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的“圈”,并没有那么好进。宋河的“百亿”,也并没有那么理想。两家企业之间的碰撞,说好听些是强强联手,说不好听些,是各怀鬼胎。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两会访谈上,牧原集团副总裁秦牧原表示,未来牧原集团将和双汇、三全、思念、锅圈食汇等龙头企业一道携手致力于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创新。
看到锅圈食汇,不禁令人莞尔。作为中国最大的食材终端销售商,和牧原的合作在去年的
11
月初就已经开始,牧原的投资为锅圈带来了上市助力,
11
月
2
日锅圈(
02517.HK
)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市值近
170
亿港元。
神奇的是,尽管锅圈已经如此“高调”,业界仍无人敢抄锅圈的作业,甚至也仅有少数人看好“火锅食材大众化”。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锅圈偏畸形的盈利模式和激进的赛道争夺,使得锅圈成为了一个不能抄、不敢抄的存在。
但就是这么一个可以称为食品供应链大佬的巨头,却一头扎进了白酒坑中。继去年宋河酒业破产重整推进以来,锅圈和宋河就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同为鹿邑老乡,
2020
年就早早合作,宋河放弃古井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同为本地企业的锅圈,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锅圈食汇在供应链渠道方面占据优势,能够在资金、渠道方面给予宋河酒业一定帮助。
但锅圈的“圈”,并没有那么好进。宋河的“百亿”,也并没有那么理想。两家企业之间的碰撞,说好听些是强强联手,说不好听些,是各怀鬼胎。
锅圈的“圈”可不好进
7
年万店规模、火锅“独角兽”、海底捞“最大对手”。锅圈身上的标签有点多。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锅圈的运作逻辑与麦当劳、肯德基等全球快餐巨头极其相似,都是在打造标准化上下了功夫。锅圈兴起于消费升级时代,无论是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的下沉市场,还是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一线城市,锅圈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逻辑。
即“高品质”
+
“社交货币”
+
“便利”。
锅圈一方面整合上游生产,投资自建上游食材加工工厂,与头部供应商采用“单品单厂”的合作模式,一个工厂只供应一种食材,并在销售端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为消费者提供质量稳定、更有保障的产品;另一方面抓住当下餐饮“居家、自主、健康、便利”的时代需求,用“在家吃饭,就找锅圈”的运作逻辑,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社交货币”。
可以说,锅圈作为终端销售商,画了一个足够诱人的圈,只要有高品质的产品,稳定的生产链,精细的成本控制,都能通过锅圈进行市场放大。在锅圈食汇小程序、澄明甄选重度垂直的小程序,以及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上,都能看到,锅圈的产品线十分丰富,除过火锅食材外,也包括锅具炉具等配套产品,当然,也包括酒水。
在锅圈食汇商城的酒水分栏上,主要售卖以雪花、蓝带、精酿等啤酒为主,除过
226ml
的鹿邑大曲作为唯一白酒,其余都是饮料。
有意思的是,鹿邑大曲正是宋河酒厂出产的产品。
226ml
的小瓶装虽然并不起眼,但已经向行业透露出信号,随着锅圈食汇牵头重组宋河酒业的进程不断深入,宋河的产品将有极大可能在锅圈上售卖。
但白酒的生产和经营与食材运营是完全不同的两套逻辑,不会是锅圈食汇把自己酿的宋河酒摆上自己控制的门店货架。形成一个所谓的产业闭环那么简单。
从销售逻辑上来讲,食品行业注重的是产品的“新鲜”和单日的客单量,锅圈食汇注重上游生产这无可厚非,但从网上反馈的情况来看,锅圈食汇并非所宣传的好吃不贵,盒马生鲜,美团等线上生鲜电商平台无论从价格还是品质上,都明显优于锅圈食汇。
据部分锅圈食汇加盟店的知情人士透露,锅圈的盈利数据的“亮眼”取决于加盟商资金注入的多少,但过于稀薄的利润让大多数人都赚不到钱,退出关门已经成为常态。换言之,锅圈的“强盗逻辑”其实是赚经销商加盟的钱,通过挤压经销商利润,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从而实现盈利在明面上的“增长”,但十分缺乏长久稳定的经营生态环境。
这就导致了,在消费者看来,“锅圈卖得贵”“楼下的锅圈就吃过一次,下次再去就倒闭了”“食材不是特别新鲜,不如去超市买的好”,这些零售反馈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实。
