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名城网事  ·  下雪!下雪!淮安刚发布新消息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零刻 SER8 Pro 迷你 PC ... ·  2 天前  
苍梧晚报  ·  降温+雨雪,气象部门最新发布! ·  2 天前  
度房苏州  ·  马上,这座跨区大桥要重建! ·  6 天前  
苏州新闻  ·  雪来了!江苏最新预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多说人话少凑八股,评论不必硬装建设性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9-08-26 20:16

正文


摘要: 最后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是这类评论的通病。 不是说评论不要解决问题,而是,当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或一个复杂问题时,苛求评论提“解决方案”,是不可能做到的。 评论的功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 硬要“方案”,只能是空话套话。 特别对大学生评论,脚踏实地地提供一种思考,不必纠缠于“解决”。 《时评写作十讲》修订了,欢迎阅读第二版。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 |文


前段时间给一个大学生评论大赛当评委,感受到了当下不少评论的一个通病,除了硬凑排比句,就是在结尾硬装建设性。本来评论写得挺好,用事实和逻辑去推理和论证,写到最后快结尾的时候,那种腔调就来了,情感没有到那种程度,就“尴尬地高潮”了,或者是为了体现评论的建设性和作者对问题的驾驭,而硬给个“解决方案”。硬装建设性,往往都是评论的败笔,形成“尬尾”。就像有些晚会的相声小品那样,硬抒情,硬拔高,硬往宏大正能量上靠,硬团圆硬眼泪硬微笑。


比如这篇评论,写的是一些高校用校园卡限外,作者的观点是“解决高校限外问题不能仅凭一张校园卡”——这个观点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没有谁会觉得“仅凭一张校园卡”就可以解决“限外问题”,校园卡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大学有很多管理手段。当然,先不说观点,而说说结尾,其实作者在前面写得挺好,用正例和反例进行了论证,但到了结尾,那种腔调就来了,文章结尾是这么写的:


“大学校园开放问题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学和科研场所,首要职责是服务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其次才是承担服务公众的附属职能。校园管理者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不可本末倒置也不可因噎废食。在大学校园社会化、公共空间化的时代,校园管理事实上有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安全的有效保障。另外,大学校园管理也在倒逼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者要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与素质培养,以形成合力。”


面面俱到,仿佛什么话都被作者说了。

这就很硬,什么“管理者智慧”“创新环境”“找到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公民教育和素质培养”,都是大词和套话。坦率地讲,说了等于没说,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抓手,让人感觉是到结尾时“没话找话”表现一下建设性。校园管理,怎么一下子跳到了社会管理,并且跳到了“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和素质养成”,太空泛了。这套话似乎用于什么问题上都可以,解决垃圾分类,公民教育;解决随地乱扔垃圾,公民教育;解决水污染,素质培养。把问题之解推向一个空泛的方案,等于没说,也暴露了思想上的偷懒。


为什么非要给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呢?把问题提出来,从某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完成了一篇评论的任务。后来我是这么点评这篇评论的:最后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是这类评论的通病。不是说评论不要解决问题,而是,当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或一个复杂问题时,苛求评论提“解决方案”,是不可能做到的。评论的功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硬要“方案”,只能是空话套话。特别对大学生评论,脚踏实地地提供一种思考,不必纠缠于“解决”。

还有另外一篇谈伪科学的评论也是这样,结尾是:“酸碱体质论”骗局已被揭露,但抵制伪科学的路还很长。罗伯特的案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感受到伪科学的巨大危害,但也让我们看见,被包装的再精致的谎言也只能是谎言,伪科学在严谨的科学和理性的受众面前终将无处遁形。——我这样点评:文章前半段很好,后半段太想找到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一篇小文想找到这种方案,基本不可能,硬写解决方法,可能只会流于空洞。


这种硬装的建设性,不仅是智识上的偷懒,也是知识上的不诚实。


评论硬装建设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凭空展望一番,我相信,我认为,我对什么充满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你凭什么相信呢?你凭什么传递这种乐观呢?没话找话。二,什么是什么的契机,诸如,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唤醒了整个社会的省思,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愿某某事件警钟长鸣,成为推动某某改革的一个新契机。——悲剧就是悲剧,不要总想把悲剧说成“不幸中的万幸”,不幸就是不幸,不要给他戴一个光明的花环。三,加大制度建设,立个什么法,强化监管,制度安排,这些都属于硬挤出来的无效宣示。


为什么很多评论会硬装建设性?可能跟从小受到的作文八股训练有关,对正能量有一个误解,好像光“提出问题”不行,还要“分析问题”,最好还能“解决问题”,给解决问题指一个路径。一个蹲守在电脑键盘前写作的,能解决多少问题,能给出什么方案?评论也就1500字左右,起承转合,分析论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了,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足矣,怎么能做到千字短文起到智库对策的效果?


评论员长于逻辑解析,批评就是评论基因,就是这种文体对这个社会贡献的正能量,不要苛求“你说这个不行,那你给个行的”之类的建设性。硬要给个建设性,反而让人笑话,我就听有官员说过,很多评论都是书生之见,对现实毫无认知,不懂实践逻辑,所提方案毫无可行性,他说,千万别把干事的人当傻子。


一个评论员,对一个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员又不是专家,怎么能提出什么触及根本又可操作的方案?硬要提的话,只能是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了:加大监管,强化立法,公民教育,观念转型。这些,谁不知道呢?说这些,其实不是批评别人,我写评论有时不自觉地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共勉。






吐槽青年近期热门文章


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表现及防范应对策略

翟天临人设算个屁,我只在乎招考公平的人设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面对人血馒头你才明白,新媒体需要向传统转型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西安,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为什么说是高铁害了座霸那货

批评个厕所都给媒体颜色看,舆论监督弱化惯出的臭毛病

昆山反杀案后,人民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