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来了!《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免费领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2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2 天前  
江苏新闻广播  ·  “茉莉花开”暖新春,百年非遗焕新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真正的易学研究,为什么要从《易传》开始入手?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4-11-10 07:36

正文



《易传》也叫《易大传》,又称作“十翼”。《易传》提纲揭示了《周易》古经未涉及到的易学数理的架构及算法原理,是整个易学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


这些数理原理是易学的核心和关键,而《周易》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只是易学数理算法的一个结果,由此可见《易传》的价值远远超过《周易》古经。



一、关于《易传》。


1. 《易传》的性质


《易传》从性质上来说,是个论文集,而且是第一部易学研究的论文集,是研究易学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性质相当于“易学概论”,最突出的体现在《系辞传》和《说卦传》这两篇文章上。


《易传》提纲挈领地揭示了《周易》古经未涉及到的易学数理的架构及算法原理,是整个易学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这些数理原理是易学的核心和关键。


《易传》也是最早提出易学核心是数理逻辑的原始文献,伴随着《周易》古经出现,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易传》不仅是数理逻辑的文献出处,更是后世象数派自视为正宗嫡传、用数理逻辑方式解易、其传承合法性的文献佐证。


象数派尊《易传》,义理派必尊《周易》古经。易学史上之所以形成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不同派别,就是因所尊奉的经典文献不同造成的。


后世有易家倡导义理派和象数派不应相争,而应义理和象数并举,不可偏废。倡议虽好,但有意思的是,象数派不用义理派的东西自己就能玩儿,而义理派不用象数派的东西自己玩儿不了,故象数派和义理派之高低当下立判。


2. 《易传》的作者


《易传》是孔子及其门人合作。《史记》和《汉书》都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


《易传》中多有“子曰”字样,说明也有孔子的门人参与著作,从记录孔子所说的话来看,孔子是获得过传承的,故笔者认为《易传》是孔子与其门人合作,是可信的。


3. 《易传》的内容构成


《易传》有十篇文章,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又称作十翼。


《彖传》《象传》《文言传》看似是对《周易》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的解读,实际上里面也隐藏着数理模型。《序卦传》《杂卦传》是对《周易》64卦卦序的说明,卦序本身就是数理运算的结果。


在《易传》中,最重要的是《系辞传》和《说卦传》,这两篇文章的性质类似于《易学概论》,是以概论的形式叙述了易学核心数理的架构、及算法原理,这些内容恰恰弥补了《周易》古经所没有提到的易学数理。


而《周易》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只是易学数理模型算法的一个结果。所以到汉朝时,不管是命名为《周易》还是《易经》,把《周易》古经和《易传》合并在一起,都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做法。



二、既然《系辞》和《说卦传》已经叙述了易学核心数理的架构,那为何历代学者诸儒,没有正确解读出来流传于世?


1. 自学而无传承。


2. 对易学性质的误判。


3. 不知文以释图,文后有图。


4. 固着于文字,不知文以载道、文载大道。


《易传》里的文字对应数理模型图,天下有数理的《周易》,而无纯文字的《周易》。


古人常讲功夫在诗外,不但写诗的功夫在诗外,诗要表达的真旨也在诗外。就《易传》的文字来讲,文字只是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要看到文字背后所传达的重要信息。


这个例子应该很好理解,而历代诸儒解易,大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文字本身,而不见文字之外要表达的数理模型,这就是只见手指不见月,何其愚也!



三、以下就引用《易传》原文本,列举一些关于数理描述的文字内容,以证明《易传》文字是对数理模型的描述,此观点真实不虚。


1. 试举例《彖传》内关于数理的描述


01. 乾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看似优美典雅的文字,其实是在描述数理模型,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是否想起我在前篇文章里解读的那句“乾知大始”?


“乾知大始”,这里“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易则易知   “易”是针对于乾来说的,重点是知,“知”这个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七种解释,在此语境下,应解释为:主持,掌管。


例《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世说新语政事》:“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


02. 坤卦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承即坤厚载物,顺乃随乾。未有数理传承,所谓经学大师,纵使千年也难明此等隐语。《易传》行文至简,却字字珠玑。古人设置的那层窗户纸虽薄,没人帮你捅破,你一样也是累劫难明,正所谓:一灯不明千年暗。


2. 试举例《象传》关于数理的描述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非常熟悉,其实这是标准的数理模型,但自古至今,从未被正确解读,大家一直把它当成励志之句或做人准则,从未见有人公布这个数理模型。


3. 试举几例《系辞传》关于数理的描述


01.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这段文字对应《参伍以变掌图》。


02.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段文字对应《乾坤父母生六子图》。


03.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段文字对应《大易演卦图》。


04.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这段文字对应《五行生成变化图》。


05.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这段文字对应《河图》。


06.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段文字对应《八卦生成图》。


07.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 这段文字对应《八卦分阴阳图》。


08.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这段文字对应《周流六虚图》。


4. 试举几例《说卦传》关于数理的描述


01. 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刚柔而生爻, 这段文字对应《象数生成图》,即是伏羲画卦的象数逻辑关系。


02.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这段文字对应《乾坤父母生六子图》。


03.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这就是先天八卦图。


04.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这就是后天八卦图。


《易传》里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篇幅有限,不再继续列举,综上各条例证,可知易学的核心是数理算法,不是表面的文字。



四、我们再来看看关于这个结论,孔子本人是怎么说的。


在《系辞传》上 第十章,孔子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书不能也达不到,把话说地那么彻底,而语言也不能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彻底的毫无保留的说出来。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如果这样,圣人的真意,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见到了吗?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说:圣人用象来尽其真意,设立卦以尽情伪,给卦爻符号系上辞,只是用语言文字去解释说明,能知道如何变如何通,就可以任运应用了,前面讲的鼓之舞之就说尽它的精髓了(鼓之舞之即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指八卦而言)。卦、象、变、通、八卦,才是易学的精髓啊。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卦坤卦,难道不是易学最深奥、奥妙的地方吗?当乾卦坤,卦按既定法则排列好,而易的精髓已经在其中了。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是卦啊,卦毁了,又到哪里去见易学的精髓呢,如果易学的精髓不可见,那么乾坤这些卦符号就歇菜了,要这些卦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里已经说的多么明白了,易学的核心精髓在卦符号的算法上,而不在文字上!俗话说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历史上真正歪曲易学的,恰恰是那些皓首穷经,以文字解易,从人文、哲学角度解读《易》,并著书立说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们。


他们打着儒家的旗号,享受着旗号庇护福荫下的利益,却歪曲了真正的孔子思想,真可谓孔门的罪人。他们既无传承,还著书立说误导后人,更是易学史上的罪人,后世学人不可不引以为鉴!


从以上种种原著中的原文举证,我们知道了易传在讲什么和它的重要性。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