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蓉瘾”犯了怎么办?凤凰山见!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达州发布  ·  正式获批!545.76公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这么重要的事也不和父母商量,可能不是孩子独立了,而是。。。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7-30 12:00

正文


作者 | 无才姐

图文转载公众号:女子无才便留德



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作,没想到竟然这么作!


我的朋友C最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小J不想考大学了!”


她告诉我这件事时,已经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面容憔悴,生无可恋。


我和C相识多年,一路看着她 努力鸡娃,呕心沥血,相当不易


几年前小J以高分考上文理中学的时候,C满脸喜气洋洋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一转眼孩子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明年春天即将参加Abitur考试(相当于德国高考),离大学校园只剩下一步之遥。


小J虽然不算什么超级学霸,但头脑灵活,学习努力,考个不错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德国不是一考定终身,实际上从这学期开始小J的平时考试成绩都已经计入最后的总分, 如果这个时候放弃,怎么看都很可惜。



我代入想象了一下,如果换做我,冷不丁收到孩子这么个“最后通牒”,保不准也会一口老血喷出来。


据C描述,小J是已经作出决定后再去和她“商量”的。


“商量”的语气可以说是 十分嚣张 了:


“你同意最好,这样我会很开心;你不同意也没关系,我不会改变主意,只不过会不开心。”


这个从小一切被妈妈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孩子,竟然已经在当地一家 酒店餐饮管理方向的职业学校 报了名,不容任何回旋的余地,就等着新学期开学了。


似乎十几年浑浑噩噩的成长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觉醒,认定了这就是他的毕生至爱、终极理想。


最令C感到郁闷的是,小J目前所在学校的 老师和同学都表示支持。


同学们纷纷开玩笑说以后你就要当酒店经理啦,我们会去你酒店玩哦!


老师鼓励说有梦想就要去追,这是你的人生不是别人的。


。。。


我能说什么呢?只能说 太正常了。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说 “我的人生我自己决定” ,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氛围可见一斑。


在这里,没有人会无端去评价或干涉另一个人的决定,就连父母对子女也很早就处于放手的状态。


“爱和自由” 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作为一名育儿博主,我也推崇“爱和自由”,也一向认为孩子偶尔走些弯路不是坏事,年轻时犯错的成本很低。


可在这件事上, 我坚定不移地站在了C这一边 ,发自内心地希望她能够阻止孩子放弃现有的学业。


原因很简单,我是学经济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常识就是 爱和自由不能发电。


爱和自由可以让一个孩子心里有梦,眼里有光,但无法改变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无法让人避免社会的无情毒打。


如果明知是个坑还鼓励孩子去跳,这到底是尊重个性还是 不负责任?



为什么说 这是坑 呢?


第一个问题最为 现实


🔍 小J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前景如何?


好巧不巧,酒店餐饮行业的朋友我认识不少,其中有底层打工人员,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创业个体户,乃至行业精英大佬。


德国不是炙手可热的旅游国家,市场有限,酒店餐饮大多以个体或家庭式为主, 一家老小就把管理给包圆了,需要什么经理呢?


(德国家庭式酒店旅宿)


高大上的星级酒店当然是有的,也确实需要专业管理人才,可是 大学明明也有对口专业,学历高一点不香吗?


看过我过去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对学历并无执念,也觉得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可圈可点。


事实上,小J的父亲就没有读过大学,凭着一双巧手和一身过硬的技术成为高级技工,收入比很多白领都高。


如果进入职校扎扎实实学些技能,可能问题还不大。


可是 管理是个什么鬼?


就业市场有个规律,那就是 越抽象的东西越需要高学历。


送快递能识字就行,做会计要本科学历,研究相对论那就得要博士了。


所以这个 职校和管理的组合怎么看怎么尴尬。


再算算小J报名的那家职校每年有多少毕业生,当地有多少上规模的酒店饭店, 供需关系 已经一目了然。


最要命的是,这两年多的疫情令酒店餐饮行业备受摧残,破产倒闭的不在少数。


疫情什么时候过去,民众什么时候恢复消费习惯,整个行业需要多久才能复苏,目前都要打一个问号。


等两年之后小J从职校毕业,谁也不知道就业市场会如何。


很有可能他所想象的管理,不过是去端盘子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端盘子需要学习吗?现在不就能去吗?!


(柏林,一名餐馆服务员,图源新华社)


小J还满怀憧憬地跟妈妈说, 学好了这个专业以后就可以自己开一家酒店或者餐馆。


我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开酒店开餐馆的朋友我都有, 他们需要的是学校教授的那些知识吗?


