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数据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重点要做好三个“全”。
首先是“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城市经济产业、产城融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宜居环境、韧性安全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社会有感、企业有感、群众有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
其次是“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
推进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加快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开放开发,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
第三是“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
要加快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智慧城市运营运维模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 吴晓宁:
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以城市为关键载体平台发展数字经济
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下一步将以城市为关键载体平台,发展数字经济。
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同时,智慧城市为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数字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创新和应用搭建验证和推广平台。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以城市为关键载体平台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的集成应用,发挥城市作为人才集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 陆冬森:
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激发新型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和吸附力。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2522”框架要求与任务布局。统筹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数字文化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指导意见》提出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竞争新优势。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荣辉:
《指导意见》体现“场景牵引、以人为本”推进原则。形成一批可感可知的数字化应用成果,推动数字中国落地见效,让城市全体居民的生产生活更便捷、更舒心、更安全,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
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适数化改革,下一步将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具备条件的将转化为全国性政策和制度。
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适数化改革就是要消除阻碍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制度藩篱和堵点卡点,主动对不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重塑,推动跨领域、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制度创新。
《指导意见》重点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规范、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创新设计,提出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 陆冬森: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和制度创新,发挥地方首创作用,及时总结、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具备条件的,我们还要转化为全国性政策和制度。
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破解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