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又有补贴!最高达30% ·  16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9个绝美赏梅地点 ·  2 天前  
余杭时报  ·  最新“白名单”!涉及杭州多家房屋中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中医九个止痛神穴,代代相传!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5-01-17 20:24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1

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
取穴: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 病人坐位屈膝垂足取穴,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
在行针的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肢,范围由小到大,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经筋受损。 每日1次,针刺7次为1疗程。
体会: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筋之会穴, 足少阳经 循行路线过肩,根据“上病下取”的原则, 选筋之会穴阳陵泉治之,则能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解除经筋受阻,使患肩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马丹阳十二穴歌》对阳陵泉的功效做了概括: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2

指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取穴: 至阳穴,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 患者急性胸腹疼痛发作时, 医者用大拇指尖端放在至阳穴上顺时针方向不断揉按,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穴位处有痛感为度。
一般按压1~2分钟,疼痛即可缓解。 患者也可以自己握拳,两臂向后摆动,用拳尖敲击至阳穴,亦可迅速止痛。
体会: 心绞痛属于中医 胸痹 、真心痛等病的范畴,多因胸阳痹阻,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瘀阻所致。
督脉为阳经之海,经气自下而上到至阳穴最为隆盛,故曰阳中之阳。
以指代针刺激此穴,可使阳气四布,通达胸腹,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 阴阳燮理,气血调和,自无胸痹之患矣。
指压至阳穴,可以用于缓解多种急性胸腹痛,如胃痉挛疼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疼痛等。
患者每天用拳尖敲击至阳穴,每次敲击3~5分钟,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增强心脏的功能。

3

针刺浮白治疗胆囊炎疼痛
取穴: 浮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操作方法: 取右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浮白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向下平刺,深度0.8~1寸,用强刺激手法,有酸、麻、胀感后, 令作伸展运动,活动右侧胸腹部并对患者胆囊区作叩击, 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若未痊愈可进行针第2疗程治疗。
体会: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临床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和细菌感染有关,使胆道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排空功能障碍,刺激胆囊,使胆囊强收缩,从而引起胆道疼痛。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背部隐痛,有厌油脂餐、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结胸等病的范畴。
浮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经膀胱经交会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功效,针刺此穴能使胆道松弛,有利于胆汁排出,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4

针刺精灵、威灵穴治疗急性发作之痛证
取穴:精灵、威灵穴。奇穴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下方);威灵穴位于第二、第三掌骨间隙后缘(合谷穴的尺侧)。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用1寸毫针,在精灵、威灵穴处施用泻法,中强刺激3~5分钟,得气时酸麻胀感传于指尖。
一般先针精灵穴,后针威灵穴。 痛不减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体会: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说:“威灵穴在虎口下两旁岐,有圆滑处,遇猝死症,摇掐即醒。”“精灵穴在四、五指夹界下半寸,治痰涌,气促,气攻。”
此处所谓“气攻”,则是指各种剧烈的疼痛。
《针灸学》中所述的“腰痛穴”位置与精灵、威灵相同,谓:“腰痛穴,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主治急性腰扭伤。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
治疗各种剧烈疼痛,此二穴当为首选,如急性腰扭伤、结石引起的肾绞痛、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等均有特效。

5

针刺中冲穴治疗痛经
取穴: 中冲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井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操作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刺入中冲穴0.1寸, 行泻法,不留针。 每日针刺1次,3次为一疗程。
在月经前1~2天或经期疼痛发作时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体会: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病症。
其主要病机多为气滞血瘀所致,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心主血脉,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针之能行气活血,气血流通,疼痛自止。 临床用于治疗痛经一症,效果极佳,特别是一些疼痛较剧的患者,疗效更好。

6

十七椎下穴针刺拔罐治疗痛经
取穴: 十七椎下。奇穴名。位于脊柱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以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皮下,进针约1寸。 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行强刺激手法,使针感向少腹传导, 持续行针1分钟。
然后取医用玻璃罐拔火罐,用闪火拔罐法拔在穴位上,并使针在罐中。留置针罐10~15分钟。经前3~5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0次。
体会: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病症。
其病机是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气血流行受阻,导致“不通则痛”。
十七椎下穴位于督脉,与任脉、冲脉相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取之可通调诸阳,经气流通,则疼痛自止;火罐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作用。
针刺火罐协同应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作用更强。
临床用于治疗痛经一症,效果极佳。特别是一些疼痛较剧的患者,疗效更好。

7

针刺次髎穴治疗腰痛
取穴: 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骶后孔中。

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于第2骶后孔中取次髎穴,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
取3.5寸毫针直刺入皮肤,进针2~2.5寸,待针下由沉紧变为落空感时缓慢调换针体方向, 同时询问病人有无酸麻胀感并使之传入前阴后,行捻转泻法2分钟。 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5次为1个疗程。
体会: 腰痛多因肾虚或感受风寒湿邪以及血瘀闪挫而成,往往伤在督脉,气逆损血,搏于脊膂,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难经·二十九难》中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束诸阳,与诸阳经相通。 次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刺之,亦有通调督脉经气之效,故可治腰痛。
《外台秘要》中说:“主腰痛怏快然不可以俯仰”。 《针灸大成》 中说“主腰痛不得转摇”其理一也。
余早年读大学时喜好打篮球,一次争抢之后,腰部扭伤,疼痛难忍,不能俯仰,不敢咳嗽,只好躺在宿舍静养。
适逢我同寝室一位同学的老父亲到校探望儿子,这位老人是个老中医,心地特别善良,见状就拿出一根银针,在我的臀部扎了一针。行针毕,折磨我半个多月的腰痛,竟不药而愈。问针何穴,曰:“次髎”。
从医之后,余用次髎穴治腰痛亦每每见效,常常赞叹:古人之言不虚,老医之技高超也。

8

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取穴: 秩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骨正中旁开3寸处。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3寸或4寸毫针在秩边穴上深刺,捻转提插,进行中强度刺激,使局部有酸麻胀重感,并向下肢远端放射。 留针30分钟, 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体会: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因风寒湿邪客于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痛。
症见由坐骨神经走向即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等处发生放散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常因行走、咳嗽、排便、弯腰、打喷嚏而加剧。
这条疼痛线路与足太阳膀胱经基本一致,深刺秩边穴,能疏通经气,祛风、逐寒、利湿,邪气去而经络通,通则不痛矣。
《针灸甲乙经》 中说:“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也说:“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涩,腰尻重不能举”。


点击查看偏方秘方
头面部
鼻炎 咽炎 口腔溃疡
口臭 口臭2 牙龈出血
牙痛 牙齿松动 咽喉炎
口疮 鼻窦炎 声音嘶哑
近视眼 老花眼 白内障
头痛 酒糟鼻 见风流泪
耳鸣 耳聋 脱发
生发 秃顶 斑秃
乌发 头皮屑
常见病
失眠 入睡困难 神经衰弱
咳嗽 感冒 扁桃体炎
便秘
结肠炎 扁桃体炎2
胃炎
肠炎
拉肚子
胃痛
胃下垂
腹胀
胆结石 肾结石
尿路结石
尿频 肝炎 厌食
哮喘 肺气肿 气管炎
肾炎 止汗 甲状腺肿大
盗汗

老年病
高血压1 高血压2 高血脂
低血压
糖尿病1
糖尿病2
冠心病 脂肪肝 脑血栓
眩晕症 面瘫 记忆力减退
眩晕 嗜睡
抑郁症
痛风 癫痫 降低转氨酶
颈椎病
关节炎 膝关节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