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圈
金融圈动态与内幕解读,金融行业第一圈群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千亿市值蒸发,又有造车新势力破产了 ·  8 小时前  
VC/PE/MA金融圈  ·  北京时间2月18日,美国亿万富豪埃隆·马斯克 ... ·  2 天前  
债券今天有蛋吗  ·  债券跌到位了吗? ·  2 天前  
雪球  ·  【午评:沪指半日涨0.29%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圈

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哪去了?

金融圈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8-10 17:19

正文

点击上方 金融圈 ”,关注并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层之分高下立判。


作者:密斯桃

来源:密斯桃(ID:misstao413)


1、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


飞机起飞前,在Reddit上读了一篇最近美国网络上的十万加爆款文。


这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文章,讲了这么个事儿,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文章援引了经济学家Veblen对“ 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解读,即 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比如,使用银器,曾在欧洲被看作上流社会的象征。游艇和带有全套智能安保系统的度假别墅,一度是欧美富人的标配。


放到现如今的国内,似乎女士的特殊皮质爱马仕铂金包,男士的奔驰s级轿车和白手套司机,被看作是有钱有地位的符号。


当年客厅里银器,如今衣帽间的铂金包,车库里的s600,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我是有钱人。


它们都属于Veblen理论中的炫耀性消费品。


但为什么现在说这种“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了呢?



2、“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的终结


“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要归咎于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经济。


制造业大量外包给中国导致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标签,以及对新兴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的开发,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


在美国,一些普通或过季款式的gucci, fendi包,ferragamo皮鞋,在打折季时像白菜萝卜一样被堆在货架上。或者你去中国游客钟爱的奥特莱斯看看,那里终年陈列着平价的名牌商品。


美国女大学生不用“裸贷”就能买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她们更富裕或者更聪明,只是因为新款苹果手机可以以299美元的首付,每月话费外加40美元,一年内还清全款的政策轻松获得。


不仅苹果手机可以贷款,价值十多万美元高级车辆的租赁方案,也让普通人有了开好车的机会。


我在美国的同事有一辆路虎揽胜,付过2000美金的首付后,每月只需再缴纳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选择付清剩下的5万美金,获得这辆路虎车的所有权,也可以退还给车行。



这是所谓的 消费民主性。


然而,民主性显然破坏了特殊性。


当大部分中产与精英阶层都能购买名牌包与高档汽车,都能支付去欧洲度假,或者巴哈马游轮旅行的费用时,他们看上去,没有区别。


精英阶层们感到了不安,他们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


在讨论精英阶层的“新手段”之前,我们来弄清一个问题,究竟 是谁处于美国社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阶层?


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社会前1%的门槛是 年收入38万美元 ,但如果按净资产计算,你需要拥有至少 840万美元 的资产进入这个阶层。


根据《Business Insider》15年时的数据,


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方可跻身城市的1%;

在三藩,需要达到55万美元;

在波士顿,需要达到52万美元。


他们是医生,是集团律师,是对冲基金的管理人。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这一群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数据显示, 美国精英阶层花费在物质上的钱明显减少,普通中产阶级保持稳定。


3、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比方说教育。


前1%的人中, 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


普通中产, 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


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绝对高过当季款的大牌手袋。


教育投入 显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甚至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消费。


它是无形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昂贵的,普通中产无法支付的。


法国社会学家 皮埃尔 《资本的形式》 中提出了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 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 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渐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 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否有阅读《经济学人》之类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层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


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 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文中将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 有抱负阶层 (aspirational class)”。


事实上,这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当下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有抱负阶层”。


前两天在搜狐教育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我加入了个国际学校家长群,然后吓死了 》,说实话,看完我也被吓到了。


据文章里描述,一些国际学校小升初就要求考托福,小朋友四年级就在背托福单词。


有个小朋友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大家问小朋友的妈妈,小朋友是什么英文水平。


这个妈妈平静的说,“我儿子小学二年级,去美国可以给我当翻译,他在修第二外语,每周会有20小时的第二外语课。”


我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托福单词,大一才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的。不难想象,二十年后中国的人才竞争,会是怎样一番高手对决。


