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际会,得赵志刚先生赠书一册,书名是《我们的爹娘》,恰好父亲节就在随后的三四天,夜里醒来没有睡意,就拿起书来读,一直到天大亮,书阅毕,泪满面。
《我们的爹娘》讲了三个部分,关于母亲的零碎记忆、母亲离去后父子俩的旅行记录、以及父亲最后的时光。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所有儿女心中最大的痛。
赵主任的书其实写得很大白话,记录的又都是碎片,在这碎片里面,父母的第一次见面无疑是最有画面感的:母亲在和父亲见面时,事先爬上了树,她远远地看到一个男人过来,又找不到她,这样的相遇真是要胜过所有的小说。这个场景在父亲的印记里至少是最为深刻的,而那时候母亲在想什么呢,谁也无从得知。
在两人相遇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充满了迷,这不单单是一个谜题,也仿佛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电影画面。
又如《与母亲的一次冲突》中,写道“母亲见到我就笑了。我却一脸严肃,似是不原谅。”这句话有一种很强烈的共振感,至少我读来是这样的感觉。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一意孤行时,听不进任何话,有时候还表现得异常决绝,成长的必由经过就是会发生很多让后来回想时觉得后悔的事,一如张枣的诗,当有一天“梅花落满了南山”,我们可能就突然地长大了,恍然了。
关于父亲最后时光的记录,虽然琐碎、直白、简单,但读来的真实感很强,有一种直接就蹦出来的坚韧、眷恋、挣扎和无奈。而且这种记录本身是有意识的,这更难能可贵。
表达是一种人的本能,可以向外,比如倾诉,也可以是向内,就是写作。在某些时候,写作是不需要修饰的,是精神世界的一个自然出口。文字上的悖论是,往往苍白是那些文过饰非带来的,越多的成语、定语和形容词的堆砌反而会弱化情感表达,反而给人一种虚假感,这是我们很多人物宣传事迹给人的最大观感。
我总觉得,夸一个人有文采并不就是纯粹一句表扬的话。文采是文字之上的附着物,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文字之下,是真实纤细的情感和念头,那才是打动他人的出处。就像倪萍的《姥姥语录》,而不是《日子》,是一个好的标杆,《我们的爹娘》显然也是如此。
从旁人的角度来阅读这份记录,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份炽忱孝心和深情,还有面对生死的艰难抉择、以及精神身体的双重折磨。他人的痛苦,谁都无法代受,即使是父子,不到一月,三次手术,最后的时光对所有亲人都是艰难的煎熬。
其实,在文字之外,还能读到的是另一种不堪的现实,那种千方百计地找人找药找医生的经历,是人间的炎凉,也是人间的温暖,都挤在一块,这种复杂的体会,也只能是写作者本人才有发言权。
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给人带来的思考,死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课,无论是我们的亲友,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到底该如何跨越生命的终点,是优雅,还是挣扎,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
我也常常想起我父亲的最后时光,内心里面混合着遗憾、悔恨和哀思。那种巨大的悲痛之后,常常会有正如金刚经的著名偈语一样“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的感觉,许多执念就此放下,从此真正通透起来。死亡,真的是一个人重塑世界观的重要时刻。
我们爱陌生人,从此成为朋友或者恋人,然而多数时候,这种爱,都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我们付出情感,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回馈,与其说是爱别人,不如说是爱别人的观感折返而来的自己。没有反馈,爱的能量就不会再持续多久,多少如胶似漆忽然陌路天涯。
父亲节虽然是一个洋节,但并不妨碍也能成为我们的传统,因为传统本来都是嫁接和发明出来的。那些不在了的爹娘一样在天上看着我们,要我们身体棒棒的,都生猛地活着。
作者:余丰泳,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法律读库 欢迎原创文章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