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向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教授;王子寒,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4年第6期;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内容提要】
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主要域外大国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在中亚形成“错位竞争”互动关系模式。“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俄美中对中亚地区的定位有差别;二是在俄美中对中亚的投入上,俄罗斯投入最多,中美次之;三是俄美中在中亚的影响分领域,俄主要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美主要在社会领域,中则主要在经济领域。形成这一模式的主要原因:一是俄美中在中亚的战略目标不同,俄试图恢复在中亚的传统优势地位,美致力于“遏制、整合和塑造”,中则追求稳定西部边疆和发展“一带一路”;二是俄美中在中亚的威胁和机会感知不同,俄对中亚威胁和机会感知较高,美较低,中则三者居中;三是俄美中在中亚的比较优势不同,俄主要在历史、文化、经济领域,美在规范和机制、盟友两个方面,而中主要在经济领域。“错位的竞争”模式在短期内维持了中亚地区的秩序稳定,也使中亚国家开展“多元平衡”外交成为可能。然而,近年来俄美中对中亚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增大,互动关系中“错位”的程度正趋于减弱,域外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关键词】
“错位的竞争” 大国博弈 中亚地区 “C5+1”机制 中国-中亚合作
【基金信息】
本文系2024年度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战略发展专项项目“俄乌冲突以来中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中亚政策研究”(2024jbkyzx003)的阶段性成果。
中亚地区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与重要节点。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亚地区成为域外大国竞相争夺的热点区域,美国、欧盟、日本、土耳其、印度等纷纷加大了对中亚的关注与投入。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国家举办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国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签署《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并通过《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致力于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不仅影响着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更对中国的中亚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与互动,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关注大国(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及其排序;其二,关注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既包括战略层面,也包括经济、安全、军事等多个领域,少数研究试图提炼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模式,诸如“新大博弈”(New Great Games)、“套娃霸权”(Matrioshka Hegemony)、“中俄便利轴心”(Axis of Convenience)、“无声的协调”等。其中,“新大博弈”主要用来描述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合关系;“套娃霸权”意指中亚地区存在不同层次的霸权,这些霸权国在竞争时也不得不学会共存;“中俄便利轴心”表明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形成了一种“便利伙伴关系”,意味着中俄在中亚地区致力于通过合作和协调来追求各自的利益并维护该地区的稳定;“无声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大国在中亚互动时通过遵循“潜规则”而形成了具有一定默契的合作。而“错位竞争”这一概念是在使用“新大博弈”和“套娃霸权”对中亚地区形势和秩序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不同于“中俄便利轴心”与“无声的协调”主要强调大国在中亚的合作,而是更多地分析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形式。显而易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大国在中亚地区互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来看,既有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考察30多年来主要域外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认为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可以被称之为“错位竞争”的互动关系模式,并且这一互动关系模式与中亚地区的稳定息息相关。“错位竞争”的互动关系模式主要从竞争的角度审视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或可对主要关注合作的“无声的协调”进行一定的补充,进而呈现完整的大国在中亚地区“竞争共生”或“差序互动”的图景。
一 新形势下大国在中亚的竞合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长期以来,中亚地区是大国竞逐的重要场所,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历史上先后在此建立过有效统治。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争夺主导权和影响力的竞争,被称之为“大博弈”。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统治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论断,中亚地区就属于“心脏地带”。这一论断长期以来是理解该地区地缘战略价值的基础。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与此同时,因20世纪90年代里海能源的新发现,西方一度将里海视为“第二个波斯湾”或“第二个中东”,而濒临里海的中亚地区地缘经济价值也日益提升。在这一情况下,美国、中国、土耳其和伊朗等国纷纷介入中亚地区,试图争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就提出“新大博弈”(New Great Game)一词,用以隐喻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近年来,由于中亚地区经济增长、政治实力和自主性增强等,域外大国加大了对中亚事务的关注与介入。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无暇进一步保持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及其盟友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介入力度,试图对冲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导致这两年中亚地区可谓“热闹非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域外大国纷纷更新中亚战略或倡议。2023年5月,中国明确了中亚政策的目标,提出建设“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进而“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美国和欧盟重新调整了自身的中亚战略。2019年5月,欧盟发布题为《欧盟与中亚:更坚实伙伴关系的新机遇》的联合声明,希望“与中亚国家建立更加坚实、现代与开放的伙伴关系,并把中亚地区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具有弹性的、繁荣的与互联互通的政治经济空间”。2020年2月,美国发布了《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加强主权和促进经济繁荣》。2023年1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Ned Price)宣布了美国近年在中亚政策的主要方向。普赖斯指出,美国将致力于成为中亚国家可靠的伙伴,继续支持中亚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强调增强美国与域内国家之间的互动是美国中亚政策的基础。同时,美方还表示,它将在商业和经济联系、专业交流、教育和英语教学、医疗保健、核不扩散和安全、社会和大众媒体能力建设、区域贸易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同中亚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除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外,印度、土耳其等国也出台了各自的中亚政策或倡议。
