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暖熊熊熊
我是HUSH,生活调养家 变现研习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树乡谈  ·  闲聊三五句 ·  21 小时前  
练瑜伽  ·  刘晓庆很会挑起别人的嫉妒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暖熊熊熊

112/365 调养护肤·祛黄

暖熊熊熊  · 简书  ·  · 2019-06-21 06:05

正文

(夏梦医生护肤课学习第6天)

气色好坏是内外兼修的大学问。养为本,颜为标。需要由内而外,补足气血,调和五脏。

面部为“诸阳之会”,人身十二经脉中的六支阳经均上连头面,是全身气血、阳气贯注的地方,也是神气集中的部位,面部表情、神态是神气表现的重要内容。

面部的肌肉、皮肤和五官既需要全身气血的滋养和濡润,也需要脏腑精气的上达。

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和经络。如前额属心,下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脾,鼻部属肺。

《黄帝内经》说,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联系,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所以美容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的失常就会引起容颜的异常和衰退。

同样,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容颜的状况。如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气血瘀滞则面色晦黯,或有黑斑、雀斑等,表情呆滞。心气、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精怯气弱;肝血不足则两目无神,面色苍白;脾气亏虚则面色萎黄,浮肿虚胖,唇色苍白;肺虚失润,则毛发枯槁,皮肤粗糙少光泽,弹性差;肾阴虚则头发脱落,面颊瘦削,肾阳虚则面色白,颜色浮肿,两目失神等。

脸色差的七大原因

1. 熬夜、失眠,睡眠质量不好。睡美容觉是女性美容养颜气色好的第一要义,很少见过常年失眠熬夜的人美丽健康;

2. 辛劳过度,生活作息不规律,肌肤代谢变差,肌肤角质不易更新,累积的色素沉着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脸色黄、气色差、甚至斑点皱纹;

3. 缺乏运动,长期醒卧,久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致使痰湿内生;

4. 气候潮湿,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

5. 饮食不节或过度减肥。饮食不节:常暴饮暴食,或食肥甘厚腻,或食冷饮,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湿浊内生,痰湿聚集体内;减肥过度:怕胖而过分追求低脂饮食,吃得太素,使皮肤干燥,诱发皮肤早衰,因为脂肪是保持健康皮肤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也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主要成分,一旦脂肪缺乏将导致女性荷尔蒙不足,引起月经紊乱;

6.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心情低落。现代女性长期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紧张压力大会引发神经失调和内分泌失调,导致卵巢功能早衰,女性荷尔蒙不足,促使更年期提早到来;

7. 年老久病,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减退,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

这些都是让我们面色蜡黄的重要原因之一。

脸色暗淡、晦暗、萎黄、干瘪,没有血色,令我们头疼不已。如何能够在素颜也露出好气色呢?

导致面色暗黄的内在原因就是脾虚湿气重,中医认为脾脏运化水湿,脾喜干燥而不喜湿润,如果脾脏运化水湿功能强大,湿邪就不容易致病。脾虚,则湿邪入侵就会导致便秘、口臭、脸色暗黄、周身无力、小肚子胀气、身体浮肿、粗糙等情况。

健脾利湿食疗方

1. 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材料: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粳米50克。

制作: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麦冬、白术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2. 菖蒲薏苡仁粥

功效:清热化痰、祛湿解暑。

材料:菖蒲15克,佛手10克,云苓30克,薏苡仁60克,大米100克。

制作:把薏苡仁、大米洗净,将浸泡好的陈皮、菖蒲、云苓入净布包起,煮粥,待熟后拌匀即可食用。这也是一道平日可吃的保健粥。

3.化痰袪湿消暑汤

功效:清热化痰、祛暑利湿。

材料: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佛手、菖蒲、莲子各等分适量。

制作:将上述材料加入锅内,加开水10碗慢火煲约2小时,加瘦肉类煲亦宜,食用。

4. 山药冬瓜汤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

材料:山药50克,冬瓜150克

制作:将上述材料放至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5. 赤豆鲤鱼汤:

功效:健脾除湿化痰,适合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眩晕者

制作:将活鲤鱼1尾(约800克)去鳞、鳃、内脏;将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放入盆内,上笼蒸熟即成。

外养:疏通经络好气色

经络广布于人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只有经络保持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容润的肌肤。若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必致停而为瘀,皮肤肌肉得不到气血濡养则面色无华,甚至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而影响美容,故疏通经络,活血行瘀的原则,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六大健脾祛湿穴

1.血海

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能和引血归经、治疗血症的功效。

操作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此穴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轻柔按摩穴每侧3分钟。晚上9~11点再艾灸此穴,对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2.三阴交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点,因此按摩这个穴位不仅可以调节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还可以治疗先天之本的肾,还能疏肝解郁。而且肝脾肾三经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这三条经络出了问题,所以,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能统调三条足阴经,防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盆腔炎、腹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疾病,是妇科的“灵丹妙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