不,他们需要的是 资金


哪怕是一家很小的餐馆,也需要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哪里去弄这笔资金?


无非两条路,一条是 让父母资助 ,一条是 靠自己积累。


让父母资助?说好的这是你的人生呢?


靠自己积累?贫穷陷阱不妨了解一下。


当一个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挣得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时,他将没有多余的力气去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大的可能性,难以完成资金积累,也难以跳出贫穷的怪圈。


(91岁的德国餐厅服务员正在工作,图源影像中国)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说, 无才姐你变了,你不是很爱谈理想的吗?现在怎么就这么俗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 小J的“理想”是真正的理想吗?


一个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和酒店餐饮行业有过真正的接触,更别说亲身实践,某天突发奇想一拍脑袋说,就它了,它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这个“它”到底是什么,这孩子恐怕连说都说不清楚。


一切都只存在于他对这个职业的 美好想象 当中。


就好比一个从没摸过钢琴的人说他热爱钢琴,一个从没跳过舞的人说他要当职业舞者,你敢信吗?


一个人想要找到一辈子的热爱谈何容易!


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那些 心血来潮、三心二意、知难而退 ,有多少人能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更何况,要让理想成为终身职业,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


因为一旦要 靠理想糊口 ,就需要在完美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作出 妥协 ,失去某种 自由


可年轻的小J不仅一头扎进了理想的粉红泡泡中,作出了高风险决定,还 一举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万一哪一天他看到了现实世界与想象不符,想要调转方向时,会发现留给自己的选择少之又少。


因为他放弃了现在的学业。



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三个问题:


🔍 学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德国的教育体系总体而言自由奔放,条条大路通罗马,曲线救国不是梦。


但有一些路是 无法逆行 的。


比如有很多孩子考完Abitur之后没有选择上大学,跑去做了职业培训,工作了一阵子觉得不满意,想去深造,那么拿着Abitur的成绩就可以申请大学了。


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考Abitur就去做职业培训,之后再想上大学就非常困难。


Abitur就像一枚勋章,它证明你经历过分流,以佼佼者的身份进入了文理中学并且没有遭遇淘汰(德国文理中学有淘汰率,还不低), 学习能力是经过检验的。


就好比在国内,有高考成绩说明你上过高中,而能考上高中说明你在学习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近一半对手。


这枚勋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证明了你在智力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为你打开了将来从事脑力劳动的大门。



也许有人要说体力劳动也很好啊,为什么非得从事脑力劳动?


这仍然是个可逆性问题。


研究量子力学的哪天不干了以去送外卖,可送外卖的哪天不干了可以去研究量子力学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 读书的意义在于拓宽了我们人生的道路,增加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青春期的孩子对职业规划还没有概念,兴趣爱好也没有定性,在这个懵懵懂懂的时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 好好读书


读着读着,视野就会变得开阔,能够接触到更抽象、更高级的职业领域。


而且, 我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哪个伟大理想是不能和读书共存的。


谷爱凌考上斯坦福,陈巍考上耶鲁,羽生结弦考上早稻田。。。这些奥运冠军们的理想和热爱伟不伟大?他们哪个放弃学业了?


谷爱凌的一番话堪称 人间清醒 ,她说滑雪不是人生的全部, 她还要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谷爱凌:滑雪不是人生的全部)


而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尝试人生更多可能性最好的起点。


退一万步说,即使小J的兴趣和热爱都在酒店餐饮行业,想要将其作为终身事业,也不妨碍他完成现有的学业。


我们都知道,酒店管理的天花板在瑞士,那是大学专业,想要考上并不容易。


既然是理想,难道不值得全力以赴, 去够一够更高的目标 吗?



以上这三个问题,其实C都有想过。


甚至她身边有个朋友的孩子在大学念的就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曾经在中国几个大酒店工作过,现在回到了德国。


——目前 迫于生计 在一家小餐馆端盘子。



现实之残酷 给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


可是,哪怕眼前就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她竟然费劲口舌也无法说服小J。


小J无比淡定地告诉她: 端盘子也很好,我没想过大富大贵,只想做个普通人,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我暗暗觉得不合理。


这和前面说好的要去大酒店当经理,甚至梦想着自己当老板根本就 很矛盾 嘛!


正当轻狂的年龄,哪个少年会自甘平庸,一辈子端盘子呢?你信吗?


这件事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他为了理想而放弃学业,而事实上。。。


会不会是为了放弃学业而随便找了个“理想”?!


我小心翼翼对C说出了这个猜测。


C想了想说,不是没有可能。


去年上网课的那段日子小J状态非常不好,生活过得日夜颠倒,学习落下了许多,今年开学后就明显感觉到了吃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不过是人类普遍的毛病罢了。


为放弃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事我们谁没做过呢?



