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郎club
极大智,视天下!汇聚政商民智,解析财富生活。这里聚合了郎咸平、陆新之、邵宇、刘煜辉、林采宜、陆亦琦、胡慎之等一批专家学者,尖锐、严谨、不从众。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附值服务,整合各方资源成就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有号召力的品牌和内容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放大招! ·  昨天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3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7000000000+!《哪吒2》预测票房近 ... ·  5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7000000000+!《哪吒2》预测票房近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郎club

“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一个流传11年的国产谎言

郎club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24 12:19

正文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可点击标题下方的“ club 关注我们


“世界读书日”前夕,戳破一个在中国流传10余年的谎言。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路里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到此时,中国人的“不读书”问题,就成为热议的话题。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民族,总是以“正面典范”的形象出现。


它就是 犹太人


关于犹太人读书,有这样一句话,你肯定看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一本书都读不到。


2015年的某篇新闻报道


每人一年读64本书,平均6天一本!在生活节奏如此紧张的今天,简直不可思议!


“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是事实,还是谎言呢?


“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俨然成为了一个“事实”,被频繁引用在新闻报道、读书心得及其他文字材料中。


2017年


2016年


2015年两会期间,俞敏洪提出的“人均读书量是以色列的十分之一”,其依据,也是所谓的“64本”。


在一些“心灵鸡汤”里,“64本”常常伴随着以下几个段子——


  •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 “犹太人在世界上流浪了2000多年,没有一个乞丐” ,也是因为爱读书!



犹太人有没有乞丐无法核实,“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是真的吗?


早在2012年,就有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了疑问。



据相关文章的说法,“64本”一说,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一项调查结果。“世界读书日”确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但检索了该组织网站,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调查数据。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网站


通过百度检索,最早将“64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联起来的,是 2012年 5月2日, 《中国青年报》 的一篇报道。


2012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这篇权威媒体发布的权威报道一出,“64本”一说,开始广为流传。这篇报道却没有说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做出的调查。


实际上,《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并非第一手资料 。因为,早在 2010年 ,新华网的一篇报道,就提到了“64本”。


2010年4月25日,新华网的报道


在这篇文章中,“64本”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提供的信息。而这位出版界的权威人士,也 没有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于友先也并非“64本”的首提者。


早在 2006年 ,《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文章,就提到了“64本”。


2006年3月22日,《中华读书报》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64本”又变成了 “有资料数据显示” ,到底是什么“资料数据”,无从得知。


网络信息显示,刘效仁不是业内人士,只是一名家住安徽省砀山县的时评作家。笔者通过邮箱向其询问,未得回复。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64本”的文字材料了。可以肯定,刘效仁也不是“64本”的首提者, “64本”的说法,应该早于2006年。


至此,大致可以梳理出“64本”一说的来龙去脉。


  • 2006年之前,就有了“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的说法。


  • 2006年,刘效仁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遐想阅读节》一文,提到了“64本”。


  • 2010年,新华网报道,“64本”一说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这一 权威人士 肯定。


  • 2012年, 权威媒体 《中国青年报》报道,首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调查结果”,“64本”一说开始广为流传。


  • 2014年至今,“64本”一说仍频繁被各类文章引用。


越往前追溯,出处越模糊,权威性越低,真实性也可疑,几乎可以断定,“64本”之说是一个无法证伪的“谎言”。


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调查结果。


要知道,犹太人遍布全世界。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不过590万,只占全世界犹太人的42.9%。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想做一次关于犹太人阅读量的调查,绝非易事。


犹太人分布表格


退一步讲,即使“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的说法是事实,那也是10余年前的“老黄历”了。


今天的媒体,拿11年前的数据,与中国现在的“图书阅读量”作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


2014年的报道


更值得玩味的是,从2006年至今,历时11年,“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这一找不到出处的说辞,为何几经演变、被频繁提及呢?


国人对“犹太神话”没有免疫力


犹太人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久而久之,围绕犹太人,形成了一系列“神话”:最具备生存智慧的民族、最具商业智慧和财富智慧的民族、最懂得教育艺术的民族、最具备创业与创新精神的民族、最具感恩意识的民族……


中国出版市场流行的犹太人图书之一


“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只不过是众多“神话”中的一种罢了。急于寻求成功乃至发财之道的中国人,对“犹太神话”没有免疫力,“64本”也被不假思索地接受。


“64本”之说映射了国人的焦虑


一方面,国人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或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另一方面,又深知读书的益处,想读书。



想读而无法读,读而无法坚持,这就是国人关于读书的焦虑。“犹太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被频繁提及,恰恰影射了这种焦虑。


回到“世界读书日”这一主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读书状况真的很差?不仅不如以色列,比韩国、法国、日本也相去甚远吗?


国内媒体常见的报道


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NOP World机构做了一次Culture Score(文化分数)的调查,其中就包括世界各国(地区)人每星期的读书时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