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逻辑
经济逻辑解读当前经济现象,剖析背后经济本源,寻找宏观与微观的必然逻辑,只做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的深度阅读,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宏观研究,产业链调研,产业链基本面深度研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师顾中一  ·  腐乳,人间美味还是致癌毒物? ·  2 天前  
营养师顾中一  ·  香肠、火腿肠、火腿有什么区别? ·  昨天  
广东疾控  ·  流感来袭!这4类人要特别注意!预防绝招是→ ·  13 小时前  
丁香医生  ·  湿疹能自愈吗? ·  21 小时前  
丁香医生  ·  不伤牙,又简单的白牙方式,建议常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逻辑

经济逻辑|姜超:消费降级和口红效应,拿什么拯救我们的消费增长?

经济逻辑  · 公众号  ·  · 2018-08-12 19:47

正文

【经济逻辑】:解读当前经济现象,剖析背后经济本源,寻找宏观与微观的必然逻辑,只做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的深度阅读,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宏观研究,产业链调研,产业链基本面深度研投,致力于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最具价值研投平台


作者|姜超,来源:姜超宏观与债券研究



18 年经济数据中,最引发关注的莫过于消费增速的下滑,因为消费向来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但各项指标都显示今年的消费增速出现了显著的回落。

消费回落证据确凿。

统计局每个月会公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前 6 个月的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为 9.4% ,为 2004 年以来的最低值。而在扣除物价上涨之后,前 6 个月的社零总额实际增速为 7.7% ,创下 95 年以来的新低。

有人可能会说社零增速不是还有 9% 以上的增长吗?比以前低一点,但也还不错啊。但是社零总额数据有个问题,在历史上表现不太准,比如说 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社零增速全年都稳定在 20% 左右。原因或许在于这个数据并非是真实的统计数据,其中涉及大量的小商小贩都是估计数据。

相比之下,在 08 年表现的比较靠谱的是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专指销售额在 500 万以上的商户。 18 年上半年限额以上零售增速为 7.6% ,创下 99 年以来的新低,远低于 9.4% 的社零总额增速。

此外,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6 7 两月的全国 50 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均出现负增长,虽然背后有网上零售高增的挤出效应,但是作为零售企业的龙头,其销售额出现普遍负增长也不多见。

居民收入增速下滑。

导致消费增速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或在于经济下行、居民收入增速下滑。

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 8.7% ,这是 01 年以后的次低增速,仅高于 16 8.4% 的收入增速。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为 7.9% ,同样是 01 年以后的次低水平,和 16 7.8% 的历史最低增速基本相当。

但是统计上的收入往往和居民的真实收入感受不一样,另一个反映真实收入的指标是最低工资。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拥有历史最长的最低工资数据序列,在 18 年的最低工资水平调整中,这三个城市的最低工资分别调增了 6% 5.2% 3.3% ,平均增幅仅为 4.8% ,创下 09 年以来的最低增幅,而且是过去 20 年当中的次低水平,仅高于金融危机时期 09 年的零增速。

在经济学上,由于收入下滑导致的消费下降通常被称之为“收入效应”。

消费降级与口红效应。

但是收入下滑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消费都会下滑,从 18 6 月份的零售数据来看,一方面汽车销售增速转负且创下多年新低,另一方面食品、服装和日用品消费增速却回到了近两年的高位水平。

通常,我们把汽车、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称为可选消费,而把食品、服装、日用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称为必需消费。在这一轮消费下行的过程中,两类消费的表现迥异,一面是可选消费增速的大幅下滑, 18 6 月的可选消费品增速为 -0.3% ,创下 02 年以来的 17 年新低;另一面却是必需消费增速的大幅上升, 18 6 月必需消费品增速为 11.9% ,创下 14 年以来的 5 年新高。

在经济学上,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到的原理是“替代效应”。在收入下滑时,由于“收入效应”,居民会减少消费,但是当人们放弃买房、买车等相对比较昂贵的消费时,手中的闲钱反而会增加,于是居民会把这些钱用于消费相对廉价的必需消费品,从而替代那些相对昂对的可选消费品。

有一个专有名词“口红效应”刻画的也是类似的现象。在美国,口红是一个相对比较廉价的消费品,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大幅上升。因为哪怕经济不景气,消费者依然拥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因此低价的消费品反而可能会受益于经济下滑。

另一个类似的说法叫做“消费降级”。过去在收入增速上升的时代,人人都在追求“消费升级”,要拼命买房买车。而现在由于收入增速下滑,低价的消费品迎来的黄金时代,比如引发争议的拼多多,而榨菜、酱油、面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低价消费品今年在低迷的 A 股市场表现非常抢眼。

去杠杆与财富效应。

而耐用消费品销售的下滑除了“收入效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财富效应”。

过去两年,消费增速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全国房价上涨,从而带来居民财富的大幅增加,进而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但是今年以来,统计局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开始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回落,而股市也是持续下跌,加上汇率的贬值,均意味着居民的财富出现了明显的缩水。

