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噪音、形形色色的污染、飞速穿梭的汽车,冰冷的混凝土丛林……现代城市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剥脱儿童群体的空间,使其只能在缝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中国同样如此。国内虽将3.6亿儿童(2009年统计,其中有1.6亿生活在城市)称为“祖国花朵”,但其城市的空间权益却被长期严重忽视,城市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基本围绕成人的需求进行。
而且由于国内城市政府首长对于投资的偏好,一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把建造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简单等同于为建设儿童相关的大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建设青少年宫、儿童公园、儿童乐园等大型设施的高涨热情,以及对迪斯尼、欢乐谷、甚至星期八小镇等大型主题乐园的追捧。
实际上此类大项目服务半径过大,实际效率很低,加之其快餐式的儿童娱乐文化,更掩盖了绝大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对儿童的漠视、以及儿童随时随地玩耍游乐的真实需求。
而国际上对儿童友好型的城市空间早已开始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为开端,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发布,它要求城市应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代表人类未来的儿童居住,并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
随后,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和提倡的“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这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的“大宪章”,从根本上推动了其建设。
现阶段,这种城市发展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400多个城市通过不同的努力,已获得“儿童友好城市(CFC,Child Friendly Cities)”国际秘书处的认证,如伦敦、慕尼黑、布宜诺斯艾利斯、西雅图、哥本哈根等,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而在这些城市中,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都是建设的关键。这种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为儿童及城市的未来都投下了一抹光亮。同时,也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建设,也提供了成功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