更关键的是,写这篇文章的“妈妈”,宝宝才1岁,然而她已经开始做打算。 比你有钱有资源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现在我们国家最富有那群人的下一代受到关注,大多还是因为花花新闻。


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的精英阶层中,会出现越来越多像川普之女Ivanka Trump,巴菲特之子Peter Buffet这样的财富继承人。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国内的阶层固化,翻身很难,但 当金字塔尖被这样一群人占领时,才叫真的没有机会。好在还没有,我们还可以努力。


4、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根本差距是什么


想起另外一件事。


这几年直播很火,不少网络女主播在这波热潮中赚得满盆满。


她们中有很多之前没读过什么书,或者家庭条件原本非常普通。


财富突如其来,大部分人花重金购置行头,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贵妇的样子,好像从此变为了“人上人”。


但她们真的实现阶级攀升了吗?


我听说其中有个女主播,把所有直播赚来的钱 花在了去英国留学上。


在我看来,她是她们中最有可能真正实现阶级攀升的一个, 因为她领悟到了阶层与阶层之间,根本的差距是什么。


说起中国,很多人在说机会。


我理解的机会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既定格局很难再被改变,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反而有更强的社会流动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国和美国国情完全不同,但美国精英阶层们的消费行为依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至少它让我们看到, 真正的有钱人在做什么,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可以让财富保值甚至增值。


Richard Reeves今年6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Stop Pretending You’re Not Rich,讲美国阶层固化的严重性,我写了那篇《 别再假装你不是有钱人 》。


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那些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一双名牌鞋子的人。


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 你与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包,几双鞋。


延伸阅读


【大势】“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


作者:Elizabeth Currid-Halkett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的公共政策教授,著有《The Sum of Small Things: 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 (2017)》。


1899年,当时的著名经济学者托斯丹·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观察到昂贵的银勺子和妇女为衬托身体的紧身胸衣。是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标志。


范伯伦还为此留下了著名的论著《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在这本著作中,他还创造性的发明了“ 炫耀性消费 ”这一新词,并用来说明社会富裕阶层通过物质消费来显示他们的富有。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炫耀性消费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道风景。今天作为身份象征的奢饰品,比范伯伦的年代更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奢饰品更容易进入人们的生活,主要归因于:20世纪大规模生产的发展;生产外包到中国等国家;新兴市场的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都比较便宜。同时,人们也看到了新兴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然而,这种奢饰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显摆的展示,实际上的用途可能还没有以前多。


随着社会公平性的增加,富人和中产阶层都可以拥有豪华的电视和漂亮的手袋。他们都可以拥有SUV汽车,出行搭乘飞机和坐着游艇旅游。


在表面上看,对于奢饰品的钟爱程度并不能完全区分出这两个群体了。 假设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定制手包和新款汽车,那么富人就要心照不宣地用些其它信号物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


那些寡头和超级富有的人们,仍然在通过游艇、宾利汽车和富丽堂皇的别墅来显示他们的生活;但是在新一代的精英阶层在追求小康和精英教育的驱动下,他们的消费支出却出现了显著变化。


我们在这里将这一阶层叫做“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习惯更多是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更多地消费在物质方面。 这种新的消费行为我们称之为“非炫耀性消费”。

美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消费习惯的演变可能是美国社会最突出的变化。


根据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The US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的数据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美国最顶层的1%人口(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在物质方面的消费要大大少于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在7万美元左右),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增加。


富裕群体避开了过份的物质消费,而更多地在教育、养老和健康上投资和消费,所有这些都是非物质性的消费。但是这些支出,却比中等收入群体购买的奢侈品——如手袋等,要高出几倍。


这1%的人口为美国社会的“非炫耀性消费”份额贡献了绝大多数。这些消费中的教育支出,又占有这1%的顶层收入人口中支出的最大部分(达到6%)。而中等收入群体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占1%。


事实上,自从1996年以来,这1%的顶层收入人口的教育支出增加了3.5倍,而同期中等收入人口的教育消费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以此不难发现, 在中等收入群体和富裕的1%群体之间的最大支出差别正是表现在教育方面。 近十年来,美国物质消费的价格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接受教育却越来越昂贵。


根据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间,大学学费的价格上涨了80%,而同期女性服装类的消费价格仅上涨了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