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读懂白居易,方懂人生最高明的活法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08 18:01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幸运星
来源 | 皓然读书(ID:growing-reading)


清代乾隆帝在《唐宋诗醇》中,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给予高度评价。

他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让官员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享有如此高誉的白居易,一生也正如他的字号乐天一样,虽经历动荡波折,却总能找到更好的活法。

他用行动告诉世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自我成全。

这或许是一场与自我的和解,又或许是一场与生活的较量。

但无论如何,接受自己,学会放下,才能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白居易出身于世敦儒业的官僚家庭,父亲白季庚曾任徐州彭城县令,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唐代诗人。

他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天赋异禀。

五岁学诗,九岁就懂声韵,十五岁就写出经典名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得到顾况的赏识。

此后,白居易更是“昼课赋、夜课书”,常常因为太用功读书而忘了吃饭,以至于“口舌成疮”。

贞元十六年,27岁的白居易来到长安应试,三登科第,成为当年最年轻的进士。

806年,白居易与友人游玩,途经马嵬坡,一时感慨便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

这首佳作之后被广泛流传,使得白居易一时风光无限。

此后,白居易被封为盩厔尉。在这期间,他和农民的接触日益增多,也看到了朝廷的苛政带给百姓的疾苦。

于是,他多次上书朝廷,为民请命。然而他的直言敢谏,非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肯定,反而招来宦官们的憎恶。

后来长安城发生了一件大暗杀案,宰相武元衡在清晨去早朝路上,被刺客暗杀。

白居易得知此事后,在当天就上书奏谕,主张捕贼雪耻。

但他这种无畏的精神,却遭到同僚的嫉妒,认为他不应该在谏官之先言事。

白居易作为新进分子,在朝廷上被宦官嫉恨,又被旧官僚所不容,不久,他便被贬为江州司马。

一腔忠君爱民的热忱被无情打碎,白居易的心情非常苦闷,他经常借酒消愁、吟诗作赋,来排解自己的积郁。

一次在浔阳江头,他偶遇琵琶女,了解到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琵琶行》。

后来,白居易多次走访民间,深刻体悟江州百姓的生活,写下大量现实题材的诗作。

虽然在仕途上接连遭遇打击和不公,但他却在被贬之地与百姓融为一体,开辟出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新道路,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有时候,际遇不公,不要着急抱怨和指责,也千万不要被它吓倒,胆怯退缩。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你会发现所谓的不公只不过是一时的乌云,遮盖不住前方的太阳。

人生如棋 ,若暂时被困其中,不妨跳出来,重新审视棋局,也许就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学会放下不公,才能释怀过往遗憾;抛下他人恩怨,方能迎来涅槃重生。

一个人,只有体会过悲凉,才更懂得释怀;经历过磨炼,才能把不公变成有功。


长庆元年,被贬数十载的白居易受诏重回长安。

原本以为是件大喜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却从此陷入牛李朋党的纠缠之中,痛苦万分。

和白居易一起回长安的元稹,开始急于进取,结交宦官谋取高位,与宰相李宗闵由于竞争激烈而互生嫌隙。

与白居易有一定交情的李德裕与李宗闵也各分朋党,朝中大臣们各自攀附。

朋友们互相倾轧,使白居易左右为难,而更让他痛心的是,两位至交好友李建、元宗简在这场斗争中相继去世。

看着昔日好友有的死亡、有的变节,有的遭贬谪、有的遭受逆乱,血雨腥风的斗争却愈演愈烈。

白居易悲伤地感慨道:“宦途气味已殆尽。”

在心灰意冷中,他痛下决心,不再朝争功名,请求外任,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长庆二年,51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此次赴杭,白居易心情大获解放。

途经兰溪时,他写下“是行颇为惬,胜游从此始”,来抒发自己远离世途险恶,追求随性自在的心绪。

路过江州时,旧日的朋友李勃前来迎接他,两人畅聊许久。

到了晚上,白居易去自己曾经的草堂住了一夜。他看到当年亲自开凿的小池和手种的莲花,以及竹窗萝径都依然如故,不禁心生慰藉。

白居易告别好友后,从江州再出发,由长江转运河到达杭州,此后他在杭州过起了吟诗唱和的生活。

白居易放下了对长安城名利的留恋,从翻云覆雨的政变中抽身出来,使自己获得解救。

《菜根谭》中有句名言:“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功名富贵或许能让人享受一时的荣华安逸,但一旦被功利套上枷锁,就像被欲望蒙上双眼后,挣扎在深渊的边缘。

懂得放下功名,激流勇退,才能真正解救自己于尔虞我诈之中。

做人无愧于心,才能了无遗憾; 无愧于人,才能坦坦荡荡。

人这一生拼尽全力,到头来不过是为了心安二字。

功名利禄从来危险,放下名利之心才能独善其身。


有人说:“放下心中挂碍,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云淡风轻。”

没有了功名的负累,白居易决定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以“恤隐安贫民”。

到达杭州后,他重新疏浚了六井,在西湖筑起了一道长堤,解决了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虽然忙于公务,但也尽量利用闲暇时间,去欣赏杭州的湖山美景,白鹤和松竹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

长庆四年,白居易又被征召回京。但此次改官回朝,白居易并不怎么热心,反而有退隐的打算。

太和三年,五十七岁的白居易深感自身无力,决心正式退休。不久,他便与朋友在兴华里池亭告别。

从此之后,白居易以分司东都的身份退隐在洛阳。

洛阳有山水,有园林,还有很多朋友,白居易住起来一点也不寂寞。

分司官虽然是官,但既无职掌,也没有风险,这对于白居易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职位了。

他对朝廷从此了无挂碍,每天抚琴,收拾园林,整理诗集,活得清闲自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