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这个“新”,它不会从天而来,它是创出来的。中文中的“创新”,有行动的意思。中国创新这个口号已经非常响了,但还需要我们实业界、产业界、投资界,真正把创新当一回事!
中国的内外部遇到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
创新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创新使中国经济走到今天。我讲过很多次,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在封闭当中完成了高速增长,而是在开放当中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什么叫开放?刚才有嘉宾讲到,首先是对发达国家开放。因为发达国家战后发展得比较好,资本积累、技术积累、知识积累雄厚。我们过去关起门来吃亏,邓小平重要的转变就是把封闭变成开放。
这一开放,资本、金融就会来。它来也不是因为想做好人好事,因为它有经济规律。一个经济如果拥有的资本越多,资本的回报率相对就会低。这个资本如果到了资本稀缺的地方,它的回报率就非常高,就这么一个道理。但你不开放,它来不了。
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愿意学习的人民。结合了资本、技术,同时有一个全球的市场,中国经济就开始高速增长。出口导向的增长,这是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没有的因素。30年平均10%高速增长,改变了世界。
全球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世界是一个很富的经济,富经济就是资本多、人口少。穷经济就是人口多,资本很少。资本少,生产力就低。资本多,生产力就高。中间如果有一道墙,冷战形成的墙不通,那富就过富的日子,穷就过穷的日子。把这个墙拆掉,打通之后会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资本打通了,那谁得利更多,谁可能会吃点亏?我的分析是这样的。现在看富国,富国当然得利。因为它原来的资本有更多全球的劳动者来用它,相对稀缺程度提高了,所以华尔街发大财是有道理的。
硅谷的技术也发大财。原来也就一、二亿人口用它的高技术,中国、印度一开放,人民生活改善也要用它的技术,市场大大扩大。
美国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在全球化中受益程度相对不高,尤其和华尔街、硅谷比,他们会有挫折感,这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大概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基尼系数是收缩的,社会呈一个“橄榄型”,中产阶级的量越来越大。全球化以来,美国的两极分化加大了,国内矛盾尖锐化。
我们再来看看贫穷的国家,他们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增加了劳动者打工的机会。在所有中国落后地区的人口当中,谁靠资本近一点,谁靠技术近一点,谁靠国际市场近一点,这些人口富得就更快一些。我们也出现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也有两极化的趋势,需要社会统一支持、扶贫,需要政策来弥补。
从全球化整体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但是提高到一定速度,持续到30年,尤其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产生的新矛盾让这个模式难以持续。
来看国内,我们杀进全球市场主要靠成本优势,因为原来是低成本,劳动力便宜、土地便宜、要素也便宜,便宜就是竞争力。问题是经济规律是成本曲线,先降后升。仅有温州模式的时候,全国农村劳动力充足,招工人他就会来,工资也涨不了。但是苏南模式、广东模式出现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发展在蔓延,大家都在办厂招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就没了。大概从2000年开始,成本曲线开始往上升。更迅速上升的是税收、土地出让金、政府开支。
中国的内部、外部都遇到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
全球竞争的顶端还是在发达国家手里
今天的局面,笼统讲就是“三明治”的结构,全球竞争的顶端还是在发达国家手里,到今天我们还难和它平起平坐。它有知识的积累,技术的积累,有独到性的优势,它设计的东西全球需要。斯隆的商学院的校训是:经济竞争是两件事情,要么与众不同,要么成本领先,这两种办法可以使其活下来。
中国夹在中间,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了,独到性优势还不显著。出路在什么地方?节约成本,经济上去,大家收入提高,倒过来就是成本上升。现在经济增长不就是谋大家的收入提高,我收入高了反过来就是成本高了。明年我再投入到经济过程当中,成本就高了。这么说起来,经济到最后是很忧虑的,前景是不妙的。
不能永远用同样的方式生产同样的东西,是混不下去。创新变革不是说锦上添花的事,高兴就做一点,不高兴就不做。对中国高速增长,30年来的经济,如果没有创新驱动把成本的特性改变,那会重新陷入一种困境。
看看发达国家今天的困难,我去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顺便看了美国很多老工业基地,当年这些工厂如何辉煌,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钢板是这个厂提供的,而今天锈成了一摊乱七八糟。它的解决办法就是锈袋变成脑袋,通过脑力开发新产品,新想法,重新到利用资源的新方式。美国也在转型,如果没有创新,美国所有的成就最后都会变成发展的障碍。
我们来讨论创新到底什么含义。没有创新,经济很可能变得很平庸,全世界多数时候经济都很平庸。所谓平庸,也许会有点增长,人口也增加了,但人均没有显著的增加。这叫周而复始的经济,最早是熊彼特1936年提出来的。突破这个平庸,让经济不平庸,那就是要创新,或者改变产品,引进新产品。或者把已有产品的品质、功能改变,或者引入新的生产方式,或者开辟新的市场。然后新材料,刚才有嘉宾讲到新的原料,新的材料,商业模式,新的经济组织方式。如果没有引进这些东西,经济一定会平庸化,走不动了。
人都有想法,但是有些想法会对经济的增长有革命性的影响。我去年10月去看德国工业4.0,第一站到汉诺威。正好赶上他们伟大的学者莱布尼茨去世300年,汉诺威大学开展很多活动纪念这位学者。莱布尼茨当年说重复计算这种工作不应该是人干的工作,应让机器干。一下子让我重新理解工业革命的所有意思。机器替代人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说劳动力贵了,机器自然就会出来替代人。人是万物之灵。人要解放头脑,不断有新想法,创造新的生产力,这是经济增长的本源。
对人本身的认知非常重要,这有一个历史过程。新的发现会带来新的发明,新的发明会带来新的产品,会带来新的利用资源的方式,就可以带来经济进步。
创新要有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互动
想法真正变成创新的行动,改造世界,难度还不小。因为很多想法会自生自灭,禁不起打磨,要变成产品得不到资源。
在什么条件下,想法可以转成创新的行动?有一个比喻,需要一锅浓汤。大家看看创新在全球的分布就在几个地方:美国的硅谷、波士顿,亚洲中国。想法变成产品,变成产业,这条路是非常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