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释放“扔”的冲动,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绪
当小人儿渐渐“长脾气”之后,我们就要来细细分析他们“扔东西”背后的“秘密”了。
●有时候他们是因为“受到冷落”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如果在专注做某件事,比如家务、工作等等,而没有在潼潼身边陪伴她时,她扔东西的几率要比平时高出许多。正是因为她每次扔东西,都能得到我的“友情提醒”,所以她也许觉得用“扔”可以让妈妈关注自己吧。
它几乎像一个暗语一样,随时提醒我是时候放下手中的任务,陪陪孩子了。
当我重新回到潼潼身边时,她也不再继续扔东西了。
●有时候他们是因为生气或者愤怒
T2H3的小娃,正处于“一点就着”的暴脾气阶段。一方面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到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在情绪表达方面还是个稚嫩的初学者。
所以,当他们感觉内心不爽的时候,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扔东西”算是其中一种。
此时,我们可以与他们共情,接纳他们的情绪,温柔的抱住他们,拍拍他们的后背,握着他们的手,试着让他们数1-2-3深呼吸,待情绪冷静后再来复盘,告诉他们扔东西并不是表达情绪的好方法,引导他们用语言进行表达。
(推荐阅读:《共情没用对,小心对孩子的情绪火上加油》)
我们也可以用一点点游戏力,用“拟人法”告诉他们,扔东西是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一边配合着浮夸的表情,一边给扔在地上的东西配音:
“哎呀,刚才那一丢我真是好疼呀,快来看看我的胳膊是不是受伤了?我真是生气,不过我还是不会把宝宝扔到一边儿,因为这地板太硬了,刚才还碰到了我的头,我现在都晕的起不来了。”
配音的时候,声音一定要不同寻常,尽量搞怪一些,配合着一些夸张的动作。
也许你还可以顺手捡起玩具箱里的小皮球,继续演:“是啊是啊,你看我都多少天没出来透透气了。我倒是挺想让宝宝扔一扔的,可他不喜欢我,只喜欢扔你。55555~”
这么一来,娃们早被你的“小剧场”吸引过去了,负面情绪消减了一大半。
但哄小娃开心并不是目的,待情绪平复后,千万别忘了告诉他们,刚才扔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
关于“情绪管理”这一点,我们曾分享过多篇文章,大家可以尝试看看文中提到的办法。
(推荐阅读:《孩子总发脾气无法控制情绪?这14本情绪绘本或许能有帮助》
《打人、抢玩具、发脾气,一岁多的宝宝怎么有效管教?》)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无聊”而“扔东西”
比如坐在餐椅上吃东西,刚开始因为肚子比较饿,小娃们会吃的相对专注一些,一旦他们觉得饱了,或者进餐时间太长,他们会因为感觉无聊,而开始扔食物。
这时候,应该把宝宝们抱离餐椅,如果他们没有要求返回继续吃,就不再给他们提供食物。
还比如,他们会因为一直在玩某个游戏、某个玩具,而感到有些“没意思”,开始将玩具随处乱丢。
这时候,只要给他们换一个游戏就可以啦。如果刚才玩的是比较“静态”的,现在可以换一个“动态”的,比如蹦床、骑扭扭车、玩“木头人不许动”等游戏。
此外,可以多给孩子设计一些有关“扔”的小游戏,让他们在玩中释放“扔”的冲动。
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用脏衣篓做篮筐,玩“投篮”的游戏,比赛看谁的进球数最多;可以和他们玩“丢球”的游戏,虽然开始他们既扔不准也接不住,但这样的游戏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学习。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习惯而“扔东西”
对于成人来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更何况对于2、3岁这个自控力几乎为零的懵懂小娃呢?
有的孩子,会习惯性地将东西“随手一丢”。我们不可能希望用某种“灵丹妙药”让娃在短时间内改掉这样的习惯。
“打一顿”、“吼一通”这样的办法,也许能在当下见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这种习惯的“坏处”,而且一旦将“打骂”作为长久的管教方法,也会破坏亲子感情,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让孩子觉得将东西捡起来、收拾好这件事,很有趣。
比如每次潼潼将玩具丢的满地时,我会喊一句“来和妈妈比赛看谁捡的快啦!”,通常这个时候,妞的积极性都会瞬间提高,一边抢一边就把东西收拾好了,比我说十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要管用一万倍。
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乱扔东西的不便之处。利用每一次他因为乱丢,而找不到某件玩具的时候,或者被满地的玩具隔到脚、绊倒、滑倒的时候,和他们谈一谈乱丢到底有什么危害。
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一个2、3岁的孩子,每一次都能将所有的东西“物归原位”,但通过我们不断的示范、引导、提醒,我们依然可以期待一个在5、6岁时拥有好习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