二是域外大国纷纷构建“C5+1”机制。“C5+1”机制是指五个中亚国家(“C5”)和一个外部伙伴国(“1”)定期举行的外交对话平台,主要包括部长级会议和元首级会议。“C5+1”机制最早可以追溯至2004年8月,日本时任外相川口顺子(Yoriko Kawaguchi)在访问中亚国家期间提出的“中亚五国+日本”对话机制,试图通过这一平台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已经举行9次(最近一次在2022年12月)。2007年11月,韩国与中亚国家建立了副外长级别的“韩国—中亚合作论坛”,旨在促进韩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16次(最近一次在2023年11月)。2008年欧盟与中亚举行首届部长级会议,截至目前已经举行19次(最近一次在2023年10月),下一届中亚—欧盟部长级会议定于2024年在土库曼斯坦举行。2015年1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访问中亚国家期间成立了“C5+1”机制,首次六国外长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召开。2019年1月,印度与中亚国家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首次“印度—中亚”外长对话会议。同年,俄罗斯也与中亚国家开始举办部长级会议。2020年7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首次举行外长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标志着中国—中亚“C5+1”外长会晤机制的正式确立。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域外大国开始纷纷将“C5+1”机制从部长级提升至元首级。2022年10月,俄罗斯举办了首届俄罗斯—中亚国家领导人峰会。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发布《西安宣言》,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2023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与中亚五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会晤,将美国—中亚“C5+1”对话机制提升到元首级。此外,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日本外相上川阳子(Yoko Kamikawa)与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兼外长穆拉特·努尔特列乌(Murat Nurtleu)举行会谈后宣布,日本与哈萨克斯坦已同意于2024年举办中亚—日本峰会。
总之,域外大国纷纷出台中亚战略或倡议,加之“C5+1”机制的兴起与扩散,或许意味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外部力量纷纷介入中亚,既是俄罗斯在中亚“准单极”权力结构松动的结果,又进一步对这一权力结构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中亚国家乘势加强“多元平衡外交”,积极与包括俄罗斯、美国、中国在内的各国加强友好关系与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域外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更为激烈,而中亚地区是否能维持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引起了诸多关注。
二 大国在中亚的“错位”竞争
通过对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大国在中亚地区开展的竞争是“错位”而非“同质化”的,即俄美中三国根据自身相对优势致力于在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等不同领域扩大影响力。它们致力于维护或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竭力将相对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避免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希望借此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具体来看,俄美中三国在中亚开展“错位”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定位有一定差别;二是三国对中亚地区的投入有明显差异;三是三国在中亚地区主导性的影响领域有区别。
(一)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定位有一定差别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由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独立初期,俄罗斯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将中亚五国视为妨碍自身经济发展的“包袱”,拉开了与中亚国家的距离。亲西方政策失败后,俄罗斯迅速调整对外政策,将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独联体、后苏联空间视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俄罗斯将中亚地区视为自身的“特权利益区”与“势力范围”。2008年8月,俄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了俄罗斯在世界新秩序下的五项外交政策原则,其中第五条表示,“和其他国家一样,俄罗斯在某些地区拥有特权利益。这些地区的国家与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历史关系,并作为朋友和好邻居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将特别关注在这些地区的工作,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9月,梅德韦杰夫又表示,“俄罗斯的邻国毫无疑问是传统上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国家,它们代表着俄罗斯联邦的传统利益范围”。目前,俄罗斯一共公布了六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在前五版对外政策构想中,俄罗斯均将独联体国家视为对外政策的最优先方向;在2023年的对外政策构想中,俄罗斯改变了措辞,将“近邻地区”定位为对外政策的最优先方向。但无论是独联体国家还是近邻地区,中亚地区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亚地区在战略层面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支撑,是俄罗斯实现大国复兴的基础之一。此外,情感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美国是最早承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个新独立国家的国家之一。但在1991~2001年期间,美国将中亚地区视为“俄罗斯的后院”,并未对其给予特别关注。美国中亚问题专家斯塔尔也表示,“在这十年间,美国政府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地图将中亚置于关注的中心”。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将反恐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将经略中亚视作反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但中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美国介入阿富汗的“跳板”。2019年2月,美国公布了《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加强主权和促进经济繁荣》,在新的中亚战略中表示“无论美国在阿富汗的参与程度如何,中亚都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的地缘战略地区”。美国首次将中亚地区视为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并将阿富汗视为中亚一部分,这标志着美国对中亚地区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然而,言辞虽然如此,在行动上,美国更为重视东亚、中东、欧洲等区域,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实际地位要低得多。
