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用300天从零制作游戏,最后上架Steam ·  16 小时前  
哔哩哔哩  ·  排名非洲第一的自助餐,有多离谱? ·  16 小时前  
哔哩哔哩  ·  如何把Deepseek训练成精 ·  昨天  
北京交通广播  ·  二次元+庙会!这里的年味够特别——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90亿人次的迁徙:2025年春运有何惊人变化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24 10:11

正文



作者 真叫卢俊团队

来源: 真叫卢俊 (ID: zhenjiaolujun0426)


岁月不居,时序流转,2025年春运已于1月14日正式启幕。 作为中国特有的年度大迁徙,每年的春运都牵动着数亿人的心。今年全国人民的“回家路”有着怎样的变化?一起来看。
全文3736字,阅读约7分钟

今天的你是否还在工作,又或者此时此刻正踏上回家的行程?但无论如何,这场轰轰烈烈的春运真的来了。


据12306科创中心公布数据,截至1月11日9时至12日16时已累计发售春运车票从5768万张至7574万张。换句话说,平均1分钟就卖出超9700张车票,可想而知大家回家过年的心多么迫切。

当然除了这确实是一次涉及全国基本面的人口流动、经济消费的年度盛事之外,也因为今年春运真有点不一样。

2025年的春运时间是从1月14日到2月22日。40天的天数没变,但才翻过年到1月中旬就进入春运节点比往年更早,连上除夕在内8天的假期时长也更长,我身边就有小伙伴已经在打算26、27号调休,拼出一个11天的超长假期。


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微妙的变化,当我挨个盘点完近期所有春运数字,才发现背后涉及大家出行方式的改变——今年最特别。

又破纪录了,“90亿人次”

我敢打赌,就冲今年春运出行这架势,绝对可以载入史册。早在年底全国春运电视会议就提前预估了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 90亿人次 ,比去年还要高7%,看到这个数字我真吓一跳。

90亿相当于我们总人口的6.4倍,比80亿世界人口还要多10亿。平摊到单日就是单日2.3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短短一天就能完成别人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徙量。

整理自:各区域公布数据


具体到各个省份来看,90亿人次里有10.98亿人次都是广东贡献的,同比增长了4%,占全国总量的12.2%。你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春运每10个和你同样堵在高速公路上不期而遇的人,很可能他才从广东开车出来。要知道每年进入广东的外地务工人员就高达2600多万人,外来打工第一省,果然名不虚传。

另外,超过5亿人次的还有3个: 福建的6.1亿人次同比增幅5.1%,河南的5.3亿人次同比增幅6%,以及湖南的5亿人次,也都各自刷新去年春运纪录。

但最让我意外的还是福建。毕竟广东、河南人口基数在,1亿人数流动起来轻松人次破亿,但福建人口不过4183万。

这些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厦门的旅游、簪花大火的泉州,却忘了不仅广东、福建浙江也一直是外出务工大省。就好比福建制鞋业营收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全球每五双运动鞋就有一双“福建造”,早年间我家好几个亲戚都去福建做服装生意。而6.1亿人次的数字也再次论证,福建依然是那个产业引流的扛把子。

所以如前所说这90亿不只是对全国,更重要的今年春运流动对于广东、湖南、上海、海南、广西、青海等每一个省份每一座城市也绝对是一次开创历史的春运。


但是,这也才是拉开今年春运潮序幕的第一幕。

超80%的人,选择自驾回家过年

有没有发现今年自驾回家过年的人,数据飙得非常猛。

从出行结构看春节总计90亿人次的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自驾出行达到72亿人次。 这意味着,所有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客运出行人次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占到18亿,其余80%都是自驾出行。


具体到各个城市,北京稍低,公路自驾出行人群仍占主体地位,占比53%;较高的上海、湖南,也都是80%以自驾出行为主;河南最夸张,5.3亿人次跨区域人员流动中,自驾占比预计超90%,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将达288万辆。

来源: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已经可以联想到今年河南老乡们春节回家,路上“众众众众众众众我众众众”的画面了,倒是有点让我想起以前春运的摩托大军。大概在2022年春运,那时候有大量在外操劳一年的老乡们结伴沿着国道经广东肇庆过境往返广西、贵州等地,高峰时期的摩托大军约110万辆次,也曾一度缔造了我国春运的独特场景。

而现在,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在2023年底已经达到3.36亿辆,平均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当然别忘了还有它的异军突起:新能源汽车崛起。

