没有货币超发的嫌疑。(其实请想一想,美国进入所谓的量化宽松时代,看起来货币泛滥,但美国的物价涨了么?)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让人震撼的。它说明,中国的周小川与美国的伯南克和耶伦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货币专家,他们确保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也保证了这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汇率相对稳定。


更进一步,任何对于中美两国货币投放过量的指责,都是不切实际的,没有道理的。


换言之,过去20年,中美两国的货币投放是合理的。两国社会中出现的金融现象是必然的,也是应该让我们心平气和来应对的。


傅海棠先生喜欢举的例子是:20多年前,一部手机的价格是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但20年后,一部功能最佳的手机,其价格也不过是几千元。但是,这20年,中国的M2增长60倍以上,何以手机的价格涨幅不过几倍呢?根本原因在于产出增加了,是生产效率增长的必然结果。


所以,物价上涨,并不只是源于货币增长,而最主要的是看生产效率。在傅海棠看来,物价上涨,必然是由于产量不足而需求增长。因此,经济活动的一切核心,都应该围绕扩大生产去进行。


货币政策应该如何与物价相适应呢?他认为,当物价上涨的时候,应该加强生产端的资金供给,促进生产以满足需求的增加;当物价下跌的时候,应该加强消费端的资金供给,促进消费以稳定价格。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贸然撤出资金、减少资金供给。世界上各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都是由于货币突然收紧造成的,而不是其它!


由上述分析,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货币投放的临界值,证明货币投放是否合理,或许可以用M2的增幅与GDP的关系来表述。这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张图。如果这个图上的数据是相对平稳的,就说明这个国家的货币投放是合理的。反之亦然。


对于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的货币超发现象,以及中国1946-1949年期间的法币泛滥现象,傅先生的观点是:货币发行,必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是实物生产的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社会的物质供给没有因此而增加,则属于恶性货币超发,会引发恶性通胀。类似情况,往往出现在政权崩溃末期。负责任的政府,还期望继续执政的政府,是绝对不会恶意滥发货币的。这就是中美两国的现实问题。


傅先生更进一步解释道:什么是存款?存款就是劳动者多余的货币。什么是货币呢?货币其实就是劳动报酬的超额凭证。在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里,甲乙双方各自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是不需要有多余的货币存在的。但劳动有剩余,便以货币形式体现。渐渐的,货币的功能异化,人们为了追求货币而劳动,货币就变成了人们超额劳动的凭证。


也正是因为货币是超额劳动的凭证,它才具有了刺激生产劳动的功能。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货币,会努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使得其劳动产出大大超过本人的需求,这超额的部分,便成为社会的财富积累下来。


于是,货币的沉淀部分(比如当今的M2),就成为社会财富多寡的标志。中国的M2总量大,恰恰是中国社会财富积累巨大的标志,而不能简单理解成货币超发——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那座桥,它所凝聚的货币总量M2的部分,其实正是社会财富的真实写照。甚至于我们可以简单地去推断:哪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好,就意味着哪个城市更发达,更先进。哪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则意味着哪个国家更发达。简单一点,中国哪个城市的人均M2越高,则哪个城市越发达。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手里的货币数量很大而全社会的货币规模并不大。这种朴素的想法,源于对自己劳动报酬超额凭证保值的需求。简单点说,每个人都想着自己是亿万富翁,但社会其他人的钱没那么多,也就是自己的货币购买力是足够强大的。


想法没有错,问题不现实。傅先生举例说,经常会有人后悔,说我当初如果房价1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下同)的时候买房子就好了,就不会为当前1万元的房价而懊悔了。问题是,如果你当初真的去买房子了,房价绝对不会是1000元。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不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只是一个普通人,是无数普通人的一员。你那时候不想买房子,因为其他人跟你一样,也都没有想买房子。那个时候,房子的数量是稳定的,社会的货币数量也是稳定的。如果你真的去买房子了,意味着众多跟你一样的普通人也去买房子了,房子将供不应求,房价就绝对不会是1000元,而可能是现在的1万元。那时候的房子便宜,只是因为你没有想买而已。


(这个思路,有点像平行宇宙了。如果你是四维空间的人,也许可以跑去那个平行宇宙看一看,假设你当初想以1000元的价格买房子,后面会发生什么。)


傅先生的上述论断,建立在其对于纸币时代的全新认识基础之上。他与朋友之间,有过这样的问答:


问:人类历史上纸币时代有多长时间?