而且,伴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弱化,线下餐饮必然会回归主流,前不久预制菜的执行标准也在网上引起热议,可以预见,火锅食材超市以及线上宅经济构建的“在家吃火锅”的狭小赛道,将会愈发拥挤,锅圈也将面临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火锅餐饮的强力挤压。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需要打“品质”和“回头客”的白酒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除非白酒自身品牌够硬、口碑够好,但多多少少也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毕竟“逆
3.5
评分”的年轻人群还并不多。
想进锅圈的“圈”,还挺不容易的。
借锅下米,宋河的算盘打得很响
作为宋河酒业的前身,曾有河南地区“酒王”之称的宋河酒厂,在中国白酒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979
年,宋河酒厂生产的宋河粮液被评为河南省名优产品,
1988
宋河粮液与茅台、五粮液等
17
款名酒共同荣获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中国名酒”称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宋河酒厂应有望成为河南地产酒的龙头,并且跻身名酒阵营的。在
2002
年获得辅仁药业援助支持,获得了
5000
万投资,正式更名为宋河酒业。
诚然,在
2002
年到
2012
年的十年间,辅仁集团寄予宋河的增长助力是明显的,不仅在
2006
年旗下的宋河粮液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
2012
年更是实现了
22.5
亿元的全年营收,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但面对
2013
年的行业调整期的到来,宋河酒业明显“水土不服”,尽管宋河酒业多次尝试人员变动,冲击主板上市等方法刺激市场,但仍旧无法实现业绩突破,营收、利润逐渐滑落。
后面的故事就尽人皆知了,
2019
年辅仁药业涉嫌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朱文臣和宋河酒业也被频繁起诉,加之宋河酒业进行的高额资产抵押借款流向辅仁药业,“吸血”“虚报”等问题被打在了宋河酒业身上,口碑和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深陷债务危机的宋河酒业硬挺了几年,最终还是在
2022
年年底被迫破产重整。
尽管不少人都对宋河的这次重整信心满满,毕竟破产重整不等同于破产清算,且河南省此前就有过莲花味精借助破产化解巨额债务的先例,但因辅仁药业集团抵押掉了宋河酒业的原酒、散酒、灌装生产线等资产,仅保留核心产业链条和销售网络的宋河酒业,虽然“未败”,但是在当下白酒发展阶段,却迎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其一,是当下白酒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白酒市场的“内卷”十分严重。马太效应进一步加速了白酒市场向“名优产区、头部品牌”靠拢的趋势,河南作为人口和消费大省,难逃全国性品牌和知名地方性品牌的挤压。而宋河酒业想要再战河南,将会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布局。
其二,是品质硬伤。缺乏了原酒、散酒和灌装生产线的宋河酒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生产线没了还可以重新建,工人散了还可以重新招,但原酒生产机能一旦缺失,短期内很难实现生产自主。而且不少人表示,宋河酒的饮后体感不好,比较头疼。这也是消费者难以选择宋河的根本原因所在。
综合来看,这两条困难短时间无法解决。宋河酒业一方面有品牌老化、鲜有新产品推出、品质存在硬伤的内部短板,另一方面则有市场竞争加剧、区域酒企生存堪忧的外部压力。按正常逻辑来说,宋河酒业当前应该更注重修身养性,扎实求稳,从品质做起,逐渐打造品牌口碑,慢慢恢复市场经营。
但出乎意料的,宋河酒业打出了“河南一亿人,百亿宋河酒”的十年百亿目标。这就很匪夷所思了,这是宋河酒业的意思?还是锅圈给宋河的自信?似乎“百亿”的口号是一句动动嘴就能上去的“小目标”。
但联系到辅仁药业和宋河酒业的合作,就不难得出结论了。辅仁药业之所以会选择宋河酒业作为融资工具,也正是因为彼时的宋河酒业的抵押品有着极强兑现能力,能够换取充沛的现金流。
宋河酒业选择锅圈,难保不是看重了锅圈食汇在渠道供应链的精细化操作能力,通过锅圈的供应链给自己的产品赋能,既能缩减销售成本,又能借助餐饮渠道快速抵达消费者面前,还能借助锅圈的资金投入,给自己带来充沛的现金流。一箭双雕,美哉!
一个想
漂白,一个想白嫖?
说到这里,双方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了。
锅圈由于自身经营模式问题,在陆续开拓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西餐及零食合计
755
个
SKU
,在
2020
年布局自热产品和方便速食品类赛道,
2021
年进军卤味市场等多方面尝试后,依旧无法改变销售占比,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