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寻找最后的中国远征军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03 12: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北大荒麦收时节

号文史e家(微信号:wenshiyijia2016)授权转载。

1950年,一批曾经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奔赴北大荒,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北大荒的拓荒者,并在黑土地上终老一生……


只要谈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个世纪,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向亘古荒原宣战的壮举。毋庸置疑,这是新中国垦荒史上光辉的篇章。


其实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当时就有整建制的部队开赴北大荒,只不过人数没有王震将军率领的部队人数那么多,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以致在黑龙江农垦史上和一些地方志中竟未被提及,抑或提到也是“轻描淡写”,语焉不详。


王震(左三)部长视察友谊农场


这支部队的正式番号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简称解放团。它比王震将军的大部队开赴北大荒整整早了八年。只不过由于多种原因,这支部队、这批人后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把他们称作北大荒最早一批垦荒者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消失的部队番号,

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之后,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有数十万投诚、起义、被俘人员急需安置。这给新成立的东北人民政府,特别是东北军区增添了一项新的艰巨任务。当时采取的做法是这样的:对普通士兵,经教育后愿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当即编入解放军参战;对自愿返家的,予以释放,并发给路费;对军官和少数伪官吏以及不愿参军又因家乡在“国统区”的人,则集中组建“解放军官教导团”,予以收容、审查、教育,并给以“出路”,这个特殊组织由东北军区政治部领导。这就是解放团组建的大背景。


1948年8月,东北军区政治部召开会议,传达朱德总司令的电报指示,并宣布成立军区生产部,决定解放团要以北大荒为主要地区,创建机械化农场。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的画面:


1950年4月,地处松花江北的偏远煤城鹤岗。一长列满载人民解放军的闷罐车开进了鹤岗站。车停稳后,陆续走下来一批军人。这批军人虽然统一着装,一色黄棉袄,可是有的佩戴八一帽徽和胸章,有的却没有任何标志。稍事休息,这批军人就背着背包,扛着军旗整队出发了。他们穿过行人稀少的矿区,往萝北县方向走去。


这支特殊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团长兼政委是王世英。头上有“八一”帽徽、胸部有符号的是现役军人,约1700名,无任何标志的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和被俘的国民党军人3258名。这其中包括15名校级军官在内的各级军官1499名,士兵1759名。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支部队中还包括了500多名曾经的中国远征军的军人。他们仍是部队编制,一律称之为“学员”。按现役军人供给制标准,相互之间以“同学”相称。


关于解放团的历史功绩,只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当年鹤岗到宝泉岭没有公路,在团长王世英率领下,从8月19日到9月18日,共计31天就建成一条12米宽、43华里的鹤宝公路,到10月1日,全团人员排着八列纵队浩浩荡荡走过梧桐河大桥,到鹤岗参加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修筑一条够得上标准的沙石公路,确实是个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解放团的学员们还能承受。然而最令人纠结的是“转变政治身份”这件事。


原来解放团的学员从一开始就被“打入另册”,并不在人民的行列。不少人认为,北大荒就是西伯利亚,在这里劳动就是流放。针对这种错误思想,经过党员干部的教育帮助,学员们逐渐转变了错误认识,团党委又传达了上级“变解放团为农场”的指示,在学员中开展“记功运动”。以个人在建场过程中的表现记功,并以此作为转变政治身份的主要依据。这一做法收到效果,在1951年3月召开的全团大会上,给60余名提前转变身份的学员戴上光荣花,欢迎他们回到人民的行列。


据史料记载,截止到1952年6月,解放一团转为农场,先后有七批学员被批准转变了政治身份。全团原有3258名学员,除58名因死亡等原因,3200名全部成为国营农场职工。这里顺便说一下,解放团这支特殊部队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三年半。王世英率领的解放一团在开赴北大荒之前就使用这个番号,到1952年5月1日,按上级指示取消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的番号,正式命名为“国营宝泉岭机械农场”,归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55年又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