中国在1992年1月便与中亚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自此双边关系稳步提升。中亚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一直以“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就大国来看,中亚地区由于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成为域外大国竞合的重要场域;就周边来看,中亚国家紧邻中国西部地区,其中哈、吉、塔三国更是与中国直接接壤,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就发展中国家来看,中亚国家均是发展中国家,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诸多共同利益;就多边来看,中亚国家除永久中立的土库曼斯坦外,哈、吉、塔、乌均是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因此,中亚在中国对外战略的四个方向上均具有重要地位。此外,中亚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区成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从东西方向来看,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和中线(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的交汇点。从南北方向来看,经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连接印度洋,可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进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海陆联动发展。因此,中国将中亚地区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
简要梳理俄美中三国对中亚的定位即可发现,俄罗斯将中亚地区视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中国将中亚地区视为重要周边,而中亚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不算优先。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定位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与投入,造成大国在中亚地区竞争中“错位”的进一步增强。
(二)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的投入有一定差异
对外援助是一国追求对外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将发展援助与外交、国防并列为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通过援助项目的规模、范围和类型,可以管窥援助国对受援国的战略意图和外交目标。对外援助规模则直接反映了国家在对外政策中对某一地区的关注程度和投入情况。与此同时,领导人访问是国家间对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形式。领导人之间的频繁互访不仅表明了双方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还体现了双方对彼此关系的重视程度。总统、总理,或者外交部长等不同层级领导人的访问,也能表现出国家对某一地区关注程度的差异。因此,我们衡量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入,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对外援助情况,二是领导人访问情况。
其一,对外援助情况。对外援助是俄罗斯对外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对外援助的优先方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这一阶段俄罗斯并没有向中亚国家提供实质性援助。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增强,俄罗斯开始将中亚地区作为对外援助的重点方向。2007年6月,普京总统批准《俄罗斯联邦参与国际发展援助构想》,规定了俄罗斯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国家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主要方向。其中,俄罗斯把援助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国家视为最优先的方向。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援助主要投向医疗卫生、农业粮食、人道主义以及教育和机构能力建设等领域。2017年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称:“近十年来,俄罗斯向中亚国家提供了约67亿美元援助。其中在双边基础上向中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超40亿美元,通过联合国向中亚国家提供的援助超5.7亿美元援助,通过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提供的援助超13亿美元,通过欧亚经济联盟(来自俄罗斯向欧亚稳定与发展基金的捐款)提供的援助超5.92亿美元。”从国别看,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接受俄罗斯援助最多的两个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从俄罗斯获得的援助相对较少。
对外援助作为美国中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美国维护地区安全、推进对外战略的重要工具。中亚国家独立初期美国便开始了对其援助,是该地区主要援助国之一。美国对中亚国家援助的涵盖领域相当广泛,既涉及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又涉及地区安全、环境保护和人道主义等议题。美国2019年公布的《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指出,“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向该地区提供了超过90亿美元的直接援助,并牵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供了逾500亿美元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援助情况官方并未公布,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据估计,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无附加条件的无偿专项援助额达数十亿美元。此外,近年来中国宣布了一系列针对中亚地区的援助计划。2022年1月,习近平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称,“未来三年中国将向中亚国家提供5亿美元无偿援助,用于各国民生项目建设”。2023年5月,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表示,“为助力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和中亚国家自身发展,中方将向中亚国家提供总额26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支持和无偿援助”。
