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众号改变了规则,推送不按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
思维纪要号
》的文章,请设“星标”并且经常点击“在看”,感谢大家支持!
本公众号是《思维纪要社》的备用账号,通道↓↓↓
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理解
全文摘要
在近期的市场讨论中,摩根士丹利团队关注政策应对通缩措施、市场反弹的持续性以及消费股未来。
特别强调社会感知指数在判断政策转向中的重要性,回顾历史类似情况帮助理解政策方向。
调研显示通缩议题被正式提出,预示政策可能转向。预计初期政策将温和,随后可能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张,以
1万亿到2万亿规模扩大消费、基建投资,并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同时,房地产投资预计继续收缩,货币政策也将放宽。通缩问题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下行和增长模式转变需求,政策转向旨在通过财政大幅扩张对抗房地产下跌,促进经济从投资向消费转型。
此外,讨论了市场表现,指出民生中国指数市盈率回升,强调财政政策持续发力能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同时提醒关注外围市场波动和结构性改革空间。
大摩宏观策略谈:深入探讨政策转向与市场预期
在最近的市场活跃期,大摩的团队,包括
Robin秦志强、蔡志鹏博士、首席策略师loa和金融行业首席rita,重点讨论了当前市场的主要问题,如政策应对通缩的措施、市场反弹的持续性,以及消费股的未来趋势。强调了社会感知指数在判断政策转向中的作用,回顾了历史上的类似情况,以帮助投资者理解政策方向和市场预期。团队还提到了与众多机构的交流情况,以展示市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高度关注。
政策转向应对通缩:从北京调研到厦门论坛
在九月的第一个周末,北京的调研显示通缩议题被正式提出,标志着上层思路的转变,明确了对通缩的防范。接着,在厦门的中国国际投资论坛上,外资高层得以畅所欲言,讨论对策。同时,高层对中西部的考察,深入理解实际情况,强化了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这些事件共同预示了一个政策转向,与
22年11月疫情政策调整相似,但实施过程和重点将不同,特别是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依赖将更加明显,以促进消费和经济基本面的复苏。预计初期政策将温和谨慎,以避免过快的动作导致的市场不稳定。
如何看待温和财政刺激及其对打破通缩的意义
投资者对温和财政刺激的效果存在分歧,部分人担忧这是否会像过去两三年一样落空,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次不同在于对通缩问题认知的转变。通缩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经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促使市场对政策有积极反应。尽管短期内刺激力度可能温和,但长期来看,政策将转向更合理、更大力度的选项以应对经济挑战。宏观经济学家蔡志鹏博士强调,虽然存在试错过程,但最终有望形成更好的共识打破通缩,市场对于政策的积极反应反映了底层逻辑的乐观变化。
短期经济政策及展望分析
预计未来
1到2个季度将出现1万亿到2万亿的财政扩张,旨在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增加底层人群转移支付、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政策重点可能包括支持消费、基建投资,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同时房地产投资预计将继续收缩。货币政策预计也会放宽,包括降准和降息空间。短期内经济可能温和回升,但大幅回升可能性较低,需关注通缩压力。长期政策转向主要是应对通缩问题,显示了政策持续调整的大方向。
中国再通胀政策与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讨论了中国面临通缩问题的根源,包括房地产市场下行和重生产轻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提出通过财政大幅扩张来对抗房地产下跌趋势,促进经济从投资向消费的转变,预计需要至少
1万亿美金的政策投入。强调了政策实施的复杂性,以及需要解决损失分担和建立新机制的问题。同时,以日本为借鉴,指出解决问题可能需要长期努力和正确政策持续发力。最后,指出当前政策转向的力度超出了市场预期,为后续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空间,但经济复苏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市场分析与投资策略分享
讨论了近期市场表现,指出民生中国指数的市盈率从八倍多回升至十倍,反映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强调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能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走出通缩的信心,展望估值可能回调至
12倍市盈率。同时,对比中国市场与新兴市场指数,认为估值差距缩窄,有进一步上升空间。提醒关注财政政策、企业盈利增长和外围市场波动对投资的影响,建议持续关注日本新首相选举、中东局势及美国大选等外围风险。
问答回顾
在当前市场活跃的情况下,今天的主要讨论话题是什么?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今天的主要话题是政策面分析,包括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出台时间和规模,以及如何达到市场的预期,何时能打破通缩局面,这次市场的反弹能否成为长期反转。同时还会关注消费股的基本面传导情况以及黄金周是否有新意。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下一步财政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及规模有多大;二是这次为什么思路转向,即为什么从九月初开始正式应对通缩,并询问政策思路转向的原因。
政策思路转向的背景是什么?