而财富效应的背后,对应的是居民举债行为的变化,从加杠杆转向去杠杆。

15 年开始,随着大幅降息、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棚改货币化安置等政策,中国居民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举债加杠杆运动。 14 年末,居民部门总负债仅为 25.7 万亿,到 17 年末激增至 45 万亿, 3 年内激增了 75% 。过去 3 年,居民贷款年增速高达 20% ,远高于同期企业贷款 11% 的年增速。

居民大幅举债主要投向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地产销量的年年新高,以及房价的大幅上涨,但是其隐患就是居民债务率的持续上升。 14 年末,中国居民部门负债仅相当于 GDP 40% ,到 17 年末就激增至 55%

我们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多次提示居民举债带来的长期风险,最早在 16 8 月份,我们的报告《居民加杠杆、危险的游戏!——由房贷激增看地产泡沫》中就指出,中国的居民杠杆率被低估,其迅速上升值得高度警惕。因为通常大家测算的居民部门债务率是居民负债 /GDP ,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通常在 80%-100% ,貌似中国居民依然有巨大的举债空间。但是大家忽略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收入结构有巨大的区别,中国居民占 GDP 收入分配的比例只有 60% ,远低于美国的 80% ,因此如果用居民负债 / 居民收入,其实中国已经接近 100% ,和美国基本相当,已经没有多少举债空间了。

17 年以来,由于房贷利率上升、地产调控加强,居民举债行为开始遭遇巨大的挑战。从新增居民贷款来看, 17 5 月份以后居民部门长期贷款同比开始持续下降,而 17 11 月以后居民部门总贷款同比也开始下降。从居民贷款增速看,已经从 17 4 月份最高的 24.7% 降至 18 6 月份的 18.8% ,即便最坚挺的居民短期贷款增速也在 18 2 月份见顶之后迅速下降。

而从最重要的居民债务率指标来看, 18 6 月份居民负债 /GDP 56.2% ,仅比去年末上升 1.8% ,也出现见顶的迹象。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尾声。

除了上述“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以外,导致中国消费下滑的另一个重要长期背景是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进入尾声。

研究中国过去的消费增长,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从而带来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而房、车两大消费强劲增长的背后,在于两大巨大的新增需求,一个是人口红利,在顶峰时期中国每年会新增 1000 万劳动年龄人口;另一个是城市化,每年会有 2000 万农民进城,合计 3000 万的新增有效需求人口,与之相应,我们每年需要生产 1500 万套住房、 3000 万辆汽车,还不包括存量更新需求。

但是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 17 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了 500 多万,而预计 18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60% ,通常到 70% 左右城市化就会基本结束,即便假定现在每年还有 2000 万农民进城,目前每年的新增有效需求人口也仅为 1500 万,仅为高峰时期的一半。

如果几年以后城市化结束,那么房地产和汽车两大产业都将只剩下折旧更新的需求。按照 4 亿套(辆)的存量,假定房地产和汽车的折旧率分别是 2% 7% ,那么成熟时期房地产和汽车的年度需求分别在 800 万套和 3000 万辆,而 2017 年的中国房地产销量达到 1800 万套,汽车销量达到 3000 万辆,这两大需求应该都到了历史顶部区域。

从数量消费到质量消费。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靠房、车驱动的数量型消费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中国消费的希望在于两大方向:

首先,是从数量消费转向质量消费。在过去,由于人多,因此中国消费的主要故事是需要更多的消费,所以大家需要买更多的房子、车子、家具、家电等等。

30 年以前,中国居民还在为温饱而努力,城镇居民户均住房不到 0.5 套,没有汽车、空调,彩电和冰箱的拥有数不到 0.2 台。而到了 2017 年,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户均住房超过 1 套,电脑、冰箱、洗衣机都有 1 台,空调和彩电甚至略微超过 1 台,而手机高达 2.3 部,户均汽车 0.4 辆。

因此,除了比较特殊的空调以外,传统家电、住房的拥有量很难有大的提升空间,而汽车的发展则受制于城市交通的约束,例如日本的汽车户均拥有量只有 0.5 辆,相比之下中国汽车户均拥有量的提升空间也不大。

但是,虽然未来的年轻人数量变少了,大家不需要更多的消费品,但是收入依然是在每年增长,所以还是需要更好的消费品,消费升级必然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消费升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从数量消费转向品质消费。

比如说电视机,最早大家看的是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之后是等离子、液晶显示屏的电视机,而现在则是互联网电视,因为好多优秀的节目只能在网上看。

手机的发展也是类似,最早人类发明了有线电话,之后到了无线电话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无线电话最早用的是摩托罗拉的大砖头,到后来手机越来越小,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到可以随便上网的智能手机。

汽车的发展也是类似,以前大家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就好了,现在中国卖的汽车里面 40% 都是 SUV 型汽车,而且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大幅上升。

