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论坛顺利举办。
会议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中美博弈与全球治理新趋势”、“冷战在东亚:
195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秩序演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安全与全球治理:
理论与实践”。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新开发银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复旦大学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分论坛一“中美博弈与全球治理新趋势”于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杰进召集。
会议的上半场由
朱杰进
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张贵洪
指出,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治理有所衰退,维和行动团的规模和影响下降,气候变化治理的效果堪忧;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全球治理显示出潜力,全球公域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都需要联合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叶玉
指出,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危机应对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题,责任分摊和权力分配是全球治理亟待回应的问题;世行内部的债务问题是中美博弈的焦点,中国正在通过个案参与的形式重塑债务领域的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熊爱宗
指出,中国在IMF的权力博弈中更多是守势:既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主动接受IMF的规则与规范,又在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决抵制住IMF的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友谊
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重视G20平台,希望以G7“驾驭”G20,将G20从提供政治推动力的论坛转化为规则标准平台,与此同时,多边框架下,中国与美等发达国家合作空间和斗争回旋余地较双边外交更大,以多边稳双边、促双边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徐飞彪
指出,G20巴西峰会在模式、机制和理念上的创新,体现了巴西与“全球南方”的深刻烙印;虽然G20的合作基础有所动摇,但“全球南方”的崛起展现出团结的态势。
会议的下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刘宏松
主持。来自新开发银行独立评价局的
孙超
指出,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对传统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如何找到“全球南方”的利益契合点、将共识转化为可持续的合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路径必定是增量式、渐进式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
赵政
以“产业与技术”为主题,详细解释了重塑世界的四大趋势——能源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生产和贸易流的再平衡以及人口趋势。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刘匡宇
指出,近期的“葛来仪报告”试图削弱联大2758号决议的政治权威与法律效力,否认国际一中原则的法理根基和战后国际秩序,试图制造国际一中原则规范的“退化”。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柯静
指出,WTO在全球贸易秩序中的角色将取决于其被区域一体化所边缘化的程度、主要经济体对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克制程度,以及其自身最终能否在危机中实现体制性变革、寻找到平衡国际合作与国内政策空间的路径。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李佳
通过比较中美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投票机制数据发现,中国在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影响力呈现出增长势头,但是美国在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中仍居主导地位,中美差距仍然显著。
分论坛二“冷战在东亚:1950年的中国与世界”在光华楼东辅楼205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马建标召集。
论坛上半场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授
杜丽红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冯琳
研究员就美国在冷战初期的对台政策进行梳理,指出美国试图通过最小代价控制台湾的算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梁志
探讨了缅甸承认新中国的多重考量,展现了运用多国档案和跨国视野开展冷战史研究的范例;
马建标
教授结合美国外交政策对于亚洲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历史传统,论述了有关热战与冷战的边界、冷战的价值观与中美之间的话语竞争等问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孙扬
从历史维度切入,证明香港在新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政策渊源。
下半场由
梁志
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肖如平
评估了冷战时期德国军事顾问在台湾的存在与作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教授
孙晓光
解释了冷战时期日本关于南海的认知及政策形成;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李冠群
详细梳理了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布拉格事件的历史过程及发生原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卢宇扬
论述了英国承认新中国以及中英最初只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若干原因。
与会学者们随后围绕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法、冷战史研究如何为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借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与旁听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们互动问答。
分论坛三“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于光华楼东辅楼206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黄以天召集。
上半场讨论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薄燕
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
于宏源
介绍了当前各国碳市场和碳税的组合模式,总结碳定价机制的四种国际协调路径,结合欧盟CBAM等案例说明国际碳定价机制协调的现存问题和潜在冲突。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张震
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切入点,介绍了巴黎奥运会的碳中和、碳预算和减排承诺,分析了奥运会“碳外交”话语对国家形象、国家参与气候谈判的软实力、全球环境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康晓
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空档期的领导力问题,辨析了“领导”与“领导力”的概念差异,回顾了中法在核能合作、航运减排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提出中法气候合作有可能在发展领域形成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志青
