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发布
生活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与TA共同成长。我们提供上海的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里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华那点事  ·  注意!大华2000辆自行车免费领,100辆大 ... ·  3 天前  
上海发布  ·  上海发布台风蓝色预警,请注意防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发布

【记忆】柴爿馄饨,汤团……老上海“黑暗料理”的那些起源

上海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8-05 13:03

正文


一碗柴爿馄饨里有百年底蕴,一锅汤团里也是满满的情怀。


上海现在很多主营糕团、汤圆、浇头面、馄饨、小笼包、大饼油条等的老字号,很多都是从街边摊档“黑暗料理”发展起来的……


市井饮食小史

上海市井饮食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咸淳间,上海已有本地人开设的便饭店。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立县级政权后,经济上逐渐发展成贸易港口和漕粮运输中心,人口增加到20多万。明代,在苏州河以北和徐家汇等集市地区,均已开设酒菜馆。清代初期,在城隍庙和十六铺一带商业区经营饭菜、点心的饮食店、摊档增至百余户。

清末上海县城附近的街道,可见一些街边简陋小吃摊档


明代,上海县城城隍附近多点心店摊。清康熙年间,十六铺、老闸桥、虹镇老街、徐家汇等地集聚点心摊,出售糕团、盖浇面、馒头、馄饨、烧卖等。上海开埠后,弄口设摊、沿街叫卖者剧增。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隍庙周围有点心摊百余个,并向租界发展。清同治四年(1865年)靖远街满庭芳戏院周围点心店摊聚集,通宵营业。1917年,大世界游乐场建成,云南南路、东新桥一带渐成小吃街。

清末,上海街头面摊。虽有明显的摆拍痕迹,但当时“黑暗料理”的细节还是一目了然


1911年豫园得意楼周边街市热闹,可见各类摊档


魔都小吃文化四面来风,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而且随外来人口的迁徙汇合,构成了上海市井小吃的多个层面,也产生了多元的餐饮魅力。1937年,随战事乍起,租界内涌入更多市民,街边食摊小吃的发展土壤更趋浓厚。据统计,现今黄浦区核心区域,当时就集中了店摊600余个。到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市井小吃行业逐渐形成糕团、面团、油饼馒、粥店、西点五个主要类别的业态。

20世纪30年代的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街边可见油炸类、粥类等各种小吃摊



五类市井美食

糕团业

清代,有小贩提篮叫卖。清咸丰八年(1858年)苏州沈敬州在杨家坟山(山西南路盆汤弄附近)开设姑苏五芳斋,专营五色糕团,用糯米和玫瑰、桂花、薄荷等制成红寿桃、黄松糕、青团、黑芝麻团、白年糕等。同治三年(1864年),乐添兴糕团店在南市老白渡街169号开业。光绪六年(1880年),沈大成开业。同治十五年,周福兴糕团店开业。此后,鼎新园、小常州、鲜得来等店相继开业。


糕团业分苏、宁两帮。苏式常年供应条头糕、定胜糕、寿桃糕、蜜糕、赤豆糕等,冬春以糖年糕、猪油年糕为主,夏季以冷团为主,清明有青团,秋季有重阳糕。宁式有包馅热年糕团,现做现卖,冬春以宁波年糕为主,夏有糖糕、冷麻团、松花金团、油汆细沙糯米饺。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拍摄的上海街头糕团摊档的食物,品种多样


面团业

初有馄饨、汤团担,摊主肩担走街串巷。清道光八年(1828年),隆顺馆在上海县城隍庙大门旁开设。光绪十九年,永茂昌业主从安徽到沪制糕团叫卖,宣统元年(1909年)在乔家栅路开设永茂昌汤团店(今乔家栅),经营徽帮汤团、浇头面、馄饨,以汤团品种多、馅多知名。1912年,顾顺兴设酒酿圆子摊,1919年设店(后改为满园春),20年代,湖北面馆兴起,明炉亮灶,现做现卖,成为沪上面团业主力。1928年,盛兴点心店开业,经营湖北汤团、阳春面、小馄饨、菜肉馄饨等,价格低廉。


面团业分三帮。徽帮有汤圆、各色浇头面、汤炒面、馄饨等点心,汤团花纹粗,有芝麻、鲜肉、玫瑰、薄荷、豆沙、虾肉等品种,个大、馅多、皮薄,吃口软糯。湖北帮有汤团、阳春面、小馄饨、菜肉馄饨,汤团花纹清楚,皮薄、馅多,价格低廉。宁邦主要有宁波汤团,细巧甜香为特色。

德兴馆早期影像。店面简陋,悬挂特色面点“鸡汁大面”的招牌


20世纪30年代,苏州河边的面食摊档,图中食客品尝的冷面,有各种浇头和调料


油饼馒业

光绪八年(1882年),禄源斋豆浆店开业。光绪二十六(1900年)年长兴楼开业,以南翔馒头闻名。1912年,兴隆记大饼油条店开业。1932年,大壶春开业。1935年,吴苑开业,以生煎馒头、蟹壳黄知名。1945年,市区有油饼馒店2000余家,经营的点心有两大类,一类以生煎、蟹壳黄、小笼包、汤包、牛肉汤等为主,一类以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糕、油饼、脆麻花、老虎脚爪等为主。大饼制作有南京、镇扬、丹阳、盐城、黄桥、泗阳、河南等帮派,品种近50种,形状分圆、菱角、蝴蝶、椭圆、菊花、朝板等,口味有甜、咸、椒盐、葱油、油酥等。小笼馒头、汤包、生煎馒头等为上海特色点心。

戴敦邦笔下的老上海大饼油条摊


20世纪30年代上海集市上的小吃摊,锅中食物似乎是“两面黄”


粥店业

清道光年间,张阿香挑粥担,敲竹筒,沿街叫卖后在上海县城隍庙戏台下设固定摊位卖桂花赤豆糖粥,成为名点。1916年老公兴鸡粥店,1937年史元隆、沪江、潘福兴、郦复兴、三元斋粥店开业。1941年,小绍兴鸡粥在云南南路大东新旅社门口开始设摊,此后发展成为沪上驰名的小吃。

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流动粥摊


西点业

上海开埠后与西菜业同时出现,多由西菜馆、咖啡馆、食品店兼营。后有西点店自产自销。1925年,何世德在西藏南路设摊供应面包吐司,1928年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开设凯司令酒吧,1930年改营西菜西点,以德式点心、蛋糕闻名。1937年,法商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茂名路口)开设两家老大昌。1938年,德商起士林在南京西路72号开设起士林。


1917年一批白俄贵族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先后开设俄式菜馆40余家,以“罗宋大菜”招揽顾客。

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上俄侨开设的维也纳灌肠厂


20世纪40年代,茂名南路155号带有俄文招牌的同聚食品号


20世纪40年代,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1582号益丰柴碳食品店,位置在今上海图书馆正门马路对面


三种市井摊档

上海传统市井摊档主要有流动商贩、固定摊商、点心店三种。流动商贩清晨提篮或者肩挑叫卖,提篮者向小摊商赊销或者代销大饼、油饼、脆麻花等。固定摊商支撑油布大伞,用三块木板、两只高脚凳搭成长桌,备数条长凳供客就坐,供应豆浆、粢饭、葱油饼、汤团、馄饨、阳春面等廉价点心。点心店多为一开间门面,门口砌两眼炉灶,现做现卖,主营馄饨、面、生煎馒头、蟹壳黄等。

20世纪30年代,流动摊档的主要装备“骆驼担”,“黑暗料理”的象征符号


老上海街头的各类简易固定食摊

资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