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2024年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年会在天津 ...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2024光影中交 | 一键收藏中交专属美景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学术研讨会八:地下空间协同规划 | 规划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09-27 18:05

正文

导读

9月8日上午,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八“地下空间协同规划”成功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与会嘉宾、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地下空间协同规划的相关议题作了精彩主题报告并开展学术讨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张泉、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陈志龙等出席,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梅耀林主持会议。


本文字数:3935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  专家合影

▲  会议现场


开场介绍

梅耀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


梅耀林介绍本次学术对话的背景和与会专家,并进行主题阐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开发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他认为,现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出立体化、综合化、层次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紧密配合完成,对地下空间规划、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下空间协同规划要统筹考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期的勘测、选址,中期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的建设、运维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为主要手段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方位协同,主要包括功能布局协同、竖向利用协同、学科专业协同、政策制度协同等方面:功能布局协同要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功能间的乘数效应,降低“邻避”功能消极影响;竖向利用协同不仅要协调好地下空间浅层和深层的关系、而且要考虑地下与地上、地表的协同;学科专业协同要明确专业成果间如何衔接,并反馈各学科的建设重点,促进地下空间领域复合人才的培养;政策制度协同则是明晰部门权责,建立实用的协调机制,建议尽快出台针对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探索地下空间多个环节的制度创新。


主题报告

陈志龙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陈志龙作题为《共建共治、协同融合:以美好地下空间构建未来多面城市》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我国地下空间发展现状,作为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目前存在三维立体城市认识不到位、规划脱节、信息孤岛、治理体系不完善、建设分散、综合利用不全面,规划理论方法缺乏等问题。他认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缓解资源短缺、解决复杂城市化问题的必然途径,是应对新阶段新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在协同融合一体的目标下,他提出了功能布局协同、竖向设计协同、资源利用协同、国土空间融合、绿色生态融合、国家安全一体,人类命运一体的重点协同路径。最后,他特别提到地下空间开发要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关注学科交叉、利益互惠和实施主体等,希望各方加强合作,推动地下空间的协同规划与实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蒋应红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应红作题为《面向有机更新的城市地下空间协同利用策略研究》的报告。提出有机更新的内涵是以人为核心、多维度统筹的综合更新。城市更新中地下空间协同重点策略主要有三点:一是集约复合模式和多系统协同,通过分析“单点独立开发”“多点统筹开发”“线网开发”“整体开发”等集约复合模式,提出不仅要整合传统和新型地下系统,实现各开发系统共建共享,而且要促进立体分层与空间一体化利用。二是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技术应贯穿规划与设计、建造与施工、运维与管理的全过程,包括低碳设计、低碳材料、低碳工艺以及低碳运维。三是协同利用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规划编制、完善政策法规,创新运维机制等。通过面向有机更新的城市地下空间协同利用策略,实现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挖潜(再)开发与利用,促进城市或区域的全面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兴中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农兴中作题为《地铁站点与地下空间协同规划与开发》的报告。他认为在“交通强国”战略要求下,地下空间交通规划需要构建以“轨道+步行”公共交通网络为核心、与地面交通协调发展的地下交通系统。通过大量的站点设计和实施实践案例分享,他认为,站点与城市的协同发展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站点维度,在地铁站内置入其他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站点的衔接功能。二是平面维度,将地铁站点直接接入相邻商业、公共配套空间、下沉广场,进一步丰富活动场景。三是立体维度,全方位贯彻落实“轨道+物业”的TOD开发思路,串联地面交通与建筑形成立体交通枢纽,结合城轨线网吸引大量客流,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城市片区发展。四是时间维度,充分考虑协调规划的分期实施、业态功能转换、城市更新发展及轨道交通带来的时空效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在社会、环境及经济各方面,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何静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委员,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所地下空间地质研究室主任

何静作题为《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在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地质工作在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地质体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载体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综合研究地下的战略资源、地质条件对于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从而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进行服务。结合北京相关地质工作的探索应用,她认为地质调查评价是地下空间规划的前置条件,要依据地质工作中查明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重大地质条件的分布状况、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分析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分层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同时,通过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平台,对地质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展示和应用,准确掌握和实时监测地质特性,分析推演地质演化过程,对地质风险进行预测预判,为地下空间开发和城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学术研讨

张泉

学会监事,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

张泉围绕地下空间独特性,首先深刻阐述了地下空间“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其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具有合理性,一是规模理性,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要与人口密度、建设强度、土地投入,财政收益相协调;二是系统理性,系统思考、辨析地下空间横向联系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从地表、地面功能合理确定开发深度;三是效益理性,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并同时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然后,要充分研究清楚地下空间下地的必要性、功能的系统性、安全的可靠性,特别要深入量化分析指标体系,探索标准体系。重点关注安全舒适便捷对功能的影响,土地资源集聚强度对下地的影响,人口经济规模对下地效率的影响,开发强度对下地效益的影响。最后,类似于公共设施、共用设施、公益设施等“三公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溢价,应加强对地下空间建设收益机制分享的思考和研究。

邵继中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邵继中认为城乡规划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这恰恰是一个冷静期、沉淀期和反思期。我们首先需要“反思过去”,我们不再追求单纯的“量的积累”,而应着眼于“质的跃升”;不再局限于地下空间的扩张,而应专注于空间品质的提升;不再简单追逐规模的扩大,而应着力于内涵的深化。而后,我们应该“审视当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地下空间与国土资源的有效衔接,如何推动地下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尊重生态资源承载力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双评价”体系科学指导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要构建地上地下联动的整体规划思维,打破空间的表层局限,实现资源的全方位统筹;我们要树立长远的生态意识,确保每一寸地下空间的开发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我们要注重景观与运维的系统性积累,确保地下空间不仅承载功能,还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城市韧性与宜居性。最后,他呼吁地下空间规划学者们,不仅要“坚守专业初心”,保持对学科的敬畏与专注;还要“坚持行业热爱”,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更要“坚定未来信念”,致力于建设美好地下空间,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赵毅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秘书长,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赵毅聚焦政策协同,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纵向空间的政策供给协同,在详细规划、出让条件、出让合同等环节明确地上地下纵向空间有关协同要求;二是加强横向环节的政策供给协同,重点完善地下空间的调查、评估、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等接续环节政策供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三是加强部门职能的明晰和同向发力,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部门职责,促进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补台、相互衔接,建立地下空间资源数据实时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管理数据标准和平台接口建设;四是加强多层次法律法规的保障,建议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地下空间产权的归属、边界以及取得方式等内容,推动多层次地下空间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


现场对话


▲  互动交流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各地的与会人员就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供需关系和地下空间安全等方面问题与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相互探讨。


会议总结

梅耀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

梅耀林总结表示,地下空间的复合性对地下空间学科发展、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专业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地下空间领域工作者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将发挥好平台作用,推动地下空间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加强行业交流合作,凝聚全国有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地下空间领域的科技人才,促进地下空间相关理论和技术繁荣发展,强化产学研系统衔接,促进地下空间高水平规划、复合化利用和现代化治理,为建设地上地下统筹的立体化美丽中国作贡献。


本文来源: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会议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成立大会在南京成功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视点 |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好地下空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加强地上地下空间规划统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