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气象爱好者
气象小知识,气象小科普,台风全程追踪。新浪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宇宙解码  ·  力的本质是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气象爱好者

中国气象爱好者追击“海马”台风纪实

中国气象爱好者  · 公众号  · 科学  · 2016-10-24 23:47

正文

多图多视频预警,无wifi慎点,壕请无视


10月21日16:03,风力最强时的28楼高空:


你想追风吗?


恐怕大多数人不想。因为这里的风,是指臭名昭著、能带来狂风暴雨的台风,躲还来不及,追它干啥?


但气象爱好者特别是台风爱好者想。因为台风不仅是灾害性天气,台风还是这个地球上最为精密的大气系统之一,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科学之美。


气象局也想。因为要预报它,必须先了解它:这个了解,不是简单的看它长什么样,而是要用解剖刀划过台风的每一寸肌体,了解台风的所有,还要定量化:从地面到1000米到5000米到一万米……,气压温度风速湿度……,加上时间这个变量,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要预报它,台风预报员还需要正面感受台风,了解在台风外围、台风眼墙和台风眼中的风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普通台风、强台、超台的眼墙里的狂风暴雨在感受上有什么差别?--毕竟台风预报,是为人服务的,预报必须实现数据和体验的通感。如果预报变成了数据复读机,普通人怎么理解?


所以,美国人开飞机,从3000多米高空穿越台风眼,来来回回飞好多次,他们用雷达、用下落式精密仪器为手术刀解剖台风,取得巨量数据。


2015年10月,美国派飞机飞进飓风眼,探测东太平洋史上最强飓风patricia。图片来自微博


所以,我们国家的台风研究机构--上海台风所,驾驶追风车,赶赴台风登陆地附近,也是用雷达,有时候用导弹,也能取得一些数据。


2015年7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派追风车赴浙江余姚,追击台风灿鸿。图片来自新闻报道


我们没有飞机,也没有追风车。但我们有热情,也有经验和知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能最接近台风,又能测到数据。2014年,我们两度赶赴湛江,追击威马逊和海鸥。


其中,在威马逊路径确定、我们赶到湛江时,往徐闻、海南方向的交通已经无法通行,经过评估,我们放弃了南下,留在湛江,感受到了11级阵风。


而海鸥的追击准备的更早,我们经过评估,在海鸥眼墙到来前数小时抵达湛江东海岛等候,终于在那里与海鸥的眼墙和最大风雨区正面相遇。下面这张图是当时的东海岛,呈现出来的是真正的“12级台风”。



而今年,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未能前往福建追击超强台风莫兰蒂。但海马登陆前,我们有时间,我们还得到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几位同学的支持。于是我们决定结伴而行,共同追击。


追击台风的难点主要有二:第一是如何选择地点;第二是如何保证安全。以当今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质量,只要事先做足功课,了解当地地形地貌,选择好栖身地点,结合台风强度,对气象爱好者来说保证自身安全已不是太大问题。


所以最难的,依然是选择在哪里追。台风在云图上是庞然大物,但最大风雨区,往往就是中心附近那几十公里宽的范围内;这几十公里在哪里,还要受台风结构、副热带高压位置等等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最尖端的欧洲数值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在24小时内避免这几十公里的误差。


所以尽管在10月18日(星期五)时我们已经打算追击,但对去哪里还完全没有一致意见。因为此时,虽然所有数值模式与主观机构,已经一致认定海马将登陆珠江口以东的沿海,但以欧洲数值为首的一派认为将登陆深圳,而以美国数值为首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登陆汕尾--尽管误差只有100公里,但对我们来说,这100公里让人无法下决定。


10月18号晚间,向日葵8号高清云图。此时莎莉嘉已经登陆海南岛,其东北侧云系正在给广东沿岸制造降水;超强台风海马,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


欧洲数值预报显示,海马将于21号下午在深圳-香港一线登陆,登陆强度为强台风。


但到了10月20号,形势逐渐明朗。当天的下午,欧洲数值超级计算机认为:海马将登陆惠州;美国数值超级计算机则仍然坚持汕尾。于是我们迅速决定:到惠州最南端的 稔平半岛, 或汕尾最南端的 遮浪半岛 追风。



