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
埃及正从文明古国变身中国年轻人的羊毛胜地。
据埃及旅游部统计,2024年,埃及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超过15000万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占比8.6%,为埃及带来了超过12亿美元的收入。
这波热潮中,精明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打卡金字塔,而是瞄准了埃及暴跌的汇率和低价服务。
用“地理套利”实现消费降级
——国内学滑雪要500元一节课,埃及只要22元;国内做近视手术2万起步,埃及砍到1000块。
这不是旅游,这是对文明古国新兴资本主义的一场降维打击。
埃及薅羊毛指南
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
去埃及做近视手术
的体验:
当天到医院挂完号,医生做完检查说“现在就可以做手术”,紧接着就是交钱、换防化服、上麻药、推进手术室......从进医院到手术结束一共两个小时不到。
价格是7700埃镑,折合人民币1000元出头。
类似的分享有不少,很多网友看了极为心动,专门发帖找“埃及近视手术搭子”。
毕竟在国内做近视眼手术要两万,相当于花同样的价格还顺便玩了一圈。
这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薅的羊毛——
它需要一双近视的眼睛和一颗勇敢的心。
更多人选择在埃及占点儿别的便宜。
比如滑雪:
在开罗的室内雪场,次卡费用320埃镑,月卡费用1000埃镑(合人民币143元),雪票包含了整套的滑雪装备,去崇礼滑一次的价格,能在埃及滑一个月。
不会滑可以找教练,团课100元5节课,相当于20块一节,一杯奶茶的价格,还要啥自行车。
在雪场附近租个房子,三室一厅只要1500人民币不到。
比如潜水:
在埃及,278人民币的潜水项目包含了酒店接送、自助午餐和一次15分钟的深潜体验。有人花3300元考了OW和AOW两张潜水证,在三亚考一张就要3000元左右。
许多人带着Excel表格精准狩猎埃及的低价服务:抽脂手术价格仅为国内1/4;国内动辄300-800元一小时的马术课,在埃及只要50元。
还可以顺路考个雅思。去年一月埃及考雅思只要4300埃镑,合人民币600出头。
后来因为考得人太多,涨价了一点,但相比国内2170的价格仍属于考到就是赚到。
埃及就像现实版“重生之我在古代当有钱人”,专治各种中产溢价。
一位小红书博主晒出她的“埃及套利清单:花1000元注射了国产玻尿酸都买不到的进口乔雅登,用省下的钱潜水和学习阿拉伯语。
这些项目在国内一线城市动辄几百上千,北京到开罗往返机票约3000-9000元,机票不算便宜,但如果消费满1.5万元,就能覆盖国内需要5万元才能获得的体验。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和狮身人面像合影,而是将开罗变成“全球性价比最高的技能培训班”。
“去埃及不薅点课程,就像去东北不搓澡——白来了。”
这场“消费洼地”的魔幻转型,始于2024年3月埃及央行的汇率暴击。为获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贷款,埃及政府放任埃镑自由浮动,导致其兑美元汇率单日暴跌40%,创下历史纪录。
人民币购买力随之飙升——
相当于每100埃镑从人民币23元断崖跌至15元,
堪称“打三折”。
去埃及的游客变多了,埃及航空运力却严重不足——全国仅开罗、卢克索等少数机场能起降国际航班,需求暴增直接带动了机票上涨,北京至开罗往返机票的平均票价7045元。
埃及境内机票也涨了不少,以前埃及境内单程票价大约400-500元,随着埃镑贬值,已经涨到了1000元人民币左右。
景点门票接连上涨,金字塔从540到700,埃及博物馆从450涨到550,卢克索神庙从400涨到450,平均涨幅25%。
此外,
埃及越来越多酒店和景点开始仅支持美元结算
,用于绕过一跌再跌的埃镑,连金字塔门口帮忙照相的小哥也知道问游客要美元小费了。
这种“货币殖民”实为商家自保。黑市汇率长期高于官方价,埃镑贬值让本土企业陷入定价困境:若按埃镑定价,可能一夜亏损;若用美元,则能对冲风险。
你想薅埃及羊毛,埃及人倒觉得你是送上门的一块肥肉。
支撑这场消费革命的,是埃及撕裂的经济现实。
尽管2024年该国通胀率高达36%,可埃及私营部门工人最低工资为7000埃镑(人民币1000元),兼职工人的最低小时工资为28埃镑(人民币4元)。
对于埃及普通人,这场狂欢也是一场残酷对比:中国游客用一顿饭钱体验马术时,开罗市民正为涨价25%的牛肉发愁。
当地经济低迷,只能想办法多从游客身上捞点钱。
一位网友分享说,自己用uber打车,显示300埃镑,上车后司机用翻译软件要求每个人多加1000埃镑。
去埃及前:做足攻略,信心满满。
去埃及后:每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
但魔幻的是,
即便被宰,游客仍觉得划算
——金字塔门票从540埃镑涨至700,仍不到国内5A景区一半价格。
这种容忍度,让埃及旅游业形成诡异平衡:游客体验贵族生活,商家靠溢价求生,而普通人则在通胀中挣扎。
毕竟,再怎么算,在埃及当贵族也比在上海当中产便宜多了。
2004年,
地理套利
(Geospatial Arbitrage)的概念首次出现在《Forbes》上。
简单来说,就是在物价高的地方挣钱,然后跑到物价低的地方花钱,这样同样的钱能过上更高的生活水平。
在国内,滑雪、马术被包装成“阶级通行证”,北京滑雪私教课均价500元,上海马术俱乐部年卡售价超10万元。
在埃及,旅游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也有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服务,如射箭、骑马、潜水......但一节课的价格对中国游客来说不过是奶茶钱。
嗅觉灵敏的年轻人立刻行动,将这个文明古国打造为中产平替天堂。当中国年轻人用人民币兑换埃镑消费时,也相当于一种地理套利,这些中产符号被汇率差彻底填平。
机票很贵,那就多住一段时间分摊成本,作为旅居目的地,埃及生活成本甚至比大理还低,于是许多年轻人涌向埃及,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在这里大家喝着10块钱一杯的星巴克,坐两三百一次的热气球,空闲时间冲浪、潜水、海钓、练习瑜伽,学习钢琴,过着一种体面却又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的中产生活。
能不能实际学会一门新技能倒是没那么重要。
一位在埃及学钢琴的网友说,她选的已经算是开罗相对高级的俱乐部了,但仍然觉得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更多起到的是陪练的作用。
事实上,对许多人来说,“学会滑雪”或“考下潜水证”并非核心目标。
在埃及花50元体验马术的年轻人,可能连马匹品种都分不清;花20元上滑雪课的游客,
更多是为了朋友圈里“在沙漠滑雪”的猎奇定位。
比起解锁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解锁新的人生体验。
这场魔幻的埃及消费迁徙,实际上是年轻人用人民币汇率魔法对抗中产溢价,他们一边嘲讽国内中产课程价格虚高,一边研究如何在埃及旅居“打卡人生清单”。
当金字塔的阴影下挤满学马术、考雅思、打玻尿酸的中国游客时,历史就像开了个玩笑——五千年前埃及人用巨石堆砌永恒,五千年后年轻人用埃镑购买瞬间。
但要当心的是,羊毛薅得太多,也就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主义。
文章转载自 | x博士
下面是铺子的视频号,我们每天为大家提供全球创意、灵感、设计等资讯,戳下方小卡片,记得每天来互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