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公安
为公众提供最新的安防预警资讯和办事查询服务功能。 官方网站:gat.zj.gov.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公安

请记住他的名字:叶信隆

浙江公安  · 公众号  ·  · 2025-04-02 16: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清明雨落,松柏凝翠。3月底,宁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代表在政委陈冈的带领下,满怀崇敬地将一束白菊放在“阿七师傅”叶信隆的墓前。墓碑上,“阿七师傅”的黑白照片目光如炬,仿佛依然凝视着他弥留之际仍念念不放的世纪大案。



2025年,是当年震动甬城的“绿洲珠宝行抢劫杀人案”发案三十周年,笔者联系上了叶信隆的徒弟——已逾杖朝之年的罗国安。满头银发的老人仍是精神矍铄,听闻后辈为师父扫墓,老人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过去, “人老了,最近的事都记不住了,但几年前的事、几十年前的事,都还像刚发生一样。” 他记得2017年的那一瞬间,从几近饮恨的执着到饱含热泪的欣喜,自从那时以后,他每每想起师父,都多了一份释怀。


叶信隆生前警服照


人称“阿七师傅”的叶信隆,是1956年浙江省最早从中央警官学校(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三位警察之一。“阿七师傅”在家里排行老七,但这个称呼和他经历也相关, “从木匠到消防队,再到刑警队,成为大家现在都知道的‘阿七师傅’”,叶信隆这一辈子做的都是技术性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安刑侦技术缺乏,刚从消防队转入刑警队的他,完成了刑侦业务知识和现场勘查技术的培训后,便扛起了宁波刑侦工作大梁,痕迹勘查、法医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在一次次实践中,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能力,渐渐地名气大了,还多次受浙江省公安厅邀请前往省内 各市地区协助侦破工作,也会前往上海、南京及公安部刑侦局等地协助开展痕迹比对工作。


上世纪有关叶信隆的人物报道中提及他的经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百废待兴之时,已是刑侦领域翘楚的叶信隆与其他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痕迹鉴定专家一起,受邀为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校)编写教材。1982年,经过多年工作经验积累,他受命主导成立宁波区县各分局的刑侦技术点,同时开展主要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根据现场的线索,能预判‘先知’犯罪嫌疑人的性别、身高、体重,有时候年龄、职业都能说出一二,为案件推进指明了方向” ,叶信隆将自己半生所得浓缩成一行行文字,《犯罪侦查学》、《刑侦案例选编》、《痕迹检验讲授提纲》……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是扎实过硬的刑侦技能,让每一个前来接受培训的民警都为之折服。


叶信隆生前参与编写的教材


在刑警队工作期间,叶信隆建立起拥有上万资源信息的档案库,他受理的各种痕迹物证,鉴定、检验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也因此侦破了一批疑难案件。 1980年,叶信隆被公安部荣记一等功,1997年被公安部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2年,浙江日报对叶信隆的报道(左)

1980年,叶信隆被评为一等功(右)


1995年12月6日清晨,宁波绿洲珠宝行的两声枪响,将甬城的安宁撕开一道裂口。两名保安遇害,价值160万元的金饰被劫,现场仅留下弹壳、自制消音器和一把罕见的骨柄尖刀......时任宁波市公安局刑警队副队长的叶信隆,是第一批冲进现场的人。


案发时的绿洲珠宝行.jpg

“绿洲珠宝行抢劫杀人案”发生后的场景


“他总说,痕迹不会说谎。”罗国安回忆, 体型瘦弱的叶信隆当时已年近60岁,他带着勘查组在800多平方米的六层大楼里匍匐了整整29天,一寸寸地搜寻物证 。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没有DNA数据库,没有高清监控,破案全靠肉眼和放大镜。他们从电梯井道的灰尘中提取鞋印,在弹壳上寻找细微的加工痕迹,甚至将骨柄刀送至省外的科研机构,只为确认刀柄材质来自西南边境的大型食肉动物腿骨。


