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一家倒闭的店,让全网找回童年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 2025-01-20 09:59

正文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肥娟小吃”,好久没看到这种开头暖心,过程是逆袭爽文,结局又没烂尾的故事了🤣🤣。


故事的开头要从学生时代说起,当时肥娟是语文课代表,老公是坐在后排的学渣,老师让肥娟记录调皮同学的名字,然后男生就误会肥娟上课频频回头监视他是在“暗恋”他,后面才知道她是老师派来的间谍,但两个人还是在一起了。


2023年,肥娟夫妇在湛江某小学门口开了一家鞋店,从此过上入不敷出、一天打两份工的生活——


开店后不久,店里每天都坐满了小学生,但都是来看电视的,小朋友们像是拥有了一个免费的放映室,来得早才能抢到前排的位置,肥娟夫妇:“以为开店自由过打工,结果天天被学生催着开”。



就这么一直到2024年,鞋店慢慢变成了小学生“托管中心”:


孩子们放学后就去鞋店里看电视,等家长来接;

时不时有小学生找肥娟借手机打电话;

在店里落下东西,肥娟也会整理好放在门口的“失物招领箱”里;

在炎热的夏天给这些小客人开上空调、电扇......


鞋子卖不卖得出去另说,反正是服务到位了。


△ 客户粘性很高,店门口直接躺下睡


△ 客流量:999,成交额:0,

电话费:-5,好评率:999


相比之下,鞋子的销量则很惨淡,扣除了进货成本、房租、电费、借孩子打电话的电话费......剩下的钱还没有肥娟之前外出打工当店长挣的4000块多。


为了增加收入,肥娟的老公还干着一份搬运工的活,肥娟有时候晚上关店了也会去帮着卸货。



肥娟夫妇的开店日常在网络上走红之后,不少网友被这家“童年记忆里的鞋店”打动了,围观的狗头军师/吃瓜群众也开始操心起店里的经营问题,纷纷献言献策,建议肥娟夫妇转型做一家小吃店。


△ 网友热评:第一次看到倒闭这么开心的。


肥娟夫妇也听劝,不光听网友的,还听小朋友的。小朋友说,“你不要弄那么精致,那么贵,我们买不起,你就弄个一块钱的,随便拿一次性杯子就好,夹两根给我尝一口就可以了”。


新店开业后,最低价的火鸡面1块钱,最贵的大份炸鸡柳也只有5块钱,鸡柳是鸡胸肉手切的,20斤鸡肉+16个蛋+各种配料,番茄酱都是亨氏的!


“给孩子吃的要实在,不说最好,但一定是我们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绝对是好的”,肥娟走得是薄利多销路线,可能最开始连账都没算明白。


△ 肥娟小吃老板林先生:一开始我还藏着掖着,不跟网友们分享我的配方。然后他们就看到我的制作过程了,说……你这“破产配方”,给我都不要。


生意好到刚开业时招牌上还有5种产品,卖了两天之后,做不过来,小笼包、淀粉肠、鸡柳都不卖了,最后就只卖炸薯条和火鸡面,每天的营业额也从700块到2500块。



除了线下爆火,网络上的“泼天富贵”也随之而来——


肥娟夫妇一开始是想通过把店里监控器连上直播,让网友了解小吃店的筹备情况;听取吃瓜群众的群里群策,来改进小吃的口味、种类和经营方式;网友也能直播监督这些食材、制作过程,没有任何预制。


后来有品牌因为在肥娟直播间当上了榜一,导致品牌直播间意外迅速涌入上万人,直接卖断货!这广告效果一出来,各路商家为了争夺板凳席位,不停刷礼物。


直播间逐渐变成品牌方打榜的阵地,哪个牌子冲上前三,肥娟夫妇就把品牌名字放在板凳上以示感谢。



情况愈演愈烈,肥娟夫妇也感觉有点过火,加上每天店门口围了越来越多“无关人士”,肥娟夫妇就把板凳撤了,闭店出去“鬼混”两天。


在流量面前没有选择“迎流而上”,肥娟夫妇说:


