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骏飞:
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有一弊病,称为“选择性观察”(selective observation),意思是人们每每将一些事实及现象作有选择地运用,并且作出推论。
过度概化发生在统计分析当中,选择性观察则属于测量中的错误。它们的关系是一前一后,形成了研究者的误判。
网络舆论场对近期老人冒雨疏通下水管道一事的讨论度很低,却对负面个案一直大肆讨论,无非也是一种选择性观察罢了。
在批判老人群体的舆论中,过度概化和选择性观察就是这样前后呼应,相互强化了一个草率的概化结论。
也因此,我们对争篮球场的广场舞队大声斥责,却没看到坐在老幼病残孕座位上一脸冷漠的姑娘小伙。
说到“年轻人做好事扶老太太反被讹诈”,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案例可能就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但是关于南京彭宇案,有很多不利于彭宇的核心事实早就被公开却被人们忽视。比如彭宇最初承认有过碰撞,在得知原始笔录丢失后选择改口;而天津的许云鹤案,法院最终通过司法鉴定等证据证实许云鹤和老太发生了碰撞,这与一开始引起公愤的“司机下车救人反赔偿”并不一样。
然而,选择性观察却可以无视这些完整事实,只以舆论需要为理由,选择性观察一部分事实并在推论中加以夸大。
追问1:那么这里面有没有新闻媒体的责任呢?
杜骏飞:
不是说媒体不能报道坏老人,法律面前、媒体面前,一般来说人人平等。但据我阅读的体验,大多数对“熊老人”的报道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都犯了新闻报道的大忌:单向信源和媒介审判。采访中仅有对当事一方的求证,缺乏对争执另一方(即老人)的信息报道的平衡;编辑还会时常在标题里给老人扣上“为老不尊”“熊老人”等帽子。
当现实世界和信息环境愈发模糊,此类不平衡的报道、武断的归因,使得老年群体在被公众提起时,总会裹挟起浓厚的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