答:四十多年吧,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才算正式进入纸币时代。


问:纸币时代之前的经济理论在是不是失效了呢?


答:很多失效了,有些理论还是管用。


问:全球最坚挺的两大资产价格,一是中国房价,二是道琼斯指数。是不是在我们有生之年会一直上涨?


答:是。如果通胀保持2%左右速度,就等于货币每年贬值2%。拉长时间是会一直上涨的。


上述问答过程,或可解释市面上的大多数疑问。实际上,200多年前的硬通货时代的经济学家对于货币的认识,与当代社会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甚至于当代普通人能理解的思路,古典经济学派却没法理解。比如说,在托马斯-图克时代,通货理论会认为,贵金属的输入,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输出则会引起物价下跌。但是今天,我们却都知道这是没有必然的线性关系的:物价的涨幅并不必然体现为货币的增幅。


人类社会的货币体系,确实是从1971年之后才进入了信马由缰的阶段,纸币的膨胀才开始不受硬通货(金银)的限制而由央行主导肆意纵横。水平较高的央行,会去平衡货币规模与社会财富的比例关系,使得货币既能促进生产,又不至于引起物价的失控。有效平衡其间关系的,就是成功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莫不如此。中国2001年后的货币供给规模适应,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既然如此,当代经济学家就必须放弃此前的硬通货本位思想,放弃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用完全适应当代经济特点的理论来解释货币和经济。这一点,正是傅海棠先生在做的。所以,有人称他是纸币时代的新型经济学家。


延伸阅读:


房价高不高?


傅海棠先生认为:房价之所以高,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能力不足,如果能快速多建大房子,房子多了,房价自然就不高了,大家就都买得起房子了。


供求决定价格,看起来没错。如果房子的供给多了,房价确实就该跌了。但是,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房价高低完全取决于卖地的进展,实际上是政府在控制土地价格。地价涨了,房价自然也就居高不下了,很多人还是买不起啊!


但傅海棠先生的观点是:房子有地价,等于政府加税。比如汽车,一辆车里面的含的税,只怕不比房子少,但大家照旧买得起车,为什么?因为汽车的产能上去了。房子也一样,所有的房子都有地价,等于所有的房子都没地价。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得面临同样的地价问题,犹如所有房子都加了一层税。


他的意思是:当所有房子都含地价的时候,是全社会所有人包括政府在内都必须面临的同等问题,其实就等于你手里的货币是隐含了房价加税的部分。或者说,你手里的100元钞票,隐含了10元的地产税。既然如此,讨论房价高低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讨论的是你是不是能买得起房子了!


你看,与20年前相比,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买的起房子了?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自己的房子了?这说明社会是进步了而不是倒退了,也说明人们的收入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更说明中国模式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所以,对社会的评价应该看具体而微的结果,而不是空对空。


所以,你讨论房价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大家的钱都多了,房价当然就水涨船高。房价永远是对货币多少的反映、对购买力强弱的反应,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尤其,不能把中国的房价跟别的国家去比。土地资源不可搬迁、不可置换,生活环境、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不同地区都完全不可比。既然如此,用中国的房价去比较欧美日的房价,没有任何意义。


谈到当前的限购,傅海棠先生说,这个看起来不合理的举措,其实是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房子太少了!政府此前低估了民众的购买能力,高估了经济的泡沫成分,采取了限制经济增长的一系列举措,现在看虽然当时的做法有道理,但毕竟造成了房子的严重供不应求:在有些城市,可售房屋的库存只有三个月了!很多地方的房子如果敞开卖,几个月之后就没有一套房子可以卖了,怎么办?让房价涨到天上吗?不能啊,所以,现在只好限购。


对照既往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发展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过去20多年的历次打压经济泡沫、限制经济增速的做法,几年后就都发现是估计不足的。比如,1993-1994年的投资大跃进,如果对比10年后,会发现规模远远不及,只是社会和市场过早、过于超前了容易。又比如1997-1998年就开始说怕电力过剩,结果几年后就发现是电力供给能力严重不足。2002年,中国钢材产量不足2亿吨,次年开始查铁本钢厂的违规事件,10年后,中国钢材产量超过8亿吨。还有纺织行业限产压锭、房地产领域原来说的鬼城、高铁投资所谓的大跃进,如今再看,到底是过剩还是不足?