其二,领导人访问情况。自2012年普京再次出任俄罗斯总统以来,共访问中亚国家44次,其中哈萨克斯坦17次、吉尔吉斯斯坦10次、塔吉克斯坦7次、土库曼斯坦4次、乌兹别克斯坦6次。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总统暂未访问过中亚国家。以2009年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开始统计,美国国务卿共访问过中亚国家14次,其中哈萨克斯坦4次、吉尔吉斯斯坦2次、塔吉克斯坦2次、土库曼斯坦1次、乌兹别克斯坦5次。自2012年11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共访问中亚国家12次,其中哈萨克斯坦4次、吉尔吉斯斯坦2次、塔吉克斯坦2次、土库曼斯坦1次、乌兹别克斯坦3次。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访问最为频繁,中国次之,而美国领导人访问的层级较低,访问频率也最低。俄罗斯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频繁访问,反映了俄中两国对中亚地区的持续重视,以及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总之,通过对外援和领导人访问情况两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投入最多,美国和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入次之。
(三)俄美中三国在中亚地区主要影响领域有区别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截至目前,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和联盟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主要支柱是政治精英的信任,俄罗斯与中亚地区政治精英的“形成、支持、替换或维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在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后,中亚的政治精英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代际更迭,该地区掌权的精英实际上与苏联最后阶段掌权的精英是同一批人,而这些政治精英深受苏联、俄罗斯的影响。同时,俄罗斯人原初在中亚国家政治体系中担任着重要职务。尽管随着中亚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强,俄罗斯人在该地区,特别是在行政部门的比例明显减少,但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政治精英仍有直接影响,中亚国家掌权的政治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俄罗斯的外部支持,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虽然中亚国家政治精英对俄态度的代际差异尤为明显,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乌马罗夫认为,中亚国家领导层仍然“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保持着巨大的信任”。
此外,俄罗斯在中亚安全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俄罗斯主要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简称集安组织)和上合组织与中亚国家开展安全合作。集安组织旨在加强安全、维护国际和区域的安全与稳定,在集体原则的基础上保护成员国的独立、领土完整和主权。中亚地区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是集安组织成员。集安组织曾于2022年1月向哈萨克斯坦派遣集体维和部队,帮助维持了其国内稳定。与此同时,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同为上合组织成员。俄罗斯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与中亚国家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等领域积极开展安全合作。此外,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还拥有军事基地,包括驻吉尔吉斯斯坦的坎特空军基地、驻塔吉克斯坦的第201军事基地,其中,第201军事基地是俄罗斯在境外最大的军事基地。这代表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绝对影响力。而美国虽曾在中亚国家设立四处军事基地,但由于“颜色革命”、安集延事件以及俄罗斯的持续反对,这些基地先后被中亚国家关闭。尽管近年来美国意图再次在中亚国家设立军事基地,但中亚国家基于历史记忆对此始终持谨慎态度。
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在社会领域。美国国际开发署是执行美国中亚战略的重要机构。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国际开发署一直与该地区的政府、机构和民众合作,推动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独立、抵御战略竞争对手的自力更生的中亚”。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中亚地区实施项目侧重于三个主要的“转型”:一是向更加市场化的经济转型;二是向更加有效、透明和民主的治理转变的政治转型;三是促进社会部门,特别是在卫生和教育领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目前,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其新的区域发展合作战略(Reg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trategy,RDCS)中确定了五个优先领域:能源、贸易、跨界水资源管理、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和打击人口贩运。此外,美国国际开发署还推出了中亚媒体计划(Media CAMP),该计划预算1 500万美元,实施时间从2018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目前已用哈萨克语、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和俄语发表了超过4 185篇文稿,并且在哈乌塔三国培训了2 830名媒体专业人员。除美国国际开发署外,诸多非政府组织也在美国的中亚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自由之家”等,它们在中亚地区广泛开展活动,涵盖经济、教育、媒体、卫生、安全等领域。尽管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软实力”基础,但因中亚国家“去俄化”政策,以及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基金会相对于美国覆盖面较小等诸多因素,因此在中亚地区社会领域美国的影响力更强。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在经济层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2013年9月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国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
202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893.74亿美元,相较于2022年增长超27.31%,创历史新高。以哈萨克斯坦为例,中国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14.82亿美元,而同年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额为1 398.33亿美元,中国占比22.5%;其中,哈萨克斯坦对华出口额为147.10亿美元,占哈国出口总额的18.7%,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的18.9%,哈萨克斯坦自华进口额为167.72亿美元,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进口结构中的份额达到27.4%,排名第一。
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累计约400亿美元;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额是214亿美元,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额是46亿美元,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额是100多亿美元,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额是30多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超150亿美元,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流量约为11.65亿美元。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涉及基础设施、能源、矿产、轻工业、制造业等诸多领域。
总之,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俄美中三国在中亚地区主导性的影响领域分布的差别,是大国“错位”竞争的重要体现。
三 大国为何在中亚会出现“错位”的竞争?
