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爱折腾的人,最爱生活 ·  7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再见爱人4》杨子被网友质疑“自恋型人格障碍”,黄圣依坚持离婚 | 心理学视角解读NPD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10-23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3800+|阅读预计需要10min


“黄圣依仍然选择离婚。”

在微博热门话题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感到意外。

图/微博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播到了第四季,第一集播出时,杨子与妻子黄圣依的相处模式就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平等的相互尊重、关心、在意,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更有网友评价杨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NPD),需要通过掌控伴侣的方式来满足内在的自恋感。

图/《再见爱人》

关于杨子是否是NPD,我们无权作出定论和判断。因为人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受到多种情景因素的影响,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一定意味着杨子具有NPD。 适度的自恋,也是自我欣赏的一种方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专业角度聊一聊发展成“病症”的自恋——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文| 彭呈方 (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哪些特征?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
一种 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 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症状: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 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 要求过度的赞美

  •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Ta的期望)

  •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 行为或态度 高傲、傲慢


“有限的同情心”:自恋型人格的人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对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来说, Ta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和面子是最为重要的。

图/《碟中谍》
经常和自恋者打交道 的人会有这样一条经验: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双方意见不统一、出现言语争论,自恋者都会做出一系列扭曲事实的言行,以维护自己的面子。这个过程里,就难免有受害者遭殃。
刚开始接触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时,我们很难察觉其异样,因为Ta可能具有很多优点 如:聪明、迷人、风趣,甚至闪耀着“无所不能”的光彩。Ta乐于向那些对Ta有用的人施展魅力,但其本来面目最终还是会显现出来。
有时候,你能明显地看到 Ta 身上狂妄、自大、傲慢的迹象,这时你能意识到或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有时候, Ta 会表现得疏远、冷漠、架子大,你会因此感到不舒服;有时候, Ta 会麻木不仁,或者拒绝帮忙,或者不愿践行诺言。
不论 Ta 怎么做,结果都是一样的:你会感到别扭、痛苦,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
自恋者还会暗中冷落你。 Ta 会故意对你的重要成就不屑一顾,或对你的痛苦和挫折视而不见。

图/《碟中谍》

通过这种蓄意的冷漠, Ta 将你的欢欣或痛苦置之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因为 Ta 对你的事一点点兴趣都没有。如果 Ta 在乎了,那会让你感觉良好,而这跟 Ta 的目的就背道而驰了。
因为 Ta 的同情心有限,所以 Ta 就像是个“半成品”,不断在寻找能使自己完美起来的人 但当 Ta 找到这个人之后,情况再度急转直下,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能让 Ta 感觉遂心如意。反过来说, Ta 也不能使别人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会给他人造成的主要影响。
Ta 可能会让你感到烦躁、恼火、紧张、心累,因为 Ta 把你的需求和欲望看作累赘和干扰,你个人的沮丧失意、压力、麻烦跟Ta没有 关系 但另一方面,一旦 Ta 不遂心了,便会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翻白眼、嗤之以鼻、噘嘴、不耐烦、暴躁、气鼓鼓、咆哮,或者干脆转身就走。

自恋者“歪曲事实”的5种手段: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1.用错觉代替事实
自恋者总是很难面对事实,因为凡是Ta们所期待的,往往是与事实不相符甚至完全矛盾的,而事实又很可能会让Ta们看起来不那么优秀——对自恋者来说,这就会很痛苦。
作为一种应对机制,自恋者便会优先选择“自我欺骗”: 让自己把真实发生的事情当作假的。
在大脑内反复模拟后, Ta们 便可以更坦然地否认事件真实的发展方向,再幻想出一个“事情沿自己期待方向发展”的“错觉”。

有些时候,这些“错觉”只是Ta们讲给周围人和自己听的故事。但一个错觉被重复的次数越多,讲述者就越容易确信其真实性。所以很多时候,自恋者会觉得这种“错觉”才是真相。
无论哪种情况,自恋者尝试影响、操纵他人的第一步,都是编造“另一个版本的事实”。
图/《梅尔罗斯》

2.用谎言处理矛盾
如果说“错觉”更偏向于“骗自己”,那么“说谎”就意味着“骗别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问题、压力时,Ta们总是倾向于先“自省(Introspection)”,先反思自己的问题——即使不能自行消化,也会尝试在更私密的人际关系中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比如和亲人、交心的朋友,或者和咨询师聊一聊,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压力。
对于自恋者来说,面对问题时并不会从自省中寻找答案,也不会求助于私密的人际关系,甚至问题的解决与否都不重要——他们更关注如何维系自尊感(Self Esteem)。
所以,Ta们会更期待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正向反馈,听自己想听的话,只想确认自己做的、想的是正确的。然后再拿这些支持自己的例子,去攻击反对者。
为得到更多正向反馈,自恋者就会不停讲述对自己更有利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与事实不符。
在这些经过加工的故事中,你会发现一些细节的修改。他们会专门强调自己的善良、高尚、爱心,同时强调他人的残酷、自私、不道德。

3.总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样子
谈到加工故事,就涉及到自恋者在认知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最常见的一个特征:投射(Projection)。
一般来说,投射指的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情绪、行为特征也同样表现在其他人身上”

经常与自恋者打交道的人,也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自恋者描述其他人很嫉妒自己,其实可能是Ta在嫉妒对方;当自恋者抱怨其他人很残酷,或者抱怨谁谁谁满嘴跑火车,其实恰好Ta们自己才是残酷或者爱说谎的那一方。
通过转移听众的注意力,自恋者希望能同时隐藏自己的某些责任,或者转移自己感受到的压力。

图/《穿Prada的女魔头》

4.只讲述事实的一个侧面
当自恋者描述一段事实,Ta可能会选择删掉自己施加伤害的那部分内容。
比如,只保留受害者对伤害的反应或反抗,但绝口不提是什么造成的。
如果自恋者对某人施加伤害,并确实引起对方的反抗,还导致自己也受了伤,当Ta们再次描述这段事实时,可能会以“我才是受害者”作为出发点,并删去对自己不利的故事细节。

通过淡化自己的攻击行为,自恋者会把问题重点集中到对方的反抗,最终得出一些完全偏离事实的结论:

“你为什么对我不尊重?”
“你为什么又敏感又娇气?”
“你受到的伤害难道不是自己招来的吗?”

图/《大小谎言》

5.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无论“说谎”、“双标”、还是人身攻击,自恋者总是习惯用不同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 在人群中树立一个“敌人”,并且孤立受害者,以免人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恋者来说,也许无法认识到制造流言、污名、诽谤的危害,甚至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些不符事实的言论,但对于受害者,潜在的人格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事实上, 在真实生活中,许多受害者偏偏无法发现身边那些正在对自己造成伤害的“自恋者”。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自恋者”造成的伤害似乎会更容易得到容忍。

如何识别身边的“自恋者”,避免被“自恋者”伤害?
1.识别描述与事实相矛盾的地方
利用自恋者在表达中的某些特征,一个感情受伤的孩子可以分辨出Ta的父母是否是自恋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