用发展的眼光反思历史,很多做法是值得重新思考的。比如,日本1990年代时期的所谓经济泡沫破灭,在傅海棠先生看来也是荒谬的。2008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应对之策也是错误的。他认为,当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时,应该继续扩大货币投放以降低利率,由此扩大生产供给。而当年日本和美国的策略却全都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恰恰是南辕北辙之举。可以说,是他们的紧缩政策才造成了后来的危机,而不是因为危机他们才紧缩。


那么,日本当年的正确之举是什么呢?他说,可以继续扩大货币供给量,扩大生产能力,日本人的住房条件那么差,可以盖更大的房子,改善居住条件,稳定住经济,再在此基础之上搞创新,搞资本输出,则经济可以平稳度过难关,而不是目前这样20年低迷不振。


就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傅海棠先生认为,现在限购是没办法,但最重要的是扩大产能,扩大造房子的能力。房价涨,只说明需求多而产能低。所以,我们现在是房子不足,而不是过剩。同理,不能认为中国的钢铁水泥焦炭等产能是过剩的,盲目去压产能,最重要的是找出路。落后产能可以淘汰,但国内总产能理应高于国内正常需求的30-50%,这叫产能备份。


至于有的人老是抱怨买不起房子,则应该向前看,不能用现在的收入水平和货币水平去衡量。因为过去20年,房价总是大多数人买不起的,结果却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住房,就是因为买房的人是在向前看——货币会越来越多的。


都有钱等于都没钱。


纸币无止境,是傅海棠货币理论体系的重要论点。货币是劳动凭证、交换媒介、财富符号,不会消失,只会在交换中转移所有权。因此,理论上,货币只会越来越多。但人类的存储本能注定了货币天然具有沉淀属性:流通领域里的实物货币会逐渐减少,除了一部分损耗外,更多的货币被有钱人藏起来了。


这个观点,与我前期的研究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非常赞成。此前,网上有一位叫白云先生的研究者,他认为,中国人有厚葬的习惯,金银珠宝容易被埋之地下。不过,考虑到曹操以来的“摸金校尉”的勾当,我们有理由认为多数埋在地下的金银会重回人间。但富人对实物货币的喜好和储藏,会将大量货币固定在隐蔽处,由此导致民间货币流通不足,从而引起通缩等问题。同时,货币不足,则激励生产的水平不足,容易造成流民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所以,傅海棠先生说:纸币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有了纸币,经济发展的货币桎梏就消失了,经济就有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了。这一切,都有赖于纸币具有的不受束缚而膨胀天然属性。


其实,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历来就是一个战乱交织的过程。战乱迭生,根子就在货币不足,无法激励人们生产和劳动,社会资源就会因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拓殖而匮乏,天灾人祸之后,战争就不可避免。


人类繁殖得越多,战争规模也就越大。一战二战都席卷全球数亿人参与,对人口的消灭和财富的损害惨酷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根源仍在于实物货币的缺陷。二战之后,美国的霸权确立了美元的全球硬通货地位,但此时的美元仍直接挂钩于黄金,实质等于是仍没有摆脱实物货币的羁绊。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黄金本位只延续了17年时间。这大约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短的一次货币实物本位时代。实在是世界人口规模太大、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太强、而黄金存量太少造成的。尼克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一举废弃黄金本位,从此,纸币才像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也因此才有了战后70多年的世界和平和繁荣。


美国70多年的霸主地位,靠的是美元纸币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傅海棠认为,美国的繁荣,根本是有效劳动量持续不断增长,同时也由于美国有可剥削的对象,即全球所有的穷国,等于数十亿人在为美国贡献低廉得近乎无偿的劳动。美元一张纸,吸走了全球多少财富!这才是它发达的根本。


所以,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纸币,必须不依赖它国的货币尤其是美元那张纸。将来中国发达了,也要有能够被我们剥削的低廉劳动,那就是全世界仍然存在的穷人。他们会继续向我们提供低廉的劳动,也就是低价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


只是,纸币流通过程,仍存在着沉淀性。一方面,纸币不会像以前的实物货币那样被某个人囤积掩藏,但持有纸币的人可能长时间不消费。如果所有的纸币都只是一张纸(实物的纸张),也是不利于货币流通的。最近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位贪官在家里窖藏了2亿多元的纸币,与历史上的财主藏金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尤其是银行记账体系和电子系统的普及,以信用卡为标志的借贷工具的使用,大大扩展了货币的信用模式,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将来如果取消纸币,货币流通速度还会更快,大家所关注的M2也会继续向天文数字迈进。


