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YouCore
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赋能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YouCore

5个看似偷懒,其实更高效的行为

YouCore  · 公众号  ·  · 2024-10-17 11:41

正文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减法》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许多人分秒必争,甚至早上多睡一会儿,都觉得自己堕落了,落后了。

但不幸的是, 越是这么拼命努力的人,结果往往越事与愿违。


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可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手上的事情越来越多、有用的产出却越来越少;


心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的健康却越来越差。


其实,如果他们能适当地“偷些懒”,特别是做到下面5个偷懒的行为,反而效率会更高、产出会更多。




01

赖床3分钟

早上叫我女儿起床去上学,就像开盲盒。

有时是晴空万里,起来后有说有笑;有时则是狂风暴雨,不肯刷牙、不肯吃早饭、逮谁跟谁发脾气。


有一阵子,我都有点怀疑这个小姑娘是不是大脑有些不受控。

但后来我发现了规律:

如果她前一晚上床早,那第二天起来后绝对是开开心心的;


如果前一晚上床晚,那第二天起来后就会乱发脾气。


原来,是“起床气”在作祟。

“起床气”不只是小孩子有,成年人一样有,只不过成年人表现得不像小孩子那么明显而已。



为了减少“起床气”,有个跟我们原有认知相悖的好方法: 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而是在床上再多赖一会。


因为,一醒就立马起床的话,负责你情绪和理智控制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恢复,你的自控能力下降。


而你大脑的外周神经系统却快速开始活跃,这个时候你大脑的生理信号,和焦虑、愤怒时的生理信号非常接近。


所以,一旦你在这种朦胧状态下感受到外界刺激(例如,叫你起床的人声音大了点或着急了点),你的大脑就会快速做出反应,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以战斗状态应对即将发生的“危险”,攻击当下叫醒你的那个人。


与立即起床相比,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发现, 设置重复响铃的闹钟并在第一次闹钟响起后赖床3分钟,则可以改善大脑认知表现,减少身体疲劳感和一天的情绪状态。



这是因为人体从睡眠状态到兴奋状态需要时间,而赖床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调整到正常状态,避免突然从深度睡眠或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时可能出现的身体和情绪波动。

在这赖床的3分钟里,你可以伸懒腰,通过伸展运动放松肌肉,或者坐在床上,两手搓热,然后干洗脸数次,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

这些小动作,有助于唤醒你的身体机能和前额叶皮层,帮你更好地调节起床后的情绪。



02


减少计划安排


我们在排计划时,总是喜欢将计划排得满满的,恨不得一秒钟都不浪费。
这种做法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

既然都做计划了,那肯定要将时间利用得更充分,不然做计划干嘛呢?
但殊不知,我们这么做计划,正好陷入到了我们天性中的一个缺陷里: 高估自己。
社会心理学上的“过度自信效应”已经证实,100%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没有例外。

哪怕表现悲观的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高估自己的幅度比乐观的人小很多而已。

例如,一个社会学实验表明,100%的高中学生认为自己跟他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在数学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例如,82%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这同样大大超过了50%的中位数)。



因此,在自我高估下,我们就很容易排出自己实际做不到的偏乐观的计划。

实际上, 更好的排计划的方式,是将计划里的事项安排得越少越好。

这么做看似更懒,但实则会有三个优点:

1、 倒逼你聚焦要事

如果你手上有十件事要做,但计划里只能排两项的话,那你就只能选最重要的两件要事来安排。

虽然另外八件要事没做,但这样的效果也远比做了更多事但这两件要事没做会更好。

因为要事之所以被称之为要事,就是因为做完它得到的收益,或没做完它导致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其它事。

一份事项安排得少的计划,意味着你将可以调配的时间和精力都优先分配给了要事,这样更能突出要事,确保要事的完成。

2、 可执行性更高

所谓的计划,其实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上,也就是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假设了第二天的情况,然后基于这些情况做了安排。

但我们谁都不是上帝,没有能力100%预测准第二天的情况,这就导致第二天总会有各种各样预测外的情况发生。

如果你计划里的事项安排得少,留着足够的空白时段,那么你就有足够的弹性来应对这些预测外的情况。

这种计划,就相当有可执行性了,不像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中看不中用。



3、 做事效率更高

说实话,如果你在计划里安排的事项多得做不完,那还不如不做计划。

因为不同任务间的频繁切换以及任务多得做不完的焦虑,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低,甚至你会破罐子破摔,彻底不做了。

但如果你在计划里的事项安排得少,那等你提前完成这件事后,你自然就有时间做其它的事了。

而且这种情况下,你的大脑和情绪都更放松,半放空状态下,反而会做得更快、更好。


分享一个 轻松高效的周计划模板 ,我已经梳理成 sop表格 了, 你直接照抄即可。


关注公众号,回复“周计划”领取👇





03

放低锻炼强度


我刚开始跑步时,特别追求跑步的速度和强度。

配速从8分钟提升到了7分钟,再到6分钟,但我还不满足,想要达到5分钟。

从一周跑两次、每次跑3公里,到隔天一次、每次5公里,我始终觉得强度太低,坚持每次要跑10公里。

这个过程初期还挺顺利,我明显看到自己的跑步速度和强度在逐步提升,这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



