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作,没想到竟然这么作!
我的朋友C最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小J不想考大学了!”
她告诉我这件事时,已经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面容憔悴,生无可恋。
我和C相识多年,一路看着她
努力鸡娃,呕心沥血,相当不易
。
几年前小J以高分考上文理中学的时候,C满脸喜气洋洋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一转眼孩子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明年春天即将参加Abitur考试(相当于德国高考),离大学校园只剩下一步之遥。
小J虽然不算什么超级学霸,但头脑灵活,学习努力,考个不错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德国不是一考定终身,实际上从这学期开始小J的平时考试成绩都已经计入最后的总分,
如果这个时候放弃,怎么看都很可惜。
我代入想象了一下,如果换做我,冷不丁收到孩子这么个“最后通牒”,保不准也会一口老血喷出来。
据C描述,小J是已经作出决定后再去和她“商量”的。
“商量”的语气可以说是
十分嚣张
了:
“你同意最好,这样我会很开心;你不同意也没关系,我不会改变主意,只不过会不开心。”
这个从小一切被妈妈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孩子,竟然已经在当地一家
酒店餐饮管理方向的职业学校
报了名,不容任何回旋的余地,就等着新学期开学了。
似乎十几年浑浑噩噩的成长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觉醒,认定了这就是他的毕生至爱、终极理想。
最令C感到郁闷的是,小J目前所在学校的
老师和同学都表示支持。
同学们纷纷开玩笑说以后你就要当酒店经理啦,我们会去你酒店玩哦!
老师鼓励说有梦想就要去追,这是你的人生不是别人的。
。。。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说
“我的人生我自己决定”
,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氛围可见一斑。
在这里,没有人会无端去评价或干涉另一个人的决定,就连父母对子女也很早就处于放手的状态。
“爱和自由”
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作为一名育儿博主,我也推崇“爱和自由”,也一向认为孩子偶尔走些弯路不是坏事,年轻时犯错的成本很低。
可在这件事上,
我坚定不移地站在了C这一边
,发自内心地希望她能够阻止孩子放弃现有的学业。
原因很简单,我是学经济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常识就是
爱和自由不能发电。
爱和自由可以让一个孩子心里有梦,眼里有光,但无法改变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无法让人避免社会的无情毒打。
如果明知是个坑还鼓励孩子去跳,这到底是尊重个性还是
不负责任?
为什么说
这是坑
呢?
第一个问题最为
现实
:
🔍
小J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前景如何?
好巧不巧,酒店餐饮行业的朋友我认识不少,其中有底层打工人员,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创业个体户,乃至行业精英大佬。
德国不是炙手可热的旅游国家,市场有限,酒店餐饮大多以个体或家庭式为主,
一家老小就把管理给包圆了,需要什么经理呢?
高大上的星级酒店当然是有的,也确实需要专业管理人才,可是
大学明明也有对口专业,学历高一点不香吗?
看过我过去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对学历并无执念,也觉得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可圈可点。
事实上,小J的父亲就没有读过大学,凭着一双巧手和一身过硬的技术成为高级技工,收入比很多白领都高。
如果进入职校扎扎实实学些技能,可能问题还不大。
可是
管理是个什么鬼?
就业市场有个规律,那就是
越抽象的东西越需要高学历。
送快递能识字就行,做会计要本科学历,研究相对论那就得要博士了。
所以这个
职校和管理的组合怎么看怎么尴尬。
再算算小J报名的那家职校每年有多少毕业生,当地有多少上规模的酒店饭店,
供需关系
已经一目了然。
最要命的是,这两年多的疫情令酒店餐饮行业备受摧残,破产倒闭的不在少数。
疫情什么时候过去,民众什么时候恢复消费习惯,整个行业需要多久才能复苏,目前都要打一个问号。
等两年之后小J从职校毕业,谁也不知道就业市场会如何。
很有可能他所想象的管理,不过是去端盘子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端盘子需要学习吗?现在不就能去吗?!
(柏林,一名餐馆服务员,图源新华社)
小J还满怀憧憬地跟妈妈说,
学好了这个专业以后就可以自己开一家酒店或者餐馆。
我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开酒店开餐馆的朋友我都有,
他们需要的是学校教授的那些知识吗?
不,他们需要的是
资金
!
哪怕是一家很小的餐馆,也需要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哪里去弄这笔资金?
无非两条路,一条是
让父母资助
,一条是
靠自己积累。
让父母资助?说好的这是你的人生呢?