由于预算限制,我们最终将追风地选在了惠州市惠东县的稔平半岛港口镇。 1 0月20号下午天色渐昏之时,惠东火烧遍野,我们踏上追击海马的旅程。抵达惠东之时,距离海马登陆仅有20小时。


10月20号17:30,我们一行抵达惠东。

从高铁惠东站下车后,我们坐大巴前往目的地,赤红的火烧云在向我们不停召唤。惠东南部沿海还是很有小渔村的感觉,湿热的空气中夹杂着海盐的味道,几乎使人忘却了明天就要打台风的事实。但当地人的紧张,仍能感受出来。当我们赶到港口镇时,渔港里已经停满了渔船,多数店铺已经在夜幕中掩紧了柴扉,唯二的两家,在我们光顾时也很友善地提醒我们:明天台风要来,你们千万当心。我们则说: 们就是冲着台风来的。 很感谢两家店铺的老板,他们的回应是“哇你们好伟大”,出乎意料,心头一暖。


摄于10月20号18:07,我们前往港口镇。

港口镇地形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口镇位于稔平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北面丘陵;我们的目的地双月湾,恰好处在港口镇的细腰部,东临红海湾,西濒大亚湾。这种特殊地形,使得双月湾任意一处都极易遭受东西南三向风的侵袭;北风则相对逊色些,且由于山地地形屏蔽的原因,西北风还要比东北风弱的多。参考多方预报,结合经验,我们认定海马最可能在港口镇西南掠过,登陆之前吹东北风的概率大于西北风,显然东岸会比西岸当风得多。我们仔细斟酌后,决定将追风的根据地定在双月湾东边,选定了有东、南两向阳台,南、西两向窗户的28楼房间,并确保酒店有独立发电系统,防止出现意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月20日晚上8点,我们一行在港口进行考察、走访。

明天我们将会很累,我们心里也清楚。因此抵达酒店,看了下海马的最新动向以后,我们很快上床休息。最新的动向显示,海马的核心结构颇为密实,眼墙附近对流爆发,显然 海马是一个具备13-14级实力的台风 。东沙岛处于海马台风眼内边缘,已经录得968.6百帕的气压(测站海拔很低),海马的中心气压可能低于965百帕。



10月20日至10月21日,东沙岛变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10月21日天亮之后,虽然风雨兼程,但似乎并不像台风要来的样子。我们观察云图和天气图后发现,台风选择在惠州和汕尾之间的红海湾沿海上岸,在登陆前,惠东位于安全半圆,风向为西北风,这种风会被惠州北部的高山屏蔽;台风的结构较为松散,西北侧对流稀薄。所以真正的挑战,应该在台风登陆之后;所以上午出去看看,应该是安全的。


21日凌晨,海马略微北偏,将在惠州与汕尾之间登陆,在惠州以东登陆的可能性加大


10月21日早晨7:00,海马进逼广东沿海时的vis云图。

因此,我们在上午徒步跨过海湾大桥。行进的过程中,北风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身上的雨衣开始被掀起,扯开,甚至于撕裂。这一阵风的增强很可观,但风速计探测显示,此时的持续风力只有大约6级,也就是12-15米每秒的水准。在我们回去的路上,风力有所增大,逆风行进、昂头挺胸走动已经完全不可能,我们要么背对着风往后挪动,要么用手挡住脸匍匐前进。雨衣的存在逐渐失去了意义,我们浑身湿透。


10月21日上午8:22,追风者们在港口镇跨海大桥上。

我们知道,台风还没登陆,风力最大的时候还远远没到。如果台风登陆后最强风雨区赶到的时候,我们还在外面,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踱步走回了酒店,准备见机行事。



10月21日11:34,雷达回波实况,港口镇进入台风眼外缘。

11点左右,风雨有了明显的减弱,但没有天晴,我们进入海马的台风眼,伴随而来的是12:40的登陆信息。我们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等待最猛烈的“回南风“到来。

