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留德华叫兽
六分教育,四分科普,聚焦硕博/留学/海外/科研--德国数学博士,斜杠青年,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副业自媒体&三个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  2 天前  
昆明发布  ·  今起预约!“手把手”教你操作→ ·  2 天前  
春城晚报  ·  病情恶化!39岁男歌手突然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留德华叫兽

叫兽评说 | 教授建议:科研人员压力太大,要培养一些吃喝玩乐之类“庸俗”的爱好

留德华叫兽  · 公众号  ·  · 2024-12-16 09:12

正文

前段时间一位杰出科学家不幸去世,前几年有次在某校主楼西侧的公告栏里竟然同时贴了三张讣告,分别是 30多岁 40多岁 50多岁 ,对家庭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正值壮年的科研人员突然的逝去,总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一些波澜,但是过后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改变。
科研人员面对的压力,与社会公众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想象相去甚远 ,很多人认为,大学老师课少、经费多,到处逛来逛去的,哪来的压力。
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 每天不是论文就是项目,还要应对各种考评、表格、报账事务,不胜其烦,但又无力跳出,或者说不愿意跳出, 毕竟受了这么长时间的教育和科研训练,还总是想着能坚持做点事。
因此,很多人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咬着牙坚持。从学校的基金申报群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焦虑感。
科研人员的压力和焦虑感,可能是只从事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体会不到的。 从idea的提出、反复讨论分析、方案实现、论文写作、投稿、与审稿人和编辑斗智斗勇,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一个环节走不下去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实验室通宵 图源知乎
有些实验性学科,更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 导师花巨资买的设备和耗材,是要以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来交差的 ,学生们的申博资格等也是要靠高档次论文来支撑的。
不搞行不行,不行啊。
这么艰辛复杂繁琐的工作,换来的快乐值却是极低的。 有可能自己花了两年时间发了个三区的文章,可是其他人发了一篇一区的文章, 你这两年的努力换来的快乐就要大打折扣
对杰出科学家更是如此,他们想要获得成就感,只能是Nature、Science或顶会,想要获得快乐难度更大。
有人说要多关注科研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是科研人员的疲劳与体力劳动者是不一样的, 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是内心的, 很多人是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琢磨问题的,人在不在实验室,都是在想着事的。因此,仅靠落实休息制度,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
这种情况下,到底该如何帮助科研人员调整?
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 科研人员应该培养一点“庸 俗”的爱 好,单位领导也应该帮助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书法、音乐等等高雅的爱好确实有助于让人平静,但是却很难让人获得快乐感。
“庸俗”的爱好, 说直观点, 就是吃喝玩乐之类的, 是能够直接带给人快乐感的,而且这种快乐感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点,要想办法帮这些太过辛劳的科研人员找到最合适的“庸俗点”,把他们从繁琐枯燥且极度艰辛的研究中拽出来。
培养一个科研人员, 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至少要花20多年 ,再花若干年能在业内崭露头脚,太不容易了。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功。

版权声明

本文来 源:科研大匠 。本文转载 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叫兽点评

在大众的眼中,

科研人员仿佛总是身着白大褂,

埋首于实验数据与学术论文之间,

周身环绕着高冷、理性的气场。

然而,鲜有人知他们肩头承受的压力之重。


要知道科研之路,布满荆棘。

从申请项目时的激烈角逐,

需精心雕琢方案,反复论证可行性,

与众多同行竞争有限的资金;

到实验阶段,

面对仪器故障、样本意外、数据偏差等难题,

一次次推倒重来;

再到论文撰写,字斟句酌,

力求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作,

无数个日夜颠倒,

让他们身心俱疲。


正因如此,看似 “庸俗” 的吃喝玩乐爱好,

此时显得尤为珍贵。

忙碌一天后,走进熙攘夜市,

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

瞬间能驱散实验室的清冷。

或者可以是午后与同事共享一壶香茗,

在茶香袅袅里暂搁实验难题,

聊聊生活琐事;

又或是夜晚小酌一杯,

在微醺中舒缓紧绷的神经。

但吃喝玩乐并非游手好闲,

而是根据自身爱好,投身户外运动或兴趣,

呼吸新鲜空气,

与人世烟火气相链接。

毕竟科研也是为了生活。

通过一时的放松拂去疲惫,

身体分泌的多巴胺就会抵消压力的阴霾;

转移科研高压注意力。

唤醒麻木科研日常里沉睡的感知力。


拥有爱好并不庸俗,

因为它是生活的调味剂、心灵的修复膏。

它们给予科研人员片刻喘息,

重塑对生活的热忱,找回鲜活自我。

要知道,当思维陷入僵局时,

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

或许会促使灵感悄然降临。

科研需要专注执着,

更需身心平衡,

拥抱这些日常小确幸,

方能在探索真理的长路上续航前行。


最后,想要申请海外博士(后)、教职职位的小伙伴,

欢迎 在我公众号后台回复 博士申请 ”、 博士后申请 ”、 教职

加入 全球各个国家的 【博士申请群】、【全球博士后申请群】、 【全球教职申请群】 交流~



硕博、科研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




· The  End ·

往期推荐 Recommended reading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