所以,在经过了数量消费的时代,质量将会成为消费的重要驱动力,而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要靠不停地创新,要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美国的苹果公司能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的公司,在于其苹果手机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而苹果公司 2018 财年的研发费用预计将高达 140 亿美元。中国的华为刚刚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第二名,也在于其一年的研发费用高达 1000 亿人民币。

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

其次,是从物质消费转向服务消费。

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汽车和房子,而是更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以后,居民的需求会转向更高层次的服务性需求,因此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需求将会持续上升。

我们观察过去几年的全国分区域各类消费支出增速,普遍表现为衣食住行类等放缓,以及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类支出的加快。

而在一二线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其实很大一部分与房子本身无关,而在于大家给一二线城市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赋予了极高的价格,而这些资源又和房子密切相关。

控房价减税负,激励研发创新。

总结来说,由于过去几年举债过度,导致今年以来居民举债增速下滑,财富效应缩水叠加收入增速下滑,使得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增长承压,尤其是以房、车为代表的可选消费,而食品、服装等必需消费反而在“口红效应”下有所上升。

而展望未来,由于人口红利的结束和城市化步入尾声,因此房、车等消费的下行是长期趋势,未来要想促进消费的稳定增长,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红利的消失源头在于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应该改变生育政策,但是目前全面二孩的政策已经推出,而中国的生育率没有明显改善,所以不妨全面取消对生育的管制,甚至可以考虑鼓励乃至奖励居民多生育。

抑制房价泡沫。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高房价大幅提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居民生育率。而高房价除了抑制生育之外,对居民的所有其他消费都有挤出效应。因此,为了未来中国经济长期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贯彻政治局会议提出来的“遏制房价上涨”。

减轻税费负担。 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税费负担。 17 年中国的税收占 GDP 比重虽然只有 17.5% ,但如果加上土地转让收入等以后,中国的广义税负已经接近 GDP 30% 。因此,要想让居民有能力消费,必须真心实意减税降费。今年我们预计要上调个税起征点,但实际上减个税对促进消费的意义有限,因为中国的个税占比不大,交个税的居民占比很低。我们应该考虑大幅降低增值税等流转税,因为居民购物的时候其实是间接支付了增值税,同时应该设法大幅降低土地转让收入。

鼓励研发创新。 要满足居民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就要鼓励企业多投入研发,搞好创新。而如果我们做好了上述两方面,抑制了房价泡沫,其实就会减少企业部门举债投机的短期行为,而如果能够减轻税负,就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增加其研发创新的能力。

因此,客观来说, 18 年出现的“消费降级”值得我们警惕,这其实是过去几年鼓励居民举债的必然结果,而未来要想促进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抑制房价泡沫,减轻税费负担,这样才能鼓励企业创新、增加居民消费,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经济:出口稳进口增

1 )出口维持平稳。 7 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小幅升至 12.2% 7 月外需整体平稳,美、日 PMI 稳中略降,欧洲 PMI 小幅回升。 7 6 日起中美首批 34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开始实施,但首批商品占总出口比重不大,整体影响有限。 340 亿美元占去年美国从中国总进口的 7% ,占中国去年总出口的 1.5% ,因而短期的影响有限,相反悲观预期会加速其他未征税产品的贸易,以避免后续被加征高额关税。

2 )外需依旧稳定。 从国别和地区来看, 7 月我国对美国( 11.2% )、欧盟( 9.5% )出口增速较上月小幅放缓,而对日本( 12.3% )出口明显回升。新兴经济中,对东盟( 15.4% )、印度( 14.8% )出口增速略有下降,对香港( 16.6% )、韩国( 8.2% )出口增速回升。

3 )进口量价齐升。 7 月我国进口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到 27.3% 。从数量看, 7 月我国进口铁矿石( 4.3% )、原油( 3.7% )同比均从前月的负增转正,进口集成电路( 14.2% )数量同比也有反弹,内需仍有支撑;叠加 7 月油价和铁矿石价格上涨,从金额看,进口原油( 63.0% )、铁矿石( 19.7% )同比都大幅回升。而受贸易摩擦影响, 7 月进口大豆( -20.6% )数量同比大幅减少;而汽车关税下调 7 月开始实施, 7 月进口汽车及汽车底盘数量( 50% )和金额( 72% )同比大增。

二、物价: 7月通胀略升

1 7 CPI 续升。 7 CPI 环比上涨 0.3% ,同比继续小幅升至 2.1% 7 月猪价环比涨幅扩大,菜价上涨、鲜果价跌,食品价格环比由降转为上升 0.1% ,同比上涨 0.5% ;暑假出行高峰,交通、旅游和住宿价格明显上涨,此外居住、医疗保健、燃料价格也小幅上升,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0.3% ,同比 2.4% ,是 CPI 同比上行的主因。

2 8 CPI 微降。 8 月以来猪价、菜价继续回升,鲜果价格略回落,食品价格整体或有所上行,但去年同期基数偏高,预计 8 CPI 同比或小幅回落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