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重点是不费力 ·  6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极越第二批用户定金退款工作已全面开启 ·  昨天  
界面新闻  ·  阿里巴巴:目前没有出售盒马的计划 ·  昨天  
界面新闻  ·  普京:俄方准备就乌克兰问题重返谈判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抖音崛起前,头条和美拍都觉得快手才是对的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10-13 23:25

正文

将天上的星星全部点亮,并将他们串联起来。


1、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分发的内容?


昨晚十点钟随机进行了第一次视频号直播,累计观众2.3万,半夜同时在线人数一千人。 观众绝大部分都是各家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一千个背景和知识结构类似的人同时打字,一千人在线的直播间整出了十万人同时在线的评论氛围。 应该不少从业者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就像一个小圈子的科技春晚。


从这两天的舆论来看,视频号的直播好像比视频号的短视频更让人兴奋。一场3小时直播才2万人观看,放到今天任何一个有一定体量的短视频直播平台来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十点读书的林少评论说,终于有适合我们看的直播了。


想到2012年我刚来北京时,去哪个shopping mall 看东西都觉得贵,觉得买不起是自己的问题。直到发现亚运村小营路附近那个类似县城农贸市场的道尔泰市场,就觉得生活被拯救了特别开心,原来我啥都买得起。后来再看到拼多多起来时候也觉得特别亲切,终于有人专门为穷人提供更丰富的消费解决方案了。另外就是2014年住三里屯那会经常去优衣库,结果发现衣服我都穿不下,作为一个胖子我又觉得如果我想买衣服就必须先减肥,直到我发现了迪卡侬,衣服都有大码,都能穿得下。后来看到杨天真去做大码女装,尽管社会以瘦为美,难道胖子就不该有人服务嘛?


我想说的问题其实是, 平常我们看的直播,都还是以游戏、唱歌、带货和秀场为主,其实种类不多,并不长尾。比如三四线小城市参加个婚礼,然后想给亲戚同学直播啥的,可能在今天还没有很好的产品来服务。延伸开来说就是,在公域直播里被验证的核心玩法其实不多,微信这个直播似乎具备涌现出更多不一样内容的可能性。除了互联网,还有各行各业的各种圈子也都在上面。


内容平台都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分发的内容? 因为长远来看,99%的内容,所有平台都一样,一处水源供全球。在比拼分发效率之外,剩下1%的内容,是这个平台生态+算法+产品下独有的。当然问题是,这1%的供给消费占比是多少,如果对应消费盘子越大产品护城河越宽。



2、抖音崛起前,头条和美拍都觉得快手才是对的


在2018年之前,市场普遍认为更能代表短视频未来的产品是快手。


中国移动短视频的发展,最初是2013年腾讯微博做了微视,但到2014年就被新浪微博的秒拍和美图秀秀做的美拍全面超过。


2014年底秒拍又先被美拍超过,到2015年初发现快手发展势头更猛,秒拍先是做了款产品画风接近内涵段子的石榴视频,又做了款抄袭dubsmash的小咖秀,小咖秀在2015年经过微博放大爆红后,产品的画风也还是更偏快手,首屏几个明星搞怪对口型加一堆低俗小品。


抖音之前的两三年,跟快手并驾齐驱的产品是美拍。那时候快手是low,美拍是精品。在2017年抖音快速完成达人积累时候,美拍的目光还全都在快手上。因为到20 17年美拍日活快1000万时,秒拍小咖秀早没了声量,但是快手有几千万DAU,这时美拍只想要打败快手。2018年美拍想要模仿快手做绝对的算法分发,内容好和坏全部交给算法决定,抛弃了达人运营和内容创造力。

放弃好内容坚守后,美拍被吃播和中学生占领,达人进一步流失到了抖音。,因为当时年轻时尚的达人只有抖音才能承接。结果半年后留存极具下跌,抖音又横空出世,美拍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字节跳动做短视频时候,压重注的产品也是火山小视频,抖音要到非常晚才出现在张一鸣的OKR里。因为基于一个朴素判断,快手在国内的DAU要远比musical.ly在全球更高,所以头条的选择是做一款用户可以挣钱的低配版快手。



3、兴趣图谱 VS 关系图谱


2010年,Twitter跟Facebook还是一个级别的公司,这一年Twitter的增速超过了Facebook。扎克伯格当时说:“如果Twitter能够增长持续12或18个月,一年内将会在规模上超过Facebook。”


2010年时,Facebook提出要做社交图谱,Twitter则提出想要建立一个“兴趣图谱”,而非个人保持熟人关系的社交图谱。就是公共网络对抗私有网络的意思,这也导致用户在不同产品里的分享行为是不一样的。


因为Twitter允许单向关注,默认情况下内容都是公开的,就是你想成为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是谁。你可以关注名人,媒体,品牌和其他感兴趣的事物。这使得twitter非常适合进行宣传的舆论场。


但Facebook在10年还推出了“Like”按钮,用户可以将他们喜欢的人物、地点、内容与事件传输回Facebook跟好友分享,Facebook也靠这个按钮获得了更多关于用户的活动流和兴趣图谱。



结果之后几年Twitter的CEO和产品发展路线一直摇摆,输入框在“What are You Doing? ”和“What’s Happening? ”中间来回切换,结果 错过了Instagram和Twitch的图片、短视频和直播机会后,固化的用户认知难以改变。


2016年4月,Twitter将自己在苹果商店的类目从社交网络更改至新闻。



4、社交图谱 VS 网页图谱


2012年,业界有种流行论调,谷歌控制了web graph,网页图谱。Facebook控制了social graph,社交图谱。web graph把网页连接到一起,social graph把人连接到一起,一旦Facebook推出强化社交的搜索,就有可能实现对现有霸主谷歌的弯道超车。


Facebook在诞生时就禁止搜索引擎的爬虫爬取网站上的内容,谷歌只能咬牙切齿的看着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社交内容但获取不到,而后在07年Facebook先后跟微软必应和雅虎搜索合作,使得在他们的搜索服务上可以出现社交结果信息。


Facebook却不允许谷歌对其数据进行搜索,理由是考虑用户隐私权。针对这种故意不合作的差别对待,佩奇非常恼火,指责FB拿用户当人质, 扣留了用户的数据。


谷歌的确应该感到紧张,因为搜索的大厦是建立在三件事的基础上:


第一,人写了很多东西放到互联网上。

第二,互联网把它们都联系在一起。

第三,每个人每天都在点击这些东西,给出反馈。

现在又有了第四件事,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like这些东西。


佩奇重新上任CEO后,谷歌大举投入社交,尽管G+一直都是一座鬼城。



5.关注内容还是关注人


Twitter创始头四年换了三任CEO,带来公司路线的不断摇摆。对于Twitter应该如何定位,杰克·多西和埃文·威廉姆斯的理解相去甚远。


杰克多西热爱社交,认为Twitter应该是一个定位器,用户用它来告诉别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杰克担任CEO时,Twitter输入框中的提示语是“What are You Doing? ”


埃文威廉姆斯是个生性腼腆的程序员,他觉得Twitter应该是一个分享有关别人在哪里以及他们在做什么的地方。埃文担任CEO时,Twitter的提示语是“What’s Happening?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