靠自己积累?贫穷陷阱不妨了解一下。
当一个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挣得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时,他将没有多余的力气去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大的可能性,难以完成资金积累,也难以跳出贫穷的怪圈。
(91岁的德国餐厅服务员正在工作,图源影像中国)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说,
无才姐你变了,你不是很爱谈理想的吗?现在怎么就这么俗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
小J的“理想”是真正的理想吗?
一个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和酒店餐饮行业有过真正的接触,更别说亲身实践,某天突发奇想一拍脑袋说,就它了,它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这个“它”到底是什么,这孩子恐怕连说都说不清楚。
一切都只存在于他对这个职业的
美好想象
当中。
就好比一个从没摸过钢琴的人说他热爱钢琴,一个从没跳过舞的人说他要当职业舞者,你敢信吗?
一个人想要找到一辈子的热爱谈何容易!
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那些
心血来潮、三心二意、知难而退
,有多少人能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更何况,要让理想成为终身职业,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
因为一旦要
靠理想糊口
,就需要在完美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作出
妥协
,失去某种
自由
。
可年轻的小J不仅一头扎进了理想的粉红泡泡中,作出了高风险决定,还
一举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
万一哪一天他看到了现实世界与想象不符,想要调转方向时,会发现留给自己的选择少之又少。
因为他放弃了现在的学业。
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三个问题:
🔍
学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德国的教育体系总体而言自由奔放,条条大路通罗马,曲线救国不是梦。
但有一些路是
无法逆行
的。
比如有很多孩子考完Abitur之后没有选择上大学,跑去做了职业培训,工作了一阵子觉得不满意,想去深造,那么拿着Abitur的成绩就可以申请大学了。
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考Abitur就去做职业培训,之后再想上大学就非常困难。
Abitur就像一枚勋章,它证明你经历过分流,以佼佼者的身份进入了文理中学并且没有遭遇淘汰(德国文理中学有淘汰率,还不低),
学习能力是经过检验的。
就好比在国内,有高考成绩说明你上过高中,而能考上高中说明你在学习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近一半对手。
这枚勋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证明了你在智力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为你打开了将来从事脑力劳动的大门。
也许有人要说体力劳动也很好啊,为什么非得从事脑力劳动?
这仍然是个可逆性问题。
研究量子力学的哪天不干了以去送外卖,可送外卖的哪天不干了可以去研究量子力学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
读书的意义在于拓宽了我们人生的道路,增加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青春期的孩子对职业规划还没有概念,兴趣爱好也没有定性,在这个懵懵懂懂的时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
好好读书
。
读着读着,视野就会变得开阔,能够接触到更抽象、更高级的职业领域。
而且,
我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哪个伟大理想是不能和读书共存的。
谷爱凌考上斯坦福,陈巍考上耶鲁,羽生结弦考上早稻田。。。这些奥运冠军们的理想和热爱伟不伟大?他们哪个放弃学业了?
谷爱凌的一番话堪称
人间清醒
,她说滑雪不是人生的全部,
她还要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谷爱凌:滑雪不是人生的全部)
而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尝试人生更多可能性最好的起点。
退一万步说,即使小J的兴趣和热爱都在酒店餐饮行业,想要将其作为终身事业,也不妨碍他完成现有的学业。
我们都知道,酒店管理的天花板在瑞士,那是大学专业,想要考上并不容易。
既然是理想,难道不值得全力以赴,
去够一够更高的目标
吗?
以上这三个问题,其实C都有想过。
甚至她身边有个朋友的孩子在大学念的就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曾经在中国几个大酒店工作过,现在回到了德国。
——目前
迫于生计
在一家小餐馆端盘子。
现实之残酷
给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
可是,哪怕眼前就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她竟然费劲口舌也无法说服小J。
小J无比淡定地告诉她:
端盘子也很好,我没想过大富大贵,只想做个普通人,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我暗暗觉得不合理。
这和前面说好的要去大酒店当经理,甚至梦想着自己当老板根本就
很矛盾
嘛!
正当轻狂的年龄,哪个少年会自甘平庸,一辈子端盘子呢?你信吗?
这件事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他为了理想而放弃学业,而事实上。。。
会不会是为了放弃学业而随便找了个“理想”?!
我小心翼翼对C说出了这个猜测。
C想了想说,不是没有可能。
去年上网课的那段日子小J状态非常不好,生活过得日夜颠倒,学习落下了许多,今年开学后就明显感觉到了吃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不过是人类普遍的毛病罢了。
为放弃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事我们谁没做过呢?