然而,有一天跑步时,我突然感到膝盖有些疼痛。

一开始我并未在意,直到疼痛持续不断,即使停下来休息也无法缓解,我才决定去医院检查。

经CT一扫描,我才发现情况不妙:膝关节积液、前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软骨磨损。

于是,我不得不放弃每天以5分钟配速跑10公里的运动安排,只能退回到每周一次、每次5公里、配速7分钟的新手水平。

而且,每次跑步时我还必须戴上髌骨带。



这就是我不尊重运动规律,盲目上强度的后果,导致连正常的锻炼水平都没法保持。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想成为专业运动员,而只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那么保持让身体舒适的运动强度会更为有效。

因为, 无论是我们的免疫力还是肌肉,每次运动后,都是需要恢复期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刚开始锻炼后,发现自己更容易感冒,且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的原因—— 因为免疫系统被过度消耗了。

肌肉也需要恢复周期,我们不能盲目地每天锻炼同一部位的肌肉,而应该换着练习。

肌肉锻炼的本质是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导致肌肉纤维损伤,随后在合理的饮食摄入和休息后,肌原纤维会增多、增粗,从而使我们的肌肉变得更强壮。

但假如运动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通常大肌群的恢复时间至少为72小时,小肌群的恢复时间至少为48小时) ,肌肉纤维就会持续保持在损伤状态,而不是修复和再生。

如果肌肉纤维受到的压力和损伤过大,还会崩解断裂,严重时会导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肌肉溶解。

因此,如果无法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就宁愿不要锻炼。因为过度透支身体的危害比不锻炼还要大。

而且, 锻炼的强度最好保持在自己觉得舒适且能够坚持的程度。

例如,跑步时不必追求速度,可以按照自己舒适的心率来跑(大约在120~140之间)。


进行力量训练时,也不必追求大重量,可以选择停下来后不再觉得累、而且下次还想继续去练的重量来进行。



04

生病后卧床休息

我们在宣扬一个人热爱工作的时候,总喜欢举这个人抱病坚持工作的例子。

例如,我们人人在语文课本上都学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他在参加铁路修复工作时,尽管已经身体虚弱,但在天气极其恶劣、粮食短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却不肯休息。


结果因为过度劳累,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


然而,他依然没有好好休养,继续透支身体忘我劳动,最后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

虽然保尔·柯察金这种为了理想超越个人身体极限的行为大大激励了我们,但在现实生活中,生病了先卧床休息,等身体康复后再继续工作,反而是更可取的。



因为相较于抱病工作,卧床休息有两个好处:

1、 工作效率更高

抱病工作时,人的大脑、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是不佳的,很难做高难度的深度思考,往往处理的都是相对浅层的工作。

即使你逼着自己去做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工作,最终产出的质量也会比身体健康时要差不少。

而且因为生病时没有休息,继续透支身体,本来三两天能好的身体,硬是被拖上十天、半个月才好,反而降低了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但如果你选择卧床休息,身体可能一两天就好了。这是因为,卧床时人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更容易康复。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有一句名言,“卧,则血归于肝。”


说的是,人体在躺卧时血液较多地流向肝脏。


科学家经试验研究也证实,躺下时回流肝脏的血液,要比站立时多40%,特别是右侧卧更明显。


血液中有大量酶、抗体和白细胞,可以参与肝脏的各种生化反应,帮助人体清除病毒,消灭病菌,同时也帮助已经受损的肝细胞修复。


还有医学研究证实,卧床,放低了头部的位置,相对坐位时,大脑的供血充足得多,氧供不缺,脑细胞在处理信息时更为敏锐。


加上卧床时全身肌肉比较放松,又不受声、光的干扰,大脑的思维、联想功能以及清晰度都要好得多。


科学家还发现,去甲肾上腺素是在压力下肾上腺髓质产生的激素,站立时产生得更多,能干扰脑细胞的活动,降低人们叙述和推理时的注意力;躺着则能降低这种激素的浓度,有助于更清醒地思考问题。

所以,生病时你卧床休息,对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反而比你抱病工作能想得更清楚。

2、 更有长期可持续性

生病时不休息,透支一次身体,可能确实可以将某个急着要交的活儿赶出来了。


但多透支几次后,你的身体状况就会越来越差,最极端的情况就像保尔·柯察金一样,25岁就几乎完全瘫痪。

如果保尔·柯察金不那么极端地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工作到60岁,那么他在多出来的35年 (60岁-25岁) 时间里,做出的贡献会远远多于他过于透支自己的这5年 (1922~1927年)。

因此,生病后就卧床看似是偷懒,实则是更高效的行为,因为无论是从工作效率、还是长期可持续性上来看,都大大优于抱病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