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唐人街探案》十年,这次陈思诚又跑赢了“最卷 ... ·  14 小时前  
新周刊  ·  春节档破100亿,你永远可以相信电影 ·  16 小时前  
新周刊  ·  《国色芳华》最强主角,才不是杨紫和李现 ·  21 小时前  
新周刊  ·  在这里,年轻人找到了最浓的年味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国书法,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知乎高赞:父母最爱的“毒鸡汤”,养废了多少孩子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9-08 20:30

正文

作者:谈心社社长

来源:谈心社 (ID:txs163)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么一段:


顺治皇帝因为心爱的鄂贵妃去世,看破红尘、无心皇位,想要出家当和尚。


孝庄太后为了顾全大局,给了顺治一碗毒药。


并非真心想要置他于死地,只是以此逼迫他断了出家的念头。



恰好年幼的康熙躲在门口看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给自己的阿玛一碗毒药,急忙跑进去打碎了药碗。


事情发生之后,孝庄皇后把康熙拉进屋子里:“祖母问你,你在奉先殿里都看见了什么?”



年幼的康熙诚惶诚恐:“孙儿什么都没看见。”


孝庄对这一应答感到赞许,告诉孙儿,以后对外口径也应该是“什么都没看到。”



孝庄又追问了一次,“你看见了什么?”


这一次康熙没有撒谎:“孙儿禀报祖母,什么都看见了,也什么都听到了。”



“什么都没看见”是为了安定朝中的大臣。


“什么都看见了”是孙子对于祖母的真诚。


只是孝庄并没有就此罢休,依然往话题深处追问:


"那你说是皇阿玛对呢?还是皇祖母对呢?”



康熙此时毕竟是孩子,还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站在一旁的生母有些不忍,劝说孩子年纪还小,就不要再逼下去继续发问。


孝庄却回答:“这怎么叫逼他呢? 奉先殿的事,要是弄不清楚,就像一把刀子扎在他的心里。


如果永远不拔出来,会让他难受一辈子,就永远是一个谜,永远迈不过这个门槛儿。”



康熙迟疑了一会,跪在地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孙儿敬爱皇阿玛,但是孙儿觉得皇阿玛不该去当和尚。”


“皇祖母真的想叫你皇阿玛死吗?”


康熙大声回答:“不,皇祖母是想救皇阿玛,不会让皇阿玛死的。”



听到孙儿了解自己的苦心,孝庄这才放下心来。


知乎网友@ermo对这段戏的评价得到了20k的点赞。


“年少时看这一段并无多大感触,年纪渐长之后才突然懂得:


如果某些事情当时不说明白、不解释清楚,就会产生芥蒂,慢慢演变为隔阂。


“你还小,你不懂”


“能不能懂事一点?”


“你还小,不懂。”


“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着就行了。”


社长听过太多类似的对话。


很多大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如此,先连哄带骗,不行便物质补偿,再不行就直接暴力压制。


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童年的经历:“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出生于军人家庭,王朔对童年的回忆只有两个词:严格和暴力。
没有沟通,不能解释,犯了错就挨打。


以至于后来,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正如网友评价:年幼时那些没说清楚的事情,窝在心里就是一把刀,以后不戳别人的心,就扎自己的心。


电影《狗十三》中的女主角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有了新家庭,她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送了一只狗陪伴李玩,李玩很开心,还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


有一天爷爷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了。


李玩发疯似的,满大街地找“爱因斯坦”。


为了找狗,爷爷的脚受了伤,奶奶太久没出门,差点走丢。


后来,后妈想到办法:买一只和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不相信,大人们一个眼色,便彼此默契:


“可能是爱因斯坦在外面弄脏了吧,洗个澡就好了”。


李玩还是不相信,爸爸一气之便打了她:


“狗重要还是爷爷奶奶重要?”

“你要懂事!”



家人们不爱李玩吗?


其实也不是。
一家人为了找狗,让李玩开心,都费尽心思。
父亲打李玩后,也尝试与她和解,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笑着说:
“打你,是因为爱你。
只可惜,他们用错了方式。
年少的李玩不是非要爱因斯坦不可。
其实,爷爷的一个道歉、后妈的一句真话、爸爸的一个解释,就可以让她不再固执。

成年人的世界,小孩子不懂,却要被逼着他们接受。

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懂事,却从未把他们当大人们来看。


“长大后,你就懂了”


“时间不是用来冲淡一切的,而是让我们去找到我们所要的一切的答案。”


很多时候,孩子们渴望能够从父母口中得知问题的答案,大人却把问题交给“时间”。


“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真正摸索到答案的孩子又有几个。


亲子辩论节目《爱幼星球》中,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离婚了该不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


一位女嘉宾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她记事之前,父母就离婚了,但他们从来没有正面告诉过她这件事情。


年幼的她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的过错都堆积到自己身上:
 
“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
 
“是不是因为我长得丑?他们才不要我……”
 

 小时候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 《爱幼星球》


长大后,工作、恋爱、结婚,看上去,生活一直在正轨上。


可她不止一次的怀疑和自卑:
 
“在认识老公之前,我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小孩,我觉得自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袒露父母离婚造成的影响 / 《爱幼星球》
童年时的误解,有的人幸运,哪一天能“突然开窍”;


也有的人,反而随着时间,把过往的经历,熬成更深的暗伤。


《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从小跟着舅舅生活。


老季想陪在孩子身边,但更想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长大后,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与孩子团聚的第一天晚上,只敢在睡着时偷偷看儿子


有一次,季杨杨在学校闹了事,借着作检讨的过程,说出了对父亲的“怨恨”: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把我一个人留在北京;
 
我对不起您几乎不教育我,最后养出我这么一个滚蛋儿子;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心里从来没有我,只有工作。
 


不解释,不表达。


父亲的爱,藏得太深,便被当成了“不爱”。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给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做催眠后,他发现,他们的病根都来自于儿时的那些误解和伤害。
只是时间久了,被埋在心底,他们不自知罢了。
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你以为“长大后就懂了”、“长大后就忘记了”的事情,或许事件本身已经模糊不清,可那些被忽视的情绪,早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很多时候,不是时间治愈了一切,而是时间里发生的各种事把它掩盖了。
就像雪一样,一层盖一层,只要你想刨,总能刨出雪下的东西。


 
及时沟通,才是最好的解药


真正能治愈人的,不是时间,而是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比起事情本身,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其实伤害更大。


就像孝庄对康熙,倘若当时的孝庄只是用长辈的威严威逼他“什么都没看到”,那碗顺治没有喝下的毒药,或许就成了伴随他一生的阴影。


对孩子“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 及时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镜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