我跟C说,应该好好跟孩子
谈谈学习上的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多给他一些鼓励。
没想到C长叹一声,告诉我她没有这个能力。
这么多年来,C一直都在辛辛苦苦地鸡娃,陪写作业,背书刷题,硬是把孩子推到了今天。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她一直都是
监督者
的角色。
一旦离开她的监督,小J就随时处于
逃离
的状态。
从小到大,C问过很多次小J
为什么要学习
,小J很干脆地回答:
因为你。
C也问过很多次小J
长大了想做什么
,小J的回答更干脆:
不知道。
C原本想着,男孩子开窍晚,不懂事就不懂事吧,一直把他推到上大学就完成任务了,没想到就差最后一步的时候,他却死活都不肯再跨过去了。
我只觉得
可惜
。
记得小J第一次来我家玩时,不过七八岁,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拿着一个小画板在那儿写汉字,很自豪地告诉我,
阿姨,我会写很多字呢!
多么灵气又好学的孩子啊!
可是到了现在,别说读书写字,他连中文都不太愿意说了,经常我说中文,他用德语回答。
中文这门和考大学无关的语言,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放弃了。
我想他一定还有其它的兴趣和天赋,最终也都一样搁在角落,落了灰。
而学习这件本来也充满了探索乐趣的事,在他的世界里最终成了一件冷冰冰的任务,
在妈妈的催促和唠叨中,硬着头皮完成。
心里好像有什么已经熄灭了,或许此时只有逃离能让他产生兴奋感:
换个环境,换种活法,不再被别人控制。
这些年来,C常常跟我诉说育儿的辛苦,我知道她
已经尽力了
。
可是,家长最重要的角色并不是监督者,而是
引导者
。
做监督者易,做引导者难,需要眼界,也需要方法。
一个
能和孩子聊星辰大海
的家长,和一个
只盯着成绩单上那几个分数
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一个
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的孩子,和一个
唯唯诺诺担心自己考不好会挨打挨骂
的孩子,对学习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小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发现父母不过如此,偶像光环就消失了。
孩子不想再听父母的话,无非是两个原因:
一是
你不懂我
,二是
你懂什么?
前者关乎亲子关系,当孩子发现父母没兴趣了解他们,只喜欢发号施令的时候,就会
反感父母的傲慢;
后者关乎父母水平,当孩子发现父母见识有限,无法站在某个高度为他们的人生答疑解惑时,就会
嫌弃父母的平庸。
这和父母的学历有关系吗?未必。
我的父母学历相当,都不高,但从小我就更爱听父亲说话,对母亲的话常常左耳进右耳出。
因为在我眼里,父亲一直都是
不断学习、不断拥抱新事物
的人,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是智者也是导师。
从高中文理分班,到考大学填志愿,乃至后来出国留学,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上,父亲都给了我重要的意见。
而母亲就是一个爱打麻将爱串门爱八卦的普通主妇,温情有余,智慧不足。
其实现在想来,母亲当时说过的很多话都不无道理,但我
就是听不进去
。
因为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判断,
眼前说话的这个人“份量”够不够。
我想,大概这就是C目前最大的困境。
遗憾的是,小J的父亲在现实中扮演着更弱的角色,憨厚朴实,不善言辞,几乎不参与孩子成长中的任何决策,小J这次的重大决定也没有找他商量。
换句话说,在这个家庭中,智者和导师的角色是缺位的。
所以啊,我们家长
千万不能过于自信
,以为只要足够强势,一直强势,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如果孩子成长了我们却止步不前,那么总有一天父母的
滤镜会褪去
,渐渐失去对孩子的话语权。
鸡娃不如鸡自己
,这才是父母不放弃自身努力的最大意义。
和C聊了很久,我无力地想,小J恐怕是听不进C的任何道理了。
最终我给她出了个
“歪主意”
:
孩子不是对餐饮业感兴趣吗?
那就让他去餐馆打工吧,端盘子,洗碗,挖冰激凌,
先熟悉熟悉这个行业再说。
周末就可以开始了,暑假可以做整满个假期。
端一天盘子会浑身散架,洗一天碗手会发白脱皮,挖一天冰激凌就更厉害了,整个手都会肿起来。。。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我们那一代留学生读起书来跟玩命似的,一心赶着早早毕业,答案就在这里。
不肯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这是一个再古老不过的道理。
在南大读书时,睡在我上铺的姐们告诉我们,每当她不想好好读书时,家里人啥也不说,直接拉她上场干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