这就是纸币无止境的由来。很多人关心中国的M2增速过快,傅海棠先生对此不屑。他说,中国的GDP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如果按照欧美的模式去统计,中国的GDP也许不是现在的70多万亿,可能早就超过你的想象。


比如,农村的红白喜事,一家一户的宴请,几乎全都是买了原料之后自己回家做的。如果换一个模式,是在饭店里请客吃饭呢?全就统计进GDP了。要知道,中国一年婚丧之事超过2000万户次!


又如,过去30年,中国农村无数家庭翻新了自己的住房,但是几乎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买了水泥砖瓦木材之类的原料,自己请人干的,如果算GDP,就是那些原料,完全没有增加值。但如今,再也没有这种事情了,所有的住房建设都要统计进GDP了,光这一块,有多少?


还有,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大量经济活动没有纳入统计。民营企业的大量经济活动是低报的。这一切,都使得目前中国经济规模被大大低估,由此而计算的M2则似乎是高估的。


很多人还以为未来的M2会稳住或者下降,傅海棠说根本没这回事。中国的M2大约不用很久,就可以达到200万亿元、300万亿元。因为所谓M2其实就是流动的货币。要想有经济活动的增长,纸币就一定会继续膨胀下去。你需要考虑的,只是膨胀的速度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了必须要有自己一套房子的原因——房价是当前货币规模下计价的,而货币规模将继续无限膨胀下去,以未来的货币规模衡量,当前的房价无论高低,都是便宜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他期货市场中长期主要做多单的缘故——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货币规模不缩减,则商品价格必然是长期上涨的。如果以100年为单位,某商品价格涨20倍,则相当于每年平均下来(复利)必须涨3%。这也就意味着做空者将天然损失3%,在期货保证金制度下意味着资金损失超过30%。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了美国股市长期牛市的原因。你也就能理解巴菲特神话的由来。也能理解所谓的美国奇迹和当前的中国奇迹。纸币这个神迹,就是神话的创世主。


于是,傅海棠先生又有了另一句名言:都有钱等于没有钱。他说,有人对纸币认识不清。以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不劳动在家享受,等吃等喝。家家都有钱了,都等吃等喝,物质从哪里来。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衣食住行任何一样东西都是靠劳动创造的,不是印了钱就有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别以为自己存钱多了就可以养老。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存款100万,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养老福利了,关键要看当你老了的时候,谁来给你劳动、谁来给你创造财富供你消遣。如果全社会都是老人、都不干活,却人人都有100万,那等于每个人都是穷光蛋——养老,靠的是劳动,不是货币!


所以,现在有钱的人,只能自求多福,将来自己老的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劳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继续大大提高。那时候,也许没什么钱也能享受幸福生活。


由此也能理解傅海棠定义的幸福: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休闲,最关键的是,“有想法,能实现”。所以,前面说的有活干指的是想干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所谓“安居乐业”。而有想法能实现,则是最高层次的幸福。那需要有物质基础(至于如何实现物质基础,涉及到投资种种,以后还会再说)。所以,幸福,并不是老了就什么都不干,睁开眼吃饭,闭上眼睡觉。人总要有点事情愿意做的,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并不见得就幸福。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劳动着是美丽的,此之谓也。


当然,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他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应该根据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缺失或丧失的程度予以补贴和保障。对于部分缺失劳动能力的人(残障人士等),应予以补贴,对完全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如老幼和病残者),应全面保障,确保其处于相对健康的生活之中。而其它成年人,只要有劳动能力,国家就不应该给予补贴,应该最大限度让其发挥长处参与劳动。


这就是劳动创造财富的真正意义。它也意味着一个社会,唯有劳动才是财富!纸币归根结底是虚的,劳动才是实的。我们重视纸币,只不过是因为它能促进劳动。


由此货币属性出发,傅海棠先生又引申出了很多其它观点,比如,央行调控货币的艺术(通货与通缩),政府管控劳动的艺术(计划与市场)、社会保障的利弊(税收与福利)等等。我希望有机会再向大家介绍。