俄美中三国在中亚的“错位”竞争,主要体现在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定位,三国对中亚地区的投入,以及三国在中亚地区主导性的影响领域三个方面。造成这种“错位”竞争的原因,主要是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存在差异、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威胁和机会感知有较大不同,以及俄美中三国的比较优势有明显区别。
(一)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存在差异
俄罗斯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具体举措,遏制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恢复自身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普京将俄罗斯国家复兴作为首要目标,并且认识到俄罗斯复兴的前提是在后苏联空间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俄罗斯将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后苏联空间视为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依托,以及应对西方国家挑战的重要场域。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和美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美国试图通过推进北约东扩、增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举措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中亚地区,俄罗斯面临着来自美国及其盟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挑战。“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其近邻,并希望阻止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另一主要目标是防止中亚国家退出俄罗斯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空间,并防止“近邻地区”中亚作为俄罗斯周围的“安全地带”进一步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斯蒂芬·布兰克(Stephen Blank)指出,美国在中亚地区有五大政治目标:一是在中亚尤其是阿富汗地区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以实现并维持该地区的稳定;二是防止地区帝国的出现;三是防止中亚国家的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兴起进而导致国家走向失败;四是保持西方对该地区能源资源“不受限制的市场准入”。同时,布兰克指出,尽管美国将中亚地区的民主化视为目标之一,但当其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美国政府在追求这一目标时似乎“陷入沉默”。2020年2月,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中,美国提出中亚战略的六大目标,包括支持和加强中亚各国以及整个地区的主权和独立,减少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扩大并维持对阿富汗稳定的支持,鼓励中亚与阿富汗互联互通,推进中亚国家的法治改革和尊重人权,促进美国在中亚的投资和发展。在美国的新中亚战略中,美国政府依然坚持“遏制、整合与塑造”三大战略目标。这包括遏制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力,致力于将中亚国家融入西方自由主义秩序,以及塑造这些国家的发展和地缘政治方向。然而,美国的新中亚战略中“遏制”的意图有所加强,美国政府将俄罗斯与中国视为明确的“遏制”对象,并对这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活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攻击和排斥。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战略目标主要聚焦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在安全领域,其首要目标在于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以确保中国西部边疆,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新疆接壤,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极易渗透到中国的西部边疆,从而对中国的国内安全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经济领域,中国的战略目标包括更好地建设和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通过落实这一倡议,中国旨在促进亚洲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实现区域间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对中亚地区在安全与经济方面的战略目标是相辅相成而非割裂的。中亚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区域,中亚的安全与稳定,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的推进,更有利于“一带一路”在中东欧地区的延伸与联通。此外,与俄罗斯、美国等其他大国的中亚政策中所具有的地缘政治角逐和冷战思维不同,中国的中亚政策展现出明显的“亲诚惠容”特点。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亚提出“四点主张”,强调建设“稳定的中亚、繁荣的中亚、和谐的中亚、联通的中亚”,包括维护中亚国家主权、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促进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推动中亚成为欧亚大陆互联互通枢纽等。中国的中亚政策以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为前提,尊重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不推行霸权主义,倡导睦邻友好。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不仅着眼于自身利益,更注重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实现共同繁荣。
(二)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威胁和机会的感知有较大不同
地理毗邻性是影响一国威胁感知的重要因素。斯蒂芬·沃尔特提出,影响一国威胁感知主要有四个因素,包括综合实力、地理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其中,关于地理毗邻性,沃尔特认为国家投送实力的能力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临近的国家比距离远的国家构成更严重的威胁。同时,地理毗邻性会强化国家间安全关系的紧密性或者说相互依赖,亦即一国与另一国的地理距离越近,那么该国对另一国的威胁和机会感知度就越高,反之,对另一国的威胁和机会感知度就越低。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而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中亚国家均是俄罗斯的“近邻地区”。其中,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接壤,两国陆地边界有7 500多公里,是世界第二长陆地边界,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陆地边界。因此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于俄罗斯至关重要。俄学者强调,“由于地理原因,倘若哈萨克斯坦境内局势失控,这么长的边界不可能完全关闭……俄罗斯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力量集中在俄哈边界线附近地区。哈萨克斯坦是我们通往中亚的陆上桥梁。我们与土库曼斯坦还有通过里海的替代交通路线,但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没有替代路线,我们绕不开哈萨克斯坦。”因此,在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发生骚乱时,俄罗斯领导集安组织迅速介入,帮助哈萨克斯坦稳定了国内局势。同时,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紧密相连的地缘关系,也给予了俄罗斯更加敏感的机会感知。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经济紧密相连,俄罗斯是中亚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中国,并通过欧亚经济联盟等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但地理毗邻性不仅影响俄罗斯的威胁感知,也影响着中亚国家的威胁感知。自独立以来,中亚国家始终将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第一要务。受历史记忆与地理毗邻性的影响,中亚国家对俄罗斯有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1997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南部的阿拉木图迁至中北部的阿斯塔纳,意图保证俄罗斯族裔集中的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政治稳定,维护国家安全。2008年的俄格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均加深了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和疑虑,为此,中亚国家有动机与俄罗斯保持一定距离,并尝试通过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力。美国与中亚国家相距甚远,降低了中亚国家对美国的威胁感知,美国虽然能向欧亚大陆投射力量,但并不能对中亚国家造成直接威胁,因此被中亚国家视为制衡俄罗斯的“完美”选择。同时,地理距离也影响了美国对中亚国家的机会感知。由于距离遥远,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机会较小。