最近我就刷到这样一个消息,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超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1280万辆,已经是我们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今年湖南省的春运报告中也提到:“自驾出行中新能源车数量将近五分之一,比去年增长约70%。”

至于大家最担心的新能源车途中堵在高速路缺电情况,也早有准备:

截至2024年11月底,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占比从2023年底的85%提升至97%,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个、充电停车位4.93万个,分别较2023年底增加了1.21万个和1.66万个。除少数高海拔地区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正在像当年的电视机、冰箱一样进入千家万户,并且被全流程服务。

与此同时,如今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43.6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而其中84.6%都是农村公路,于是乡村告别了泥泞土路,摩托也更换成汽车,你几乎可以非常丝滑地驾着汽车驶向任何家乡在的地方。

这是时代的力量,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却又那么悄无声息影响着每个真实个体。

铁路和民航开始回暖,也更便宜了

除了自驾之外,今年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同样均创下历史新高。

先来说铁路高铁,下图是今年热门城市的春运客运量。可以看到,今年北京、上海、云南、河北以及南宁等多地都创下春运新高。尤其是北京——1.16亿人次,也就是日均进出京流量290万人次,较2024年上升11%,有点感受到北漂沪漂打工人回家的力量。

整理自:各区域公布数据


同样破纪录的还有今年的上海。 就在1月14日——春运第一天,虹桥火车站就挤满了人。尤其是年底上海又狠发力了一波高铁,上海新开通的沪苏湖、上海松江站、机场联络线都将助力春运客流。此外,年底升级为高铁站的上海南站也成为上海春运C位,客流量翻3倍。

甚至不少城市已经开始增派夜间高铁,为的就是日夜兼程,送你回家:

1.从1月20日起,武汉至北京(往返共5趟)、上海(12趟)、广州、深圳(5趟)等地将双向增开夜间高铁。


2.国铁南宁局预计发送旅客1700万人次,加开128列夜间高铁。


另一边,破纪录的还有春运航空。

过去几年,航空公司的难大家多少都有感触,有的硬生生把自己活成免税店发展第二曲线,反倒是春秋航空靠着“省钱”逆袭成亿万富翁。

而今年,2024年全行业扭亏为盈,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485.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898.2万吨,都赶超2019年超10%以上。


或许也是因为眼见着春秋航空如何走出困围,今年春运不少航空公司都一改往年傲娇,走起了降价路线。根据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3日,2025年春运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同比下降2.2%。

我去搜了下上海的近期降幅榜,上海去三亚、哈尔滨、成都的航班,基本200多块就能飞,最高降幅可达80%。这也和今年春运最后一个也最特殊的出行方式有关。


春运不止回家过年,还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春运人群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在整理数据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今年春节较往年偏早,春节前后将呈现学生、务工、探亲、旅游等四种客流叠加情况,集中度较高。”

发现没?旅游人群被放在了和务工、探亲同等的位置,这个趋势在今年机票的构成最明显。截至2024年12月24日,2025年春节假期(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超244万张。


但更惊人的是,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112万张,同比增长37%。

我身边就有两位朋友,一位打算过年飞日本,一位想春节去奥地利湖区看雪,也是因为今年春节国际机票真的“香”。 以上海国际直飞为例,近一点的济州岛最低295元,大洋彼岸的洛杉矶也就2605元。


好,那么国内旅行呢?还得看沿海城市。

今年福建6.1亿人次流动中,除了务工需求的虹吸因素,也离不开旅游的助推。

前段时间团队去厦门出差,就对厦门的南洋风情迷恋不已。早在去年春运,厦门火车站累计发送旅客351.72万人,同比2023年增幅62.21%,厦门还上榜了2025年春节外国人入境游最爱十大城市名单,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8%。

图源:摄于本文作者团队出差厦门鼓浪屿


另一个是老牌春节旅游景点——海南三亚。去年新闻播的还是被堵在海南三亚的自驾旅客,今年这里不仅加大运力20%,还特意给新能源汽车过海配备了“专船”。


有意思的是,或许三亚自己也没想到年底还能吸走一波泰国旅游的流量。不少原计划去泰国旅行的小伙伴转向去了三亚,22万一晚的酒店直接被订光。毕竟谁又能抗拒大冬天躺在北纬18度沿岸温暖阳光的沙滩呢?

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今年春运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结语

以往关于春运出行,按照惯例会放在假期结尾跟大家分享。为什么今年试图提前一步?本质上相比多少亿次的体量,关于春运出行方式背后承载的故事也在改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