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写作业成网红”的背后是家长的“集体焦虑”
发生在11月6日傍晚的一件事儿成了热点:有网友发了张微博图片称,在上海地铁8号线曲阜路站看到一名小男生在展开的一张折叠桌上“埋头写作业”。众多网友纷纷表现出种种的“恻隐之心”:“心疼祖国的花朵”“看得小姐姐泪水哒哒地流”。上海地铁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在运动的车厢里写作业是不正确、不可取的,甚至有专家通过媒体表示,在地铁上赶作业“透出追赶高分的无奈”。
但事实上一切都是误会。该家长表示,孩子作业并不多,只是帮朋友搬张桌子,儿子为了回家能多玩会儿就做了会儿作业,孩子莫名其妙成了追赶高分的“网红”:“网络的神通也让各种添油加醋的圈扑面而来!作为妈妈我希望不要因此而影响到我孩子与我家庭生活!”
在互联网上,找到与自己有相同观点或兴趣的群体,加入到讨论之中,似乎显得如此的容易。一张图片、一个帖子似乎就能成为一个舆论热点的引爆点。网民习惯于将特定的人群打上标签,给予同情或鄙视,例如这次事件里,学生就被误读为负担沉重、压力山大。而将某些人群打上标签经过反复碰撞形成舆论热点(尽管这种舆论热点或许并不一定符合现实)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各自的立场和解读。在此事件中,这一“解读”就表现为众多网民对这一事件深深的“集体焦虑”:为孩子的升学压力而焦虑,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机会而焦虑,为自身的无力与无奈而焦虑。
或许,深深的“集体焦虑”才是我们应该为之“焦虑”的。或许只有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才能降低“虎妈”“狼爸”们深夜吼声的分贝,才能让“家委会竞选”不再成为“秀场”,才能消解网上网下的种种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