图片

勘察组在现场获得的物证线索


“那些年,师父的办公室堆满了案卷,连吃饭都在画现场图。”罗国安说,为了“绿洲案”, 叶信隆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身体越发憔悴,他瘦削的身影总在深夜的灯光下佝偻着,香烟一根接一根, “他说,多查一条线索,真相就多一线光。” 正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影响也感染着周围的人,办公室里处处通明的灯火,一摞摞与人齐高的案卷,为了让真相早日重见天日,大家都铆足了劲。


Snip20170405_2.png

叶信隆和同事们在勘察现场


叶信隆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但执拗的他仍主动要求将办公桌搬到专案组,每天雷打不动地到专案组帮忙研究物证,直到被查出确诊癌症晚期。1997年,叶信隆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癌细胞扩散的他,仍坚持在病床上整理物证照片。 弥留之际,他颤抖着攥住徒弟的手:“此案不破,我死不瞑目,但是这次,国安,案子可能得交给你了……”话音未落,泪水已浸湿枕巾。


叶信隆一生经历重案要案无数,但对绿洲珠宝行案件的这份执念,成了他临终唯一放不下的遗愿,也成了宁波刑侦人压心头的石头。“爷爷走时,床头还压着绿洲案的现场照片。”叶信隆的孙女叶丹婷对爷爷的回忆止步在5岁,“别人家的爷爷总是抱着孙子孙女去公园玩耍,但是我爷爷总是在案头钻研案情” “每次说起案子,爷爷的眼睛就亮得像星星。” 直至今日,叶丹婷常常和父亲一起,翻阅爷爷留下来的老物件,回忆“阿七师傅”破案的故事,儿时对爷爷的不理解,在成人之后都化作了崇拜和尊敬。


叶信隆和家人在一起


叶信隆走后,罗国安接过了师父的放大镜。他带着专案组五次深入西南边陲,徒步中缅边境,走坏了两双鞋,在无数条线索中逐条筛查,熬白了双鬓。 2017年3月29日,当生物检材比对锁定嫌疑人徐某时,罗国安第一时间奔向师父的墓碑:“22年,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


IMG_20170403_092420R.jpg

一代一代刑警留下的各类工作笔记


“师父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刑警的魂。”罗国安说,叶信隆常对着专案组的年轻人念叨“刑警的战场不在枪林弹雨,而在毫厘之间”,他留给后辈的不单单是破案的方法,更是一种近乎信仰的执着。 “他就像一座桥,连着老派的刑侦智慧和新时代的科技破案。” 法医出身、现任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的庞宏兵时常感怀叶老对他曾经的教诲,赞叹他对宁波刑侦工作,特别是刑事技术的贡献。他自身也一直以老人家为楷模,追随他的脚步,勤于钻研创新,先后研发了“法医助手”“三维智能测算系统”等成果并获得大奖,也带领新一代刑技人,在涉网勘查、非正常死亡处置等领域开创了宁波做法,让一代一代刑技人沿着叶老的足迹继续前进。


“不辜负老一辈的漫漫求索和殷切厚望”,静默悼念之后,陈冈嘱咐年轻民警,要学习老一辈公安楷模的那股钻研、热爱和投入,也正是叶信隆那一代人夯实了物证基础,才让进一步的真相还原成为可能,我们新一代刑侦人更要与时俱进,将科学技术与公安工作融合,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叶信隆留下的手稿


“让刑事科学技术更加有力地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维护社会安宁……” 叶信隆生前留下的最后几页手稿中,工整的字迹诉说着他对新世纪公安事业的展望。他经手过的物证与案卷沉默如谜,却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热血与信仰。


清明时节,当新一代刑侦民警驻足于此,仿佛仍能听见那句穿越时空的嘱托: “此案不破,我死不瞑目。” 而这,正是对“人民公安”四字最滚烫的注解。



你可能喜欢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宁波公安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