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from zoommy
这几天看书的时候,顺便整理了一下书架,原意是把没用的、不准备再读的书收起来,留下准备读和重复阅读的书籍。整理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除了一些老旧的技术图书,大部分书都是我准备要读或者曾经准备要读的。这两年纸书堆积如山,其中一半是自己买的,另一半是出版社或其他朋友送的,虽然时时在读,但竟然只读了一小部分。整理的时候,大部分图书都是簇新的。有些书塑封还在,拆开翻阅,新书散发着油墨的书香,我一般翻一边发愣,怎么会有这么多书没看呢?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看来这句话说的一点错也没有。几十年来,房价窜升到了九霄云外,纸书的价格却自巍然不动,只要工作几年,买书就成了负担很轻的消费。有时碰到一本好书,还可能给你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所以,看到一本好书 —— 至少那时候觉得好 —— 我基本上都会冒着不读的风险买下来。过一阵子从书架上拿下来吹去浮尘翻一翻说,咦,果然没读,然后又放了上去。
为什么明知道买书不读还要买呢?我把这个问题扔到了朋友圈。收到了朋友圈的朋友们各式各样的回复:
买了再说,万一要是读了呢?
那些年看过的书皮
享受买书的过程
要的是拥有的感觉
为了满足万一想读就能读的控制欲
哦……我认为买书是一种信仰
我每次学新东西,就会买本书放书柜上,马上就有种学会了的感觉,特别棒
你们说的都对!
从理性角度我很清楚,书架上的图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读不完的,甚至,有些书可能永远都不会读了,一想到这一点我就非常伤感。但见到「好书」,还是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无论是电子还是纸质。因为买书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社会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选择越来越多,信息的浪潮汹涌澎湃。人们想的太多,做的又太少,在知识的大潮中慌不择路,这时候很多人(包括我)突然发现了一种抗拒焦虑、获取知识的捷径:收藏知识。
从网上下单,付费,收到快递,拆开包装,购书的喜悦油然而生,然后我们喜滋滋的把这本书放在理自己最近的地方,然后等待下一本新书取代它的位置。
Evernote 的剪藏,各种「稍后读」的阅读工具,各类电子书平台,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在收藏知识,因为「反正以后会读的」。至于以后读不读,那是未来的事情,未来嘛,很难讲的。
当然了,收藏知识对我来说,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我在一本一本的读着。就像我之前写的,先把一件事情做成,然后再去做另一件事。书读不完不用着急,先读完一本试试。走得慢不要紧,只要你在一直往前走。还没红?继续努力,万一你是大器晚红呢。这么一想,感觉就会好很多。
另外,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某个瞬间,突然想急迫的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这时候如果可以随时抽出书架上一本书翻阅并帮助你答疑去惑,那种解燃眉之急的感觉,就像漆黑的旷野突然被一道闪电照亮,就像猴子终于吃到了香蕉,就像你找到了灌木丛中丢失的手机赶紧回了一条微信那么舒爽。
买书、读书还不够,我们得能找到好书,知道如何去阅读一本书。我在「失业」那篇文章里谈到了好书的概念(因为那篇的重点是失业,这段话基本上被忽略了)。
我最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读好书的概念,实在是因为我对读书这件事领悟的太晚。小时候杂七杂八读了不少烂书,上大学到毕业工作期间,因为生存问题又读了大量的技术书,真正读到并能够理解的好书屈指可数。慢慢读的书越多,越发现要读到读懂那些经典和名著,是需要运气的。
你得生长在一个不错的知识分子家庭,有好的教育,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人告诉你该去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然后你才能具备了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你去读很多别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因为大部分好书读起来都不是那么让人愉悦的,你需要踮起脚尖,硬着头皮读下去,就像新手进入一个新领域一样,没什么办法,只能坚持往前走。
做到这一点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很多人读一些好书都是「从阅读到放弃」,毕竟看一些爆米花文学或影视剧来的更轻松一些。
除了名师指点,自己如何找到并阅读一本好书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名著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补改写后重新出版,延续至今。梁文道老师在他主讲的《我读》系列图书中也推荐过。书中对阅读进行了层次划分,同一本书,因为性质和场景不同,你可以简读,速读,精读,甚至可以用业余学者的方式阅读。
有的人遇到看不懂的图书和文章就会骂作者写的烂,遇到浅显解惑的内容又会认为作者肤浅,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理解问题。有的人希望快速阅读一本书,有的人希望找到好书,有的人则希望能够通读并拆解一本书……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没找到也别回头来怪我,因为我找着了。
读书和写作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抑制人们心中的恶,我在某问答社区上看到了很多人性的恶,我觉得他们只是在收藏知识,并没有阅读知识。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也许会单起一篇去写。
好了,现在听我的,拿起一本书,心无旁骛的把它读完。然后拿起第二本书,再读……你会发现,读书还真是一挺难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