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
问答 | 父母发音不标准是否会影响孩子发音?
》和《
问答 | 父母英语不好怎么做家庭英语启蒙?
》的话题,我个人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兴趣使得我乐意探究脑与认知科学和英语教学之间的关联。
下文节选自
管晶晶, 胡鑫, 王文静. 理解"阅读脑"提高儿童阅读素养——儿童阅读的脑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 教育学报, 2012(4):55-61
.
虽然不是最新的文献,但却是将脑科学研究成果直接与英语教学相联系的一次尝试,文风平实,很值得英语教师和家长们一读。
对于教育神经科学,有一些入门级的书推荐——
同时,推荐阅读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的一系列作品。洪兰老师是我读过的最能将脑科学实验室里面的成果转化成家庭育儿智慧的作者。尤其是下面的第一本《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更是百读不厌,力荐!
儿童阅读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一,我国儿童阅读教育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但科学、深入地开展儿童阅读教育,还需要多层面的探讨。随着儿童阅读脑科学基础研究的深入,这些研究成果在阅读教育的多个方面,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理念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以及教育评估等等多个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前景。
遵循儿童学习阅读过程中的脑活动规律,
分阶段设定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直
接决定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从儿童阅读发展来看,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以我国小学英语阅读为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小学毕业时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要达到以下目标: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要达到总目标,阅读教育者就应该精细化去设定阅读教学的分级的阶段性目标。
有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
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的口语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开始掌握形—音对应规则,初步能将文字解码。这一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为培养儿童的语音意识以及形—音对应规则能力,让儿童在阅读中发现言语是由音素构成的,它们的重新组合可以产生新词,而不是简单地把阅读目标设定为以提高儿童阅读理解为主。
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在保护好儿童阅读兴趣的
同时,要重视语音解码通路的训练。儿童要学会阅读,就必须强化这种形—音对应规则能力的训练,以产生清晰的语音表征,即使这些训练有些枯燥。以儿童和成人文盲为对象的大量脑科学研究都证实大脑阅读的其他重要方面如儿童后来需要掌握的拼写、丰富的词汇量、领会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感受文学的愉悦,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在初级阶段,儿童的语音解码能力对于儿童阅读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基于儿童阅读的脑与认知科学规律,选择
恰当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由于选取的教学方式不同,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方式以及教育对象最终的学习结果会是千差万别。可以借鉴儿童阅读本身的基本认知过程,理解阅读活动与其他认知活动的关联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好教学。
以儿童阅读中的词汇与语法学习为例,因为词
汇属于陈述性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选择外显性教学方式,如可以采用变色、加黑、斜体等篇章强化技术,还可以通过大量输入某个特定语言特征的内容,引起儿童的注意与联想,唤起其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促进儿童的词汇学习;但语法属于程序性知识,应该采用内隐性教学方式,而不是外显性教学方式。
当今一些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英语教师常常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显的方式去教语法这类程序性知识,导致汉语儿童的英语语法掌握得很差,且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儿童有很强的内隐学习能力。因此,把握脑科学揭示的儿童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