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理同样邻近,但与俄罗斯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没有复杂的历史纠葛。相较于俄罗斯仅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并且乌土两国也是中国的“大周边”国家。其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长达1 533公里。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威胁感知较高。同样,受益于与中亚的地理毗邻性,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机会感知也较高。中国因此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2022年中国更是提出要与中亚国家共建“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因此,整体来看,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威胁与机会感知比较高,所以对中亚地区的投入也较多。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威胁感知较低,机会感知也比较低;而中国的威胁感知与机会感知相对美国较高,相对俄罗斯较低,整体来讲比较平衡。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威胁与机会感知,不仅直接影响到俄美中三国对中亚地区的心态,也影响到中亚国家对俄美中三国的认知。由于地理毗邻性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三国的威胁与机会感知相对稳定,这也是导致中亚地区出现错位竞争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俄美中三国的比较优势有明显区别
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历史、文化、经济等等一系列领域。苏联时期,中亚国家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文化成为中亚国家的主流文化,在中亚地区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尽管独立后中亚五国均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去俄罗斯化”政策,但中亚国家民众仍对俄罗斯文化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俄语仍是中亚国家的主流语言之一。同时,俄罗斯与中亚五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经济联系。苏联在中亚国家之间建设了大量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例如,1960~1988年修建的“中亚—中心”天然气管道系统,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抵达俄罗斯,至今仍是中亚向俄罗斯和西欧国家输出天然气的主要路线。因此,这一基建遗产使得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具有相对优势。同时,在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试图与中亚国家推进经济一体化。1993年9月,独联体各国就建立经济联盟达成协议,此后俄罗斯还与部分中亚国家建立了关税同盟。2015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成立了欧亚经济联盟,之后吉尔吉斯斯坦也加入了该组织。此外,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依赖来自俄罗斯的劳务汇款,劳务汇款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的30%。
美国在中亚事务中的比较优势表现在主导的规范或机制以及强大的盟友网络两方面。其一,二战以来,美国逐渐从权势霸权转向制度霸权,建立了一种涵盖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制度霸权网络。例如,美国在安全和经济两大领域的国际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安全领域,美国领导成立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经济领域,美国领导成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独立以来,中亚国家均将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美国作为国际规范和机制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对中亚国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为美国的中亚政策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便利。其次,美国庞大的同盟体系为美国推行自身的中亚政策提供了支持和合作伙伴,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二战结束后,美国为确立和维护其主导的霸权秩序,开始组建全球同盟体系,其中以1949年北约的成立为主要标志。此后,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一系列双边同盟,逐渐构筑起遍布全球的同盟网络。其中,欧盟一直是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盟友与合作伙伴。美国在《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中指出,“为保持中亚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美国与包括欧盟和C5+1机制各国在内的志同道合伙伴进行磋商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展合作”。美国和欧盟的中亚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两者一直宣称致力于在中亚地区推动民主价值观和人权保护,并且均将遏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视为目标之一。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在经济领域。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悬殊,2022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为11 243.7美元,土库曼斯坦人均GDP为7 297.2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人均GDP为2 255.2美元,吉尔吉斯斯坦人均GDP为1 606.7美元,塔吉克斯坦人均GDP为1 054.2美元。其中,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另外三国则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尤其对中亚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亚国家可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共享市场增长机遇,推动本国经济进一步增长。此外,中亚国家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中亚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而中国拥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产业类型,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制造业门类的国家,这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