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年4月,嘉靖皇帝钦点徽州人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负责抗倭斗争。这位入仕十余年尚不得志的臣子对嘉靖皇帝这般器重感激涕零,表示“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海上一日不靖,则臣一日不敢离海上”。
胡宗宪的到任,立即引起了“倭寇”首领王直的警觉,面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王直心里没有底,赶紧派人前往浙江打探消息。
其实,胡宗宪是王直的徽州同乡,1538年中进士以后,先后出任益都、余姚知县,宣府、大同御史和湖广巡按等职。十几年间,他整军纪、固边防、平定苗民起义,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此前两年,明朝政府大举进剿王直等“倭寇”,不但倭患未平,反而损兵折将,朝中文武皆视抗倭为畏途。此时,胡宗宪还敢高调赴任,足见其才干与魄力。
胡宗宪绝非等闲,上任之初,他已派人搜罗了王直的情报,做到“知己知彼”。
王直,号五峰,徽州府歙县人,出身商人家庭。早年经商失败,得知走私海外贸易可获暴利,遂于1540年偕同徐惟学、叶宗满等趁明朝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巨舰,满载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绵等物品驶抵日本、暹罗等国,牟取暴利。仅仅五六年时间,就获得了巨额资本,被称为“五峰船主”。
事实上,王直并不是专事劫掠的海盗,他最主要的事业是海外贸易。当然,这在明朝是被严厉禁止的。因此,他们不得不采用武装走私的方式从事民间贸易。
一开始,王直还能贿赂沿海官员,确保自己的贸易畅通。后来,王直商团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嘉靖皇帝相继派朱纨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装,派兵两路夹击王直,迫使王直移师日本,在平户建立了新的基地,从此也开始和明朝政府进行武装对抗。
客观上讲,嘉靖皇帝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阻断了走私商人的财路,也造成了沿海居民的大批破产。为了迫使明朝解除海禁、自由通商,王直招募沿海破产农民和部分日本浪人武士对明朝政府发起了武装进攻。
自1552年开始,王直接连攻击江苏、浙江等沿海城镇,不仅攻杀官兵而且侵扰百姓,成为嘉靖时期最大的海盗。
一开始,胡宗宪并不清楚王直的真实意图,他决定试探一下倭寇的军事实力。1555年,胡宗宪率兵4000人,与苏、松巡抚曹邦辅夹击屯居柘林的海盗,结果大败,指挥以下的将官战死20余人,兵损千余。这次战役的失败,使胡宗宪认识到单纯的军事进攻是不行的,由此也产生了招抚海盗的想法。
此前不久,胡宗宪的前任王抒和兵部的一些官员已提出过招抚王直的建议,并在朝廷引起讨论,然而最后嘉靖皇帝采纳了“一意剿贼,贼首不赦”的方针。因此胡宗宪不敢再直接上书嘉靖帝招抚王直。
虽然不敢直言招抚,但倭寇之乱又不能不平,胡宗宪决定以地方政府的名义进行招抚。在了解到王直是一个大孝子后,胡宗宪将此前收监的王直老母妻儿全部释放,并妥善安排其生活。1555年9月,胡宗宪派蒋洲、陈可愿出使日本,与王直接触。
王直在确证老母妻儿都安在后,对这位徽州同乡渐渐产生了信任。1556年3月初,在王直义子王滶亲率4只大福船的护送下,陈可愿带回了王直的答复:“愿将松江各处旧贼或擒或剿、或号召还岛,惟中国所命,但要通货、互市。”王直明确表达了自由贸易的要求。但是,胡宗宪心里明白这是嘉靖皇帝绝难接受的。
知道了王直的目的,胡宗宪决定走一招险棋:先答应王直,再通过王直戴罪立功,肃清海寇,以此说服嘉靖皇帝网开一面,满足王直的要求。
1557年9月25日,王直率舰队来到舟山岛西面的岑港。经过一番接触,王直对胡宗宪不再怀疑,随即上岸被软禁于杭州。一切都很顺利,胡宗宪就等着海盗们纷纷来降了。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胡宗宪和王直的想象。海盗们并没有投降,也没有四散逃亡,而是继续劫掠活动。正当胡宗宪准备上奏嘉靖帝赦免王直,准其戴罪立功时,从京城传来了群臣热议胡宗宪收受王直重贿的传言。
此时,胡宗宪才意识到,朝廷中主张禁海的势力是多么强大。为求自保,胡宗宪立即改变奏本,请求处死王直。
王直死后,“倭患”仍在继续,嘉靖帝不得不启用戚继光、俞大猷,采取残酷的镇压手段平定倭患。即使如此,福建沿海的走私活动依然屡禁不绝,福建漳州的月港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走私贸易中心。
海禁越严,海盗活动越是疯狂,朝中大臣开始反思二者的关系,逐渐分化成禁海派和开海派,大明王朝“重农抑商”的国策开始松动了。
或许是认识到了“嘉靖倭患”的深层原因,抑或迫于沿海走私泛滥的巨大压力,倭患平定后,新即位的隆庆皇帝(1567-1572年)下令有限制的开放走私贸易中心——福建漳州的月港。
虽然其目的不过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并没有根本改变朱元璋“以农立国”的祖训,但月港的开放很快就带给明朝丰厚的回报:到1576年,月港的关税收入已超过万两白银;1594年则达到29000多两白银,一度被视为“天子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