我跟C说,应该好好跟孩子 谈谈学习上的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多给他一些鼓励。


没想到C长叹一声,告诉我她没有这个能力。


这么多年来,C一直都在辛辛苦苦地鸡娃,陪写作业,背书刷题,硬是把孩子推到了今天。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她一直都是 监督者 的角色。


一旦离开她的监督,小J就随时处于 逃离 的状态。


从小到大,C问过很多次小J 为什么要学习 ,小J很干脆地回答: 因为你。


C也问过很多次小J 长大了想做什么 ,小J的回答更干脆: 不知道。


C原本想着,男孩子开窍晚,不懂事就不懂事吧,一直把他推到上大学就完成任务了,没想到就差最后一步的时候,他却死活都不肯再跨过去了。


我只觉得 可惜


记得小J第一次来我家玩时,不过七八岁,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拿着一个小画板在那儿写汉字,很自豪地告诉我, 阿姨,我会写很多字呢!


多么灵气又好学的孩子啊!


可是到了现在,别说读书写字,他连中文都不太愿意说了,经常我说中文,他用德语回答。


中文这门和考大学无关的语言,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放弃了。


我想他一定还有其它的兴趣和天赋,最终也都一样搁在角落,落了灰。


而学习这件本来也充满了探索乐趣的事,在他的世界里最终成了一件冷冰冰的任务, 在妈妈的催促和唠叨中,硬着头皮完成。


心里好像有什么已经熄灭了,或许此时只有逃离能让他产生兴奋感:


换个环境,换种活法,不再被别人控制。



这些年来,C常常跟我诉说育儿的辛苦,我知道她 已经尽力了


可是,家长最重要的角色并不是监督者,而是 引导者


做监督者易,做引导者难,需要眼界,也需要方法。


一个 能和孩子聊星辰大海 的家长,和一个 只盯着成绩单上那几个分数 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一个 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的孩子,和一个 唯唯诺诺担心自己考不好会挨打挨骂 的孩子,对学习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小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发现父母不过如此,偶像光环就消失了。


孩子不想再听父母的话,无非是两个原因:


一是 你不懂我 ,二是 你懂什么?


前者关乎亲子关系,当孩子发现父母没兴趣了解他们,只喜欢发号施令的时候,就会 反感父母的傲慢;


后者关乎父母水平,当孩子发现父母见识有限,无法站在某个高度为他们的人生答疑解惑时,就会 嫌弃父母的平庸。


这和父母的学历有关系吗?未必。


我的父母学历相当,都不高,但从小我就更爱听父亲说话,对母亲的话常常左耳进右耳出。


因为在我眼里,父亲一直都是 不断学习、不断拥抱新事物 的人,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是智者也是导师。


从高中文理分班,到考大学填志愿,乃至后来出国留学,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上,父亲都给了我重要的意见。


而母亲就是一个爱打麻将爱串门爱八卦的普通主妇,温情有余,智慧不足。


其实现在想来,母亲当时说过的很多话都不无道理,但我 就是听不进去


因为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判断, 眼前说话的这个人“份量”够不够。


我想,大概这就是C目前最大的困境。



遗憾的是,小J的父亲在现实中扮演着更弱的角色,憨厚朴实,不善言辞,几乎不参与孩子成长中的任何决策,小J这次的重大决定也没有找他商量。


换句话说,在这个家庭中,智者和导师的角色是缺位的。


所以啊,我们家长 千万不能过于自信 ,以为只要足够强势,一直强势,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如果孩子成长了我们却止步不前,那么总有一天父母的 滤镜会褪去 ,渐渐失去对孩子的话语权。


鸡娃不如鸡自己 ,这才是父母不放弃自身努力的最大意义。




和C聊了很久,我无力地想,小J恐怕是听不进C的任何道理了。


最终我给她出了个 “歪主意”


孩子不是对餐饮业感兴趣吗?


那就让他去餐馆打工吧,端盘子,洗碗,挖冰激凌, 先熟悉熟悉这个行业再说。


周末就可以开始了,暑假可以做整满个假期。


端一天盘子会浑身散架,洗一天碗手会发白脱皮,挖一天冰激凌就更厉害了,整个手都会肿起来。。。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我们那一代留学生读起书来跟玩命似的,一心赶着早早毕业,答案就在这里。



不肯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这是一个再古老不过的道理。


在南大读书时,睡在我上铺的姐们告诉我们,每当她不想好好读书时,家里人啥也不说,直接拉她上场干农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