今年第 22 号台风 海马 (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今天( 21 日)中午 12 40 分前后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鲘门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14 级( 42 / 秒),中心最低气压为 960 百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过不了多久,一阵刺耳的呼啸从天际飞来,我们恍过神来:回南已经开始!外面狂风暴雨,树木怒摇。没有第二秒犹豫,我们几人迅速分成两组,第一组留在28楼高空进行观测,第二组直接到楼下观测。28楼很快便测得了超过30米每秒的阵风,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西北风的风力,而楼下的景象,是这样的:

10月21日14:03,回南风下的双月湾:


几棵脆弱的小树已经不行了,在狂风中呈一字型排开。空气中的雨柱在狂风中呈银线状,它以很小的倾角重重击打到地面上,反弹起来,向四面八方分散开。无数的雨柱构成了白茫茫的水帘,仿佛空气也成为了浪花的世界,它们与远处海上的狂涛交相辉映,唱响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歌。肆虐,呐喊,这是属于风暴的世界。我们就要进入到这个世界当中,此时所有的追风成员已经全部聚集楼下,我们迈开了狂风中的第一步。

为了测得最准确的风速数据,我们既需要保证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又需要保证风速计处在最当风的位置,这是对毅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考验。为了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往往需要在狂风中弯屈膝关节与肘关节,让身体侧面受风,风速计正面受风;或者让身体处在建筑物的后方,只让风速计探出来。用身体抵抗狂风是最危险而刺激的,不咬牙切齿你无法在狂风中站立;你的全身上下都在被雨水鞭笞,你的腿正在用力往后蹬以维持平衡;耳边同伴的呼喊声早已被呼啸声掩盖,身上穿的雨衣已经被狂风卷得无影无踪……突然一簇大树枝从不知多远的地方径直甩过来,啪的一声重重摔到地上。这时在外面已经非常危险,我们当即撤回酒店大厅。

追风组在平地测得了38.0m/s的最大 阵风,时间与上面的视频相同。

电梯缓缓升到28楼,上升过程中,四面八方倾灌而来的呼啸声让我们竟有了害怕的感觉。一楼与28楼是何等”遥远“的距离,楼底的10级风,到了28楼顿时成为12级风。朝向东偏南方向的阳台,是一个安全而理想的工作地点,我们在其中进行了重复的测量与试验。


追风组在阳台测风



我们测得了约12级的持续风力,并测得了41.3米每秒(接近14级)的瞬时风力。尽管港口镇不在登陆地点,但这样的风速已经逼近了台风中心的真实实力——我们就在海马的脚底下,曾经我们只能在卫星云图上目睹它的身影。
上述时刻所测得的部分数据,最大阵风41.3m/s,平均风速超过35m/s。

然而,阳台上虽然安全,但风力之大也让我们吃惊:此时此刻,每一个气块都如磐石般坚挺,重重地压在手背上,不把全身力气转移到手臂上,根本不可能跟持续飓风抗衡;雨柱取代雨滴,以极高的频率,针扎一般刺在手臂外侧,手根本已经失去知觉。每一阵超过12级的阵风,伴随而来的都是空气刺耳的尖叫。我们当时 只知道紧握风速计与那倔强的狂风抵抗,身体已经在狂风暴雨中失温,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


下午三点的惠东双月湾,头顶上黑云压抑,旋转不歇,策马奔腾般喷涌而去;海湾里巨浪滔天,腾跃不止,争先恐后想往岸上靠近;空气中狂风嘶吼,雨雾翻滚;雨滴在狂风中,降落又升起,几乎失去了降淋海平面的机会。台风的垂直结构完整地架在惠东沿海,天上与地下已完全融为一体,整个港口镇成为了一条白色的空气柱,翻滚,肆虐。

10月21日早上6:20与下午3:30,酒店阳台鸟瞰图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景象竟然持续了接近三个小时。到后来我们也坚持不下去了,全体撤回屋里,淋洗热水,换上衣服,稍事休息。窗外的狂风的声音频率极其稳定,声音通过门缝的狭管发出尖锐的声响,夹杂着窗玻璃哐当当的响声,刺耳而难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