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供应链金融  ·  12家股份行的供应链金融及市场趋势预测! ·  9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上美股份被曝因AI大裁员!DeepSeek爆 ...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中金公司股权投资岗公开招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美联储历次缩表的影响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7-31 07:11

正文


编者语:

7月28日,美联储发布7月FOMC会议声明,宣布维持去年12月加息后的利率不变。虽然7月份的FOMC决议维持原有利率水平,但是升息的步伐已是不断临近。与此同时,美联储如何收缩资产负债表,现已经成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聚焦点了。本文是针对今年4月FOMC会议,对美联储历史上的六次缩表的情况和影响进行整理,对当下依然有着借鉴意义。敬请阅读。

文/李洪建、韩鑫韬、张尔聪(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7年4月5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讨论采取措施缩减资产负债表(以下简称“缩表”)。研究美联储历次缩表的时机、规模、方式及相关影响,对我国下一步缩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美联储历史上六次缩表情况

缩表时点选择先加息一段时间后再考虑缩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关注预期管理以来,在两次缩表周期中,美联储选择先加息,一段时间后公布缩表计划,给市场消化“利空”的稳定预期,然后再进行缩表。例如,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联储在1976年12月首次加息,一年后开始实施缩表操作;科技网络泡沫形成后,美联储在1999年6月首次加息,2000年2月才开始缩表。在处理特殊危机后,美联储会先加息再缩表,并随后以降息来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4次缩表规模在10%左右,期限不超过两年


1920年以来,美联储共计6次缩表,基本对应世界大战停战或经济危机风险解除后的1~4年,时间持续1~2年,规模2%~15%,且缩表过程中同时连续降息或加息(见表1)。一是进行数量控制以遏制通胀,以1920年和1978年为典型。由于缩表周期中对经济的冲击过于明显,美联储在开始缩表后一年转回扩表操作。二是极端应急手段的退出,以1930年和2000年为典型。由于资产价格的迅速崩盘,美联储被迫向市场提供紧急流动性后及时退出。三是经济形势变化对美联储持有资产的“挤压”,以1949年和1960年为典型。由于战后美国国内国外经济形势好转导致美联储需要缩表。


方式以主动抛售短期资产为主,主动缩表效果更好


美联储6次缩表中4次是抓住时机主动采用缩表策略,其中除1978年外,其余3次缩表对当期及未来几年经济的冲击均较为有限。相反的是,1930年和1960年的被动缩表均导致了当期经济增速下滑,且1930年的缩表还对随后几年美国经济造成重创。从具体缩表方式看,4次缩表主要为卖出短期国债、票据贴现等短期资产,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通过减持票据贴现与短期贷款来缩表,并在缩表末期多次降息来对冲缩表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过减持短期国债和回购协议规模来缩表。

美联储历次缩表的影响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是 经济增长下滑。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只公布了1960年以后的数据),1960年、1978年和2000年的缩表对全球当期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随后1~2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下滑。 二是 全球物价上涨。1978年和2000年缩表后一年,全球CPI分别同比上涨7.7%、3.4%。 三是 资本流入差异较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只公布了1970年以后的数据),1978年缩表当年,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FDI净流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但3年后分别大幅下滑19.47%、13.28%;2000年缩表当年,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的FDI净流入分别大幅下滑47.87%、8.55%。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是 对美国自身经济中长期利好。除1930年和1978年外,美国经济增速在其余4次缩表(1920年只有工业增加值数据)当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1920年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9个百分点;1949年、1960年和1999年GDP同比分别下降4.6个、4.3个和0.6个百分点),但其后几年的经济均出现稳定增长。1920年和1978年的缩表对抑制恶性通胀产生正向影响(1920~1921年的CPI同比增速从15.6%降至-10.5%,1979~1983年的CPI同比增速从11.3%降至3.2%)。 二是 当期资本流入增长。从FDI净流入来看,1978年和2000年缩表期间流入美国的FDI分别增长101.72%、11%(仅获得1970年以来的数据)。 三是 资产价格下跌。除1949年缩表外,其余5次缩表均造成缩表期间或缩表后短期股票价格大幅下降。 四是 美元指数短期平稳,但随后上涨。1978年缩表后3年,美元指数(美元指数起始于1971年)出现攀升;2000年缩表后6个月,美元指数大幅上涨6.2%。

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美联储第五次缩表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影响较小,因此主要分析2000年第六次缩表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一是 我国整体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8%左右,同时工业增加值也维持在8.6%以上,整体经济增长比较稳定,CPI同比增速持续2年小幅增长,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 二是 人民币中期贬值和短期资本流出压力凸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缩表前一年大幅下滑5.21%,缩表当期和一年后出现短暂增长,但随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又开始长达3年的下滑。我国FDI净流入在缩表前一年和当期均出现下滑(增速分别为-11.42%、-0.09%)。 三是 上市公司市值持续下滑。美联储缩表后,我国上市公司市值增速大幅回落42.47个百分点,随后市值持续2年下滑。 四是 利率倒挂加剧。缩表后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一直较我国高1.7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5月中美利差更是接近2.77个百分点的较高水平,直到2002年9月开始缩小为0.7个百分点左右。


美国缩表前后我国货币政策变化情况。以2000年第六次缩表前后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变化为例。缩表前,我国货币政策整体稳健但偏宽松。1996~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7次降息,存款、贷款平均利率累计分别下调5.73个、6.42个百分点。同时,1998年3月至1999年11月期间,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3%连续两次下调至6%。此外,从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末,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通过逆回购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缩表后,货币政策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从前期稳健偏宽松向偏紧缩转变。2000年缩表后,我国资本流出压力增大,加上再贷款发放较多,当年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累计收回资金3112亿元。同时,从2001年开始,先后9次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但从2003年开始又连续8次提高人民币存贷基准利率,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此外,2003年9月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持续上调共计20次。


美国当前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及缩表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