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市界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518个网站平台被处置 ·  昨天  
新华社  ·  这种香料,特别适合冬天! ·  昨天  
人民日报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市界

郭世栈:找律师靠熟人?现在靠互联网 | CEO说

市界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6 09:54

正文


口述者:郭世栈

年龄:42岁

身份:牛法网创始人



文 / 江芬

编辑 / 刘洋


几年前,有个年轻人看过电影《非诚勿扰》后注册了婚介商标“非诚勿扰”,并状告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侵权。无奈之下,节目改名《缘来非诚勿扰》。没多久,电影出品方华谊兄弟又来告他抢注商标。三方打官司一共聘请了6名律师,开庭后我们发现,其中4名都是牛法网的认证律师。


这是个令人欣慰的案例。牛法网是个上线几个月的互联网法律平台,这至少可以说明,牛法网已经在律师中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律所和大型公司开始认可我们的平台。对我这个二次创业的人来说,这个开局还算不错。


到9月底,牛法网已经有2000多家会员企业和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律师会员,50多个项目的总成交额超过20亿元。2016年8月,京都律所发布的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报告中,136家同类机构中唯一定位高端的就是牛法网。


按照传统标准,这个数据还是相当一般,3个月只积累2000个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前途。但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不一样,我们是to B的,企业用户中已经包括三四百家上市公司,很多知名律师——例如王忠德、给黄光裕和刘涌做刑事辩护的田文昌都是牛法网的认证律师。我们的高端定位确实拖累了成长速度,但也保证了质量。



我曾在华为工作14年,从专利工程师一直做到全球法律部部长,华为大法务圈里的各个部门,基本都接触过。2004年至2008年,我担任法律部部长期间,部门从七八个人发展成160人、覆盖60个国家的全球性法律部门。


华为给了我很多机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想过创业——和华为的企业文化一样,我相信集体的力量。之所以有创业的想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经常能发现一些别人不太在意的潜在需求。


在华为时我经常出差,也借机去很多地方旅游,萌生了开发自助导游产品的想法。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拉动旅游市场的契机下,我离开华为开始第一次创业,成立智能旅游公司。


我们做了一款上海及周边城市的智能导游仪,被评为“上海世博会十大科技”之一,可惜叫好不叫座。之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我又转型做手机智能导游App,用户通过GPS定位,可以在全国1000多个景点听取自动语音讲解和查询线路。


这其实是个伪需求。一方面,它不是常态需求,一般人一年旅游一两次,对讲解的需求量太低;另一方面,不同于订车票、酒店,导游讲解其实可有可无,重新培养用户习惯非常难。两年后,项目停了,我重新做起律师。这次创业给了我很大教训,识别真伪需求成为我的创业第一课


2013年开始,我把目光放在互联网和法律的结合上。法律对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是很实在的需求,而互联网可以让法律服务的范围得到大幅度延伸。当时朋友都认为这个项目不靠谱,互联网不可信,找律师还是要通过熟人。也有很多人好奇,大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务部、律师事务所和常年法律顾问,为什么还要通过互联网找律师?


经验告诉我,大企业寻求法律服务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方便,很多长尾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需求大概有几类:一是跨专业、跨行业需求,例如很多企业切入互联网医疗后,发现连术语都看不懂,更不要说识别其中的风险,这就需要相关医疗律师;二是跨地域的法律需求,很多问题只有本地律师参与才能得到解决;三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和所在国律师合作解决问题;四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公司律师来不及处理时就必须借助外力。


对这些长尾需求,企业现有的法律顾问不一定适合,他们通常会通过私人关系寻找合适人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靠性高,但缺点是缺乏效率,我经常遇到一天内接四五个电话请求推荐律师的情况。


互联网的飓风最近几年多少也吹到了法律行业。很多互联网法律平台的尝试虽然未见成功,但市场开始浮现,用户习惯也慢慢改变,企业、律师都不再像以前那么排斥互联网法律平台了。


特别是一些年龄在40岁以上的法律精英,他们沉浸于传统的法律工作,对互联网后知后觉。这些人往往比较低调,没有时间或意愿推广自己,等他们意识到互联网的影响时,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形成的危机感使他们看起来更像“弱势群体”。


我希望牛法网能聚合起5%的牛律师,服务5%的牛企业。现在,全国有30万名注册律师,5%大概1.5万名律师,这就是我们想吸引的人群;同时,全国注册企业大约有7000万家,除去僵尸企业,剩下的大约有1000万家,5%就是50万家企业——这就是我们瞄准的市场。


为保证牛法网上都是牛律师,我们开发了十维认证模型,从职业年限、过往经历、同类案件、大数据等10个维度筛选律师。例如,我们认为深圳一个律师是劳动法律方面的牛律师,因为他代理了2000个劳动争议案件;另一个律师是商标方面的牛律师,因为他做了iPad商标案件,代表唯冠向苹果公司索赔6000万美元。


随着注册律师数量的增加,所有通过个人介绍完成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我们给每个在牛法网注册的律师都打上两个标签,地域和擅长领域,寻找、匹配和获取法律服务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大企业都有严格的流程,按照传统方式,一个案件委托从找律师、认证、谈价格到签合同,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牛法网的平均周期只要7至10天。不久前,一位做LED的客户担心产品卖到欧洲会侵犯飞利浦的专利,我们平台上正好有一位律师,曾在飞利浦专利许可部门工作。客户上午11点登机前向我们提出需求,下飞机时发现专家已经安排好了。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开了电话会议,第二天,双方就签了合同。


我们还有一个产品叫“顾问团”——由牛法网上数千名律师组成的虚拟律师团。企业每年付一笔固定的咨询费,就可以随时咨询顾问团里的认证律师和专家。与大公司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个月的咨询流程相比,这种模式选择面广又节省时间。


我希望将来能和相关机构共同推进制度创新,因为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带来最大的红利。改革涉及很多方面,例如,现在牛法网是与律师事务所签约对接,我们希望将来律师本人也能接外单。我们还希望国家能像重视互联网金融一样重视互联网法律,让互联网法律成为下一个风口。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与此相关的人都很难预料未来。互联网创业的死亡率超过99%,刚刚起步的牛法网也许就是其中一个。但我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如果一个商业方案能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就值得尝试和坚持下去。







 文章首发于《博客天下》第232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当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