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讲课
【如何建立和谐尊重的两性关系】
从小扎孩子德行的根
我在演讲的时候问家长,什么叫教育?有位家长非常老实,他说考一百分。值得鼓励,因为他一点都不虚伪,把他心里面想的讲了出来。我带学生的时候也很注重跟家长沟通,每次跟家长座谈,我会问家长:“
您觉得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还是把他的分数从
98
分拉到
100
分重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说后者。你看我们的家长明不明智?看起来很明智。请问大部分的家长在做前面的工作,还是在做后面的工作?后面的!“你这次考多少分?给我拿过来!”脑子里都是分数。
我们要反思,我们告诉孩子做人要言行一致,那为什么我们明明觉得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却还是把重点摆在分数上面?
其实这不能怪我们的家长,因为他们还体认不到做人、做事对孩子一生长远的影响有多大,而分数,
100
分马上看得到,而且还可以拿出去炫耀,“我的儿子三科、四科都
100
分。”我们要冷静思考,今天我们把孩子往分数这条路上推,请问他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名利。
我也是升学主义之下的产物,我还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考试考了
98
分,害我哭了半天,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要编特优班,差了两分,假如我没有编进去,我的人生不就毁了?你看我才上初中,患得患失的心就这么严重!一个孩子患得患失,这一生会不会幸福?
常常要烦恼东烦恼西,只想要自己的分数上来,把别人踩下去。所以本来我应该有范仲淹的心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果因为升学主义,只想到要击败别人。
我回想高中的时候,一发考卷都要瞄瞄别人几分,假如比我的分数高,内心就很不舒服。小鼻子小眼睛,这样的人生格局会幸福吗?
记得我大学毕业后,有一次在一个商店里面遇到我初中的一个同学。在我的印象当中,他总是班里面的第一名,但因为长期埋在书堆里,跟人相处的能力特别差。一谈到社会工作经验,他就发抖,说:“人为什么这么恐怖?我很怕跟他们相处。”你看他与人相处的能力极低,包容别人的胸襟也没有形成。所以,他这样的人生不大可能会幸福。
我们再来思考,现在失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现在高中毕业的不会失业,为什么?洗碗、扫地,他愿意做,所以他不会失业。反而是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觉得那个薪水太低了,不愿意做。诸位朋友,请问本科、硕士给了这些孩子什么态度?屈不下去,而人生要能屈才能伸。现在每年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非常非常多,但是有很多都失业。在教育体系里面培养了十多年的人才,出来用不上!但是诸位,你的朋友如果是企业家,或是单位的主管,你问问他现在的年轻人里有没有好的人才,他会告诉你,“找不到人才!”教育的机器一直在生产,结果大家觉得找不到人才。
诸位家长,你现在还会不会跟孩子讲,“你只管考试就对了,家务你都不用做。你就一直考上去,大学毕业保证你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没有这种事!现在没有,以后也没有。今天他大学毕业了,假如不会做人,不会与人相处,再好的机会也会当面错过。
你告诉孩子一直考上去,其它的都不用做,那孩子就缺乏责任心。他念书为了什么?看谁的面子?看父母的面子。这样念,跟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那可是截然不同。有孝心的孩子是要让父母放心,希望往后能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大有发展。诸位朋友,你去了解一下,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业家,学历很多都不是顶尖的。
我们同时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企业家找不到人才,请问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不见得要去问博士,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人生一路走过来,我们也看了不少成功的人,还有失败的人。诸位朋友,你觉得成功的人要具备哪些特质?(答:诚实、有责任心、谦虚。)还有没有?(答:讲信用、有耐心。)
现在西方人也发现,做企业德行很重要,但请问他们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里吗?治本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他们的大企业花很多钱做培训,用中国话讲,叫“临时抱佛脚”。请问一个人的亲和力、一个人有礼貌的态度能不能两个月练成?假如他本来都不会笑,练两个月相信客户走进来看他笑,全身起鸡皮疙瘩,很不自然。因为他那个微笑的意思是,你口袋的钱要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打从内心对人的尊敬。
扎德行的根要在什么时候?从小!“苟不教,性乃迁”,长大了,再要把他拉回来就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
。《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加以保护。引申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的态度,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假如你养出了一个范仲淹,圣功也!现在要养出范仲淹容不容易?容易!你把孩子养得很孝顺,他马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当孩子从小就学习这些圣贤人的智慧,你要不要担心他毕业没工作?你还担心,那叫杞人忧天。所以你格局要大,人生才会走得宽广;格局小,一辈子都活在患得患失当中。
最近我听一个朋友说,很多大企业都到一个专门推广儒家学说的团体找些年轻人。这些企业家说,现在外面的人不讲诚信,没有责任心,他们用得提心吊胆,所以主动到学圣贤学说的团体去找人才。诸位家长,孩子如果扎的根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了。
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怕把孩子教得太善良。
我问:“
那你
把孩子教得不善良就好了吗?”教得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个对谁?
我接着说:“我毕业都已经十年了,勉强来说还算个小善人,我这十年来也没有被人家欺负过。”所以很多人杞人忧天,烦恼一大堆事,这个烦恼不只影响自己,还影响谁?还影响孩子。很多为人子女的都觉得父母紧张兮兮的,好像他们做什么父母都很担心,这都太过了。
我们思考问题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要循着天理,循着真理去思考。《易经》里提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的人会跟恶的人在一起,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就好像磁铁一样。那你的孩子吸引不来善的朋友,遇到恶的朋友又不懂得判断,就不会离开。你看那个水果烂了两三颗,其它好的过几天都一起烂掉了,因为这个烂掉的汁流出来,其它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没有办法离开恶的朋友,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有智慧分辨好坏,才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用自己的人生印证了,善不会被欺负,而且经典也教导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所以擦亮自己就可以感来很多的光芒,就像众星拱月,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过来。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朋友就很多了。
再比如诚心。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像不适用。“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
当别人都不诚信,你的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所有的人都要找谁?找你儿子,你儿子就变总裁了。
你把事情要交给谁?交给言出必行的人,才有保障。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
我从我的侄儿身上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他的母亲差不多在他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实在生活当中。有时候他出去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会拉拉他妈妈,然后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没有。他为什么懂?所以当你教孩子善,他同时知道什么?恶。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孝。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要爱护别人,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恶?那伤害别人是恶,不替人着想是恶。因为你教他善,所以他同时知道恶,所以他能够善恶分明,一分明他就懂得取舍,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他开始有了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