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四艺之绝、八音之首、众乐之统。在古代,琴于文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会弹古琴不单单只是彰显品位,陶冶性情,还是结良友、觅知音、得青眼的利器。
且一张古琴的背后,也包含几个世界之“最”。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相传伏羲氏制古琴,神农氏作曲,初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设一弦,成为七弦,遂成定式。古琴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余年。其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极为盛行。
2003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是平的,象征地。
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 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
古琴长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 象征三百六十五天;有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
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象征潜龙;龙出则布雨,从而象征人君的仁慈;凤沼,凤浴其中,以清洁其身,象征人君的品德。
现存1000多年前的唐琴仍然可以用来演奏,而宋、明、清代流传的琴就更多了,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会上,一张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出品, 宋徽宗御制官琴“松石间意”,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记录。
泛音是弦乐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奏法。
古琴上的泛音被誉为“天音”。琴没有“品”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
其它
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是多弦无柱乐器,同一个乐音可以在七条弦的不同音位发出。
总计有按音音位147个,泛音音位91个,加上散音7个,总共有245个音位,再加吟揉绰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堪称乐器之首。
古琴指法繁多,古时各种指法及其细微变种, 总计有一千多种。
今天常用指法大概有几十种。其中,右手指法包括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叠涓、撮、滚、拂、历、双弹、打圆等;左手指法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罨、推出、同声等。滑音有吟、猱、撞、进复、退复等。
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晋时嵇康作《琴赋》曰: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