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结束他人生命的方式,给自己的孩子寻求一种安慰,似乎已经超越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任何社会绝对不会容忍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权的现象存在,即使你有一万条理由,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一切才显得公平公正。
最近,发生在江西上饶一所小学内,一名10岁的男孩被同班女同学的家长多次刺伤,最终不治而亡。消息传出后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网民们对于事件的评说似乎呈两级分化。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依旧存在有理可以打遍天下甚至可以杀遍天下,极端的思维方式似乎忘记了今天的社会还有法律存在。两个熊孩子的恩怨因家长的参与陡然升级,用暴力征服对方对于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来说似乎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冷暴力从社会的薄弱环节开始传导,校园似乎又成了冷暴力是非纠葛的集散地。薄弱的孤立个体,薄弱的安全体系必然成为暴力犯罪者趁虚而入的理想选择。凶徒的残忍举动容易碰触社会的敏感神经,由此引发的社会传导效应往往大于事件的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有几亿人关注这条消息,并参与评论的主要原因。
同情弱者是当今社会的普遍思绪,此次事件似乎又颠覆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模式。10岁小男孩死于成年人的刀下,按理说人们应该谴责暴徒,惋惜小男孩才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然而部分舆论却发出为行凶者叫好的刺耳声音。有人人为“家长不教育,社会来帮你教育“,更有甚者直言男孩“死有余辜”。一个十岁男孩无非就是调皮捣蛋,真的到了十恶不赦的地步吗?他所触及的行为估计很难上升到刑法意义。暴徒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甚至采取极端残忍的方式无论何种理由也是难以赢得正义的支持。“校园霸凌”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用暴力袭击方式应对这种病态无异于雪上加霜,根本于事无补。今天你是强者,十年后弱者一定会变成强者,无论是霸凌,还是暴力袭击终将在厮杀中相互毁灭,这种思维模式永远不会有所谓的正义和胜利者。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一时的冲动不但无法给自己的孩子换回尊严,反而导致了两个家庭彻底破碎。回过头来,我们再去追寻事件的真相还有多大的意义?一个面临失子之痛,一个面临法律的严惩。事实证明,在一个法治逐步健全社会框架下,那些逞一时之勇的人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并不是理性的扭曲,也不是真理被颠覆,更不是正义被毁灭,而是处理事情的方式一旦偏离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而这种处事方式最终是害人害己。
从刺杀十岁男童事件背后来看,并不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家长完全有多种求全的方式,比如和校长直接沟通,比如更换班级等等,即使最差的方案转学也要比暴力袭击好的多。其次作为学校来说,在安全防范方面还需要有所改进,比如建立独立的家长会客厅,而不是让家长直接进入教室,甚至老师的办公区。这样可以将暴力事件发生几率减少到最小。
由于事件还在警方的侦办之中,我们无需过多的来对事件错与对做出评判。虽然当事校长已经撤职,当事家长也被刑事拘留 ,但是校园安全和如何管理好熊孩子也许成为今后永久的话题。
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
冰剑穿心
,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村民为什么把罪犯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