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华为云在深圳召开开发者大会,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首次作为云CEO发表主旨演讲。几乎全程对着提词器念稿的余承东,显得对云计算专有名词有些陌生。华为内部对此看法宽容:隔行如隔山,余承东熟悉云业务需要时间。
三个月前,华为突然宣布由余承东接手这项企业级业务。现年51岁的余承东曾担任华为欧洲区总裁,敲开了欧洲运营商市场的大门,后一手主导了华为手机在全球的崛起,华为就此转型为一家同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科技巨头。
余承东被内部视为“救火队长”,但这次华为面对的美国制裁之火,越烧越大,挑战严峻,后果也在渐次体现。
华为目前已连续两个季度收入负增长。4月28日,华为发布2021年一季度财报,受荣耀出售等因素影响,当季实现销售收入1522亿元,同比减少16.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加26.6%,部分是因为华为收到了一笔6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
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美国对华为先后实施了三轮制裁,导致华为在2020年9月15日之后无法再买到大量芯片。缺芯危机之下,余承东主管的手机业务首当其冲,2020年出现收入下滑,并被迫在2020年11月出售子品牌荣耀。
出售荣耀之后,余承东迅速接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单元)。这个成立于2019年5月的部门,主要为汽车厂商提供激光雷达、车载操作系统和电驱动系统等产品,准备切入万亿级的汽车市场,当前风头正劲。
2021年1月,余承东又接过华为云,透露了华为想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余承东如此描述云业务的重要性:“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挡,云一定是ICT产业的未来,是每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
一系列围绕余承东的人事变动和架构调整,背后是华为不愿明说的苦衷。2021年2月,任正非在访问山西期间首次对外证实,为应对美国制裁,华为在2020年启动了“南泥湾计划”,借鉴1940年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国民党围剿,在延安南泥湾展开的大生产运动。
多名华为员工告诉财新,在这场生产自救运动中,华为决定大力发展所有受美国制裁影响较小的业务,目的是“让所有员工都能吃饱饭”。“
2021年对华为仍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也是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逐步清晰的开始。”......
华为云业务几次调整背后有何深意?切入汽车市场,软硬一体“平台”逻辑能否奏效?又如何面向行业尤其是能源业要增长?未来,华为何去何从?欲知详情,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订阅财新通,付费畅读财新周刊深度报道《华为变阵》。
本文摘引自新闻付费网站“财新网”
全文共计8779字,阅读需要17.5分钟
关心科技行业动态和趋势的读者
可点击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