最后,我们大约也由此可以明白傅海棠2014-2016年的股市和期货投资过程了。据他介绍,2014年4月的时候,他买进了一大堆股票,包括宝钢、中国神华、大同煤业等等(还真是完全的资源类股,符合他做期货出身的身份。在纸币无止境的环境下,茅台,其实也是资源类股,他那时候如果买茅台,会更好)。他的观点是:这些股票再坏也不能破产吧?而且,它们当时的价格都低于净资产,破产了我还不亏。


傅海棠先生这两句话,反映的是他的投资观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完全一致:首先是价格被严重低估,其次是公司质地有充分保障可以盈利或成长。


他的股票是2015年牛市中途卖掉的。卖掉时的指数位不到4000点。他自己说,错失了1000多点的牛市。你可以由此去推断他卖出的逻辑。


对他而言,2014年的最大遗憾是买了500多手期指多单,但持续几个月期指不涨,他也失去信心,就全都平掉了,然后去转战商品期货做多——结果,期指随后涨了3000多点,如果持有的话,每手的利润会超过100万元,总计会有5亿元以上的利润——但是,他在商品期货市场多次抄底,认为国家要出政策刺激商品,结果却一再错过,8000多万元亏损到1500万元,才终于迎来2016年的春天。


理解了傅海棠先生的上述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投资而言,那就是无论股票还是期货,最佳的模式还是择机做多、有选择地做多。


对于指导生活和人生而言,则更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少牢骚,别抱怨,对世界充满期待,对社会充满期望,用积极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从而迎来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春天。


扫描下方二维码,上潮汐社区关注智咖

随时向潮汐智咖 扬韬提问,并GET最新回答哦



--- m.mindcherish.com ---




产业与金融大咖好难约? 微信搜索 & 进入 潮汐社区

800多位智咖和达人

随便撩


商务合作,请直接勾搭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大宗·金融知识库

点击查阅

大宗业务: 套期保值 | 套利 | 套利心得 | 商品定价 | 贸易融资 | 融资方式 | 仓储 | 航运第一季 | 航运第二季 | 航运第三季 | 航运衍生品 | 油轮 | 商品风暴 | 钢贸 | 石油贸易 | 衍生品 | 公司研究 


品种系列:玻璃 | 黄金 | 菜粕 | 玉米 | 甲醇 | 甲醇第二季 | 塑料 | 钢铁 |  |  | 螺纹 | PTA | 橡胶 | 大豆 | 小麦 |  | 煤炭 | 石油 |  | 棕榈油 | 棉花 | ETF期权 | 铁合金 | 原油 | 铁矿石 | 茶油 | 沥青 |  | 天然气 | 咖啡 | 棉纱 | 白银 |  | 饲料 | 鸡蛋


公司产业:伊藤忠 | 住友 | 丸红 | 三井物产 | 亚洲粮商 | 油脂油料 | ABCD | 油脂巨头 | 中粮 | 益海嘉里 | 巨头年报 | 矿业寡头 | 四大粮商 | 大宗寡头 | 国内粮油 | 必和必拓 | 淡水河谷 | 孟山都 | 中储粮 | 鲁花 | 中纺集团 | 嘉吉 | ADM | 邦吉 | 路易达孚 | 嘉能可 | 贡沃 | 粮油争霸 | 埃克森美孚蒂森克虏伯 | 巴斯夫 | 化工第一季 | 化工第二季 | 化工第三季


宏观系列:金融危机  | 资产配置 | 投资时钟 | 非农 | 楼市 | 中国经济 | 矿产资源 | OPEC | 货币 | 美元 | 人民币 | 货币政策 | 中国金融史 | 地缘政治 | 一带一路 | 中国历史 | 中国经济 | 脱欧


金融系列:CTA基金 | 桥水基金 | 金融女郎 | 高频量化 | 对冲基金 | 资管 | 泽熙 | 股票 | 债券 | 外汇 | 期权 | 主权基金


交易系列:德州扑克 | 交易员 | 交易理论 | 交易系统 | 风险控制 | 技术分析 | 交易心理 | 个人修炼 交易书单 | 交易故事 | 均线 | 金融女郎


大宗地理:

美国 | 阿根廷 | 新加坡 | 俄罗斯 | 瑞士 | 日本 | 伊朗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巴西 | 巴拿马 土耳其 | 伊拉克


人物系列:石油大亨 | 沈文荣  | 宁高宁 | 索罗斯 | 利佛摩尔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至扑克投资家(puoke.com)

获取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