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ESG的热度不断攀升,但由于其起源于西方国家,对于许多中国本土的投资者和企业来说,ESG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使得ESG在中国的普及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作为ESG实践者的企业,在ESG管理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ESG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只是被动披露ESG报告
目前,很多人对于ESG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为肤浅的层面,往往仅仅从合规的角度来考虑ESG,将其视为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被动按照监管部门或者相关标准的要求,将ESG的相关议题和指标进行描述,编制和披露ESG报告。他们没有意识到,ESG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它的内外部环境并与其相关方相互影响。例如:企业提供给客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会吸引更多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和利润,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如果加强环境保护,避免影响或者损害周围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适当时为社区提供必要的文化健身设施、资助社区活动,周围社区居民就不会厌恶和排斥企业,也不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如果关爱员工健康安全,为员工提供相对较好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就会吸引更优秀的员工加盟企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如果能够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监管机构就不会处罚企业;如果企业能够为地方带来较多的GDP、税收和就业,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甚至会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政府补贴;企业如果选择不压榨供应商,而是扶持和帮助供应商共同成长,供应商就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零部件和服务,使企业的产品更有竞争力;企业如果能够有更多的营收和利润,就能够给股东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回报,使企业更有价值并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和投资机会。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不是单纯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各自企业所在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苹果、奔驰、丰田纷纷放弃新能源,不是因为企业缺乏实力和研发能力,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的巨大市场、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完备且成本效益高的供应链体系。这些优势是国外大企业不具备的,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如果离开了中国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和成熟供应链,其盈利能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大多数并不排斥为社会创造价值,然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为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进行投资的同时,必须权衡成本和收益。企业需要考虑为满足这些要求所投入的资源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以及这些回报的数量和时间。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企业必须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才ESG管理的核心。
ESG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选择对企业和相关方都重要的ESG议题和项目,在合理分配资源、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ESG管理不是简单的合规问题,认为只是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而披露ESG报告,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ESG的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企业的ESG报告倾向于披露正面基本信息,影响ESG评级结果
ESG报告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投资机构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评级机构也会基于企业披露的ESG报告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设计的评价模型,对企业在ESG领域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企业在识别、管理和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决定企业的ESG评级。如果企业在ESG报告中只呈现正面信息,而没有诚实地披露它们面临的风险和负面信息,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评级机构将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其是否具有机会把握能力。实际上,企业故意漏掉的负面信息,评级机构有可能会从其他渠道获取,但如果企业没有在报告中披露这些负面信息及其应对策略,评级机构就看不到企业妥善处理这些风险和事件的证据,这也是造成企业ESG评级低的原因之一。
(三)企业没有系统化的工具、方法和流程落实ESG管理理念、管理ESG事项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管理工作,但是ESG管理涉及的议题和指标众多,涵盖了20~30个议题和几百个指标,理解和管理这些议题和指标需要非常广泛的知识和众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真正能够理解和运用ESG理念和管理模式并不容易。再加上目前也没有ESG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企业想要运用ESG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有效管理ESG相关事项,缺乏系统的工具、方法和流程。
(四)企业缺乏有效策略和方法来改善ESG绩效、提高ESG评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企业的ESG评级表现并不理想。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在ESG评级上的不足,但是对评级机构ESG评价的模型和方法不理解,加上对ESG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的认识模糊,因此对导致评级低的具体原因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制定有效措施改进ESG绩效和评级。
(五)ESG管理没有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有效整合
尽管很多上市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负责ESG管理的部门,但更多是应对ESG报告和其他一些基础工作,并没有对ESG管理进行系统策划。由于ESG管理并未与企业的业务活动实现有效整合,导致ESG管理工作的脱节、重复,增加了企业成本,却没有实现ESG管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