结合叙事经济学研究方法,探讨大事件对绿色金融“叙事”的影响,分享了近20年内几组绿色金融概念趋势变化的初步数据观测结果。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教授
黄以天
回顾了全球气候谈判中“碳中和”理念的发展,分析了大国关系、南北阵营分歧和细分阵营、产业利益对碳中和议程的影响,并展望碳中和行动面临的新议题和新挑战。
下半场讨论由
黄以天
副教授主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
李瑾
从行业角度分享了国际绿色贸易市场的新趋势,指出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全球绿色竞争的重点,并分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航运碳交易新规对我国贸易的潜在影响。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慧明
探讨了欧盟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去风险”行动及其影响,全面分析了欧盟“去风险”理念的内涵、行动的主要领域和具体措施,并进一步剖析了欧盟清洁能源供应链去风险行动的主要动因,及其对全球气候治理和中欧清洁能源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马忠法
和博士生
郑文龙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技术转让中的法律问题,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该领域法律制度在价值、利益和实践三个维度的不足,其重要成因是私人掌握环境友好技术与政府签署转让条约之间的主体错位,而凝聚合作价值、平衡各方利益、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改善这些问题。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生
杨玢璐
从全球气候谈判、多边与双边三个层面介绍了韩国气候外交的发展状况,并从中等强国理论的角度探究韩国气候外交的动因,除了兼具能力与意愿,韩国也积极运用了社会流动、社会创造与利基集约的策略促成了地位提升。
分论坛四“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秩序演进”于光华楼东辅楼208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拯教授召集。
论坛上,来自全国八所院校的九位学者充分聚焦论坛主题,围绕当代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学术热点问题,以及全球治理的学术概念创新和制度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场气氛热烈。
会议上半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毛维准
指出,“责任”概念不仅为洞察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良好视角,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托;通过以责任促治理的方式能够在“效能”和“合法性”两个维度上赋能全球治理实践,进而从负责任的意识催化出负责任的行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晋继勇
对慈善资本主义理念在全球卫生治理实践中的表现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以资本为导向的全球卫生治理实践弱化了全球卫生正义,违背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淑兰
针对以5G通讯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竞争影响大国兴衰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国科技竞争促进了大国力量的分化组合,但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大国内部的政治权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李明明
围绕近年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变迁的案例,对大国应对经济相互依赖的政策选择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贸易预期理论作为动态观测手段,以此对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化动因进行解释。
会议下半场,外交学院教授
吴文成
就“一带一路”的机制化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分析,他指出一带一路的多边制度设计具有非正式、去官僚化、弱规则、结果导向的四个核心特征;这一“软性制度主义”体现出中国在进行制度设计时的主观能动性。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路阳
指出劳务移民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议题,并将全球劳务移民实践划分为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三个主要维度,而对中国而言,数量巨大的海外劳务移民对新时代做好侨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明国
指出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群体的觉醒,其在对外政策上逐渐体现出一定趋同性,西方自由国际秩序将更加式微,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制度等领域的“南北博弈”也将加速推动国际权力中心和国际体系的变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左亚娜
结合身份认同理论,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区域的身份认同测量数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指出随着当代国际秩序和国内政治的变动,英格兰地区在身份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较大差异。
分论坛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安全与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于智库楼402和209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沈逸教授召集。
会场一由
沈逸
教授主持。他首先强调了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调整,指出在人工智能的特殊应用场景下,国家安全和全球治理框架议题下出现了新的场景,需要对中层理论进行大量研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鲁传颖
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数字安全应独立于传统安全领域,并探讨了国家安全的数字化和数字安全的国家安全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邢国忠
和博士生
伊笑莹
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的作用,探讨了其带来的赋能与威胁,指出生成式AI能够生成与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内容,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李建柱
研究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诱发的意识形态风险类型、原因,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模糊语言的推理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库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歧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吴宁
和博士生
钮翔宇
分析了俄乌冲突背景下中阿能源合作的协商性秩序构建的必要性与现实路径,指出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对能源合作的影响,以及中阿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共同利益。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