政策思路转向的原因类似于
2022年11月中国疫情管控政策转向,都是较大的转折点。研究人员在两次转折点时相对准确地预判了政策方向,并且在2022年9月9号预判通缩思路变了,政策会转向。
最近转向更加剧烈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转向更加剧烈是因为上周四决策层紧迫感显著上升,各大部委和单位加班加点准备针对性提振信心的政策,这些政策紧锣密鼓地在出台中。
如何判断未来政策走向?
关键是要把握思维框架的转型,通过大摩社会感知指数等工具来观察基本的安全和发展因素,当这些指标接近低谷区间时,往往预示着政策转向不远。
政策转向的三个重要时点是什么?
这三个时点分别是:
9月3号到5号北京调研感受到整体上层思路转变,不再遮掩通缩问题;9月7号到8号厦门论坛上外资大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9月13号最高领导层调研考察中西部基层实际情况。这三个时点与社会感知指数相互印证,共同推动了政策较大的转向。
在当前推出的抗通缩再通胀政策中,新招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招包括金融和货币政策领域的一些前瞻指引,比如未来可能会有力度较大的降息降准,并且支持股票的政策也可以不断加码。此外,政策还涉及消费领域的刺激措施,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和底层社保福利增加,同时也可能用于债务问题和地方政府基本支出的维持。
预计接下来一两个月内,财政政策会采取怎样的支持措施?
预计接下来一两个月内,会有适度的财政支持政策,大约
1到2万亿人民币的额外补充支出,主要用于支持消费、底层社保福利刺激消费以及债务问题和地方政府基本花销的维持。
对于温和的财政刺激措施,投资者是否会感到失望?
不同投资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只是温和的财政刺激,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的希望会落空,因为对通缩问题的认知变了,这次政策展现出了打破通缩的决心,即使一开始力度不够,后续可能会加码。
市场为何对当前的政策反应积极?
市场积极反应可能源于政策底层逻辑或假设发生了积极变化,如打消了经济建设不再是头等大事的担忧,决策层对当前通缩问题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
1到2个季度,政策和经济走向如何?
预计政策层面会有
1万亿到2万亿的额外财政扩张,用途将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和力度,增加底层人群转移支付,并着力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其中,化解债务负担的均衡分担至关重要,因为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财政支出,其削减开支与通缩压力相互强化是当前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预计这一轮财政扩张能有效抵御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但显著回升的可能性不高。
对于大宗商品需求是否会因为本轮政策宽松而明显上升?
这一轮财政政策倾向于消费和债务支持,基建投资可能会边际加快,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的进度可能超前,而房地产投资大概率会继续收缩。因此,总体来看,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能会边际改善,但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周期性上升。
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您们对实际
GDP环比增速有何预测?为何没有因为政策力度超预期而上调对GDP增速的预测?
我们认为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实际
GDP环比增速有望温和回升,从二三季度平均3%的年化环比率回升到5%左右。主要原因是通缩螺旋进一步强化,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工业品价格环比依然较弱,生产指数上升存在寂寞因素,服务业PMI跌破荣枯线。
对于短期经济和政策研判,下行风险收敛了吗?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如何?
下行风险得到有效收敛,但短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本轮通缩的根源是什么?
直接成因是房地产无序下行对整体需求和地方政府造成的传染,深层次原因则是重生产轻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再通胀的理想政策情形是什么?对于中长期再通胀前景的看法是什么?
理想政策情形是财政大幅扩张,遏制房地产下跌趋势,重塑地方政府正常运行,并促进经济结构从投资向消费再平衡,所需政策体量可能达到两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