从学员到场员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回到人民行列”,也标志着他们可以享受场员的待遇,告别供给制。一言以蔽之,在政治待遇方面应该有所改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回到人民行列”并不表明“个人历史问题”可以一笔勾销。参加远征军,打过日寇,也当过国军打过内战。于是每当各种政治运动来临,这些曾经的解放团学员包括曾经的远征军士兵都心有余悸。虽然回到人民行列,但是总有一种纠结,不愿意谈过去谈历史,就连对自己的家人也闭口不提。


今天,走在宝泉岭美丽的大街上,你随便采访一些路人,十人之中九个人都没听说过解放团、远征军。有听说过的,也讲不出什么。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这批抗日的英雄,这批宝泉岭建场的功臣,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种状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有了根本转变。根据党的政策,给原起义投诚人员152人,其中包括了79名远征军老兵落实了政策,他们或离休,或退休,在宝泉岭安度晚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岁月无情,

至今健在的老兵不足十人……


当年做为解放团的学员来到北大荒,也就二三十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远征军老兵年纪最小的也将近90岁了。笔者此次专程来到宝泉岭,寻找这批最后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想为他们拍张照片留个纪念。有幸在宝泉岭农场研究中国远征军的专家纪万凌先生的帮助下,采访了四位远征军老兵,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情况。


——刘洪君


刘洪君,四川三台人,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1945年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后到新7军军部卫士班。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3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


—— 李洪顺


李洪顺,原名李培顺,今年88岁,湖南新化县人,15岁当兵,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8年随38师一同在长春起义。当时的东北军区将国民党的起义投诚部队编成“解放团”,于1950年春开赴宝泉岭,在宝泉岭农场被安排在五分场工作。


—— 何福臣


何福臣,四川剑阁人,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新6军14师通信营1连。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3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


——郑怀银


郑怀银,四川邛崃人,1941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新1军30师师部军需处少尉军需,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5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


献了青春

再献终身......


当年这批中国远征军军人踏上北大荒的黑土地时,绝没想到自己可能在此终老一生。但命运就是这样,他们和后来的十万转业官兵当中的大部分人一样,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最后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黑土地。由于历史原因,在墓碑上竟然不能刻上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的字眼,更遑论墓志铭了。但历史毕竟是公允的,凡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都值得后人纪念。这批中国远征军老兵有不少都长眠在黑土地,他们是:


陈子良、冯炳权、顾绍鸿、何云峰、贺云、黄向权、黄秀生、黄延芳、蒋朝科、李伯清、李敬忠、李玉霞、李长龙、梁技福、林海明、林文初、刘建奎、刘清云、龙宝廷、卢寿新、陆继兴、罗光荣、吕妈阶、欧方少、欧阳文、司徒阳、苏国树、唐华清、王伯超、王文超、王正玉、夏桂明、夏明彪、肖济才、谢永贵、颜英德、杨登昌、余吉品、余渊、张发良、张松奎、赵光明、周昌惠、朱伯廉、何炳贵、曾振光、许海、杨菊莆、付金城、俞德才、黄让芳、廖占云、徐永珍、赵树云、谢时彬、张新桥、王锡珍……


走进北大荒的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不少人是“南方人”,最终未能魂归故里,而是选择留在第二故乡终其一生。这就是一种感情,仅凭此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人的尊敬。囿于诸多条件所限,这里披露的只能是一部分在宝泉岭故去的远征军老兵资料。


结束采访回京之前,抽空去了一趟名山口岸。站在黑龙江边,看着江水静静向东流去,不禁思绪万千。过去一提到远征军就想到“国民党反动派”,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如今时代变了,政策不同了,原来讳莫如深的话题不仅可以放在桌面上自由讨论,甚至还公开举办了《走进宝泉岭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图片展,历史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向老兵致敬!



【国家人文历史】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好 文 推 荐


毛泽东一家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还我河山:台湾铲了屏东抗日碑上这四字,忘记昔日日军从此地登陆侵台

“牡丹社事件”后,1936年,日方在此兴建铜制的“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以彰显日军在“牡丹社事件”中的“功绩”。国民党政府赴台后,屏东首任县长张山钟将碑文改为“澄清海宇还我河山”。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20世纪最后的乌托邦革命者(上)|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率领古巴革命者,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年仅33岁便登上权力巅峰,为20世纪革命画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获得本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