“我们两个是普通人,不是什么大好人,我们也会接着做我们觉得正确而且有趣的事,就比如招待我们的小朋友们”。



刷完了肥娟夫妇的故事之后,觉得他们真的太可爱了!就是一对踏踏实实、苦活累活都愿意干、看起来不怎么精明、但是乐观善良、发自内心愿意对别人好的普通夫妻。


受店家照顾的小学生们主动当起装修监工、探听周围市场价格,甚至还有来义务工作,负责打包薯条给客人的“大堂经理”。



评论区还有人说:“其实大家可以学起来,在学校边上租一个门面,就学习肥娟的模式,学习她的热情,学习她的薄利多销,应该比打工好一些,把东西做好”。



接住了泼天的流量、一夜暴富并不是这个故事打动人的地方。


肥娟的故事未必能复制、照抄一家店也未必能盈利。就算是肥娟小吃店本身,在关闭直播打赏,等热度过去之后,也未必就是个能赚到什么大钱的买卖。


但肥娟夫妇确实极少数不论际遇、真正让我觉得幸福度指数很高、有自恰智慧的普通人。


以前我也读过,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TA和周围人的关系,而并非成功。


这句鸡汤似乎在肥娟夫妇的身上具象化了。它绝非是个造富故事,甚至都不是一个好的生意模版,有太强的流量偶然性。但肥娟夫妇的这个故事,会让人真切觉得,笑口常在、被一大群小学生喜爱和簇拥的普通生活,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我想起之前看到一个险些因为意外丧命的父亲,在大难不死之后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再盲目鸡娃了:


“我的孩子将来未必是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个,但他也一定不是站在天台上的那一个。”


中考的高比例分流和高考的升学压力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层层压力自上而下传导,小学生的成绩分布已经内卷到即便每门课都90分以上也仍有可能排倒数,课本一粒考试撒哈拉首先折磨得是家长,其次才是掉进补课和做题深渊的孩子。


仿佛人人都别无选择要趟入内卷这条浑水,普通人家、普通孩子别无选择要沦为陪跑。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似乎就已经是不幸地开端。但是回头想想,“争做人上上”的代价,并非每个人都有付得起。


每次遇到波折,我很少因为经济状况的起伏陷入忧虑,其实就源自我妈妈一直说的一句话,“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尤其到了中年,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了。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主观感受,来自和身边人和睦的关系。但如果陷入和他人的比较,就轻易陷入了不幸。就像我妈妈说以前家里很穷的时候,也从来不觉得日子苦,只觉得自己的小家庭过得很幸福。后来她和爸爸一起做点生意,存了一些群钱,更是超级满足了。



当然没有人主动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底层的劳动者,也没有人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保安、保洁、保姆,但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无论在TA在社会的哪个位置、挣多少钱,都不会觉得“这辈子完了”,而是始终过得快乐、自恰。



有一次讨论选题时,一个没有小孩的同事问我,你的这些育儿文章,比如“易怒的男孩”这篇,写了情绪困境,也分享了方法,但是却不能说明有没有用,用了这些方法后,孩子在情绪控制方面是不是改善了。


那么,这些方法真的有用吗?



我想说,教育责任是父母单方面的事,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对的事。


比如教他们对别人有礼貌,在公共场合不影响他人,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也懂得更准确感知自己内在的情绪并掌控…..这些都并不意味着孩子很快就会成为一个看起来情绪平稳、和所有人都能和谐相处的甜蜜的孩子。


就像一天给孩子安排18小时的功课孩子未必能考第一、倾家荡产把孩子送进力所能及的好学校孩子未必能考入大学……我们没办法确保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做好”,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对孩子非功利方面的教育、努力,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推石头,看起来似乎是一次又一次的徒劳。



但万幸的是,教育并不会像推石头,会顷刻滚入低谷,教育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痕迹。


而这些努力,一部分是为了托举孩子到更高的地方,一部分为是为了他们在际遇起伏之中,无论成就高低,都有一份真正的“内在力量”,这份内在力量能让他们自恰、挺过低谷、在人生的分叉口做遵从内心的选择,这样无论是在小城市开“肥娟小吃”,还是在大城市“披荆斩棘”,都能更好地去拥抱百折不挠、笑口常开的人生。




相关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