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延长‘人口红利’的关键举措。文章还提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可以促进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并且改革应遵循自愿、弹性的原则,既考虑职工利益,又激发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增加劳动要素供给,激发经济活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需要调整法定退休年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岗位构成也与上世纪大不相同。因此,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关键观点2: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关键举措。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通过制度规范和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规模,增加劳动供给,缓解劳动力规模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3: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可以促进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
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才会发挥作用、产生价值。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可以促进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进入经济生产过程,是个人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受益的改革。
关键观点4: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应遵循自愿、弹性的原则。
改革允许职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提前退休或延迟退休,这种有弹性的规定使改革能更好地满足和匹配职工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关键观点5: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激发经济活力。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积极老龄化观念相吻合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激发老龄群体的劳动热情与社会参与感。同时,延长工作年限不仅可以实现职工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且其工作和消费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正文
赵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9月18日经济日报。
我国退休制度成型于上世纪50年代,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进行大的调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提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质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岗位构成也与上世纪50年代大不相同,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改革,使之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相适应。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进一步延长“人口红利”的关键举措。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与2010年相比规模增加1.19亿,比例增加7.8个百分点。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从2011年的9.4亿人减少至2023年的8.6亿人。同时,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比1981年的67.8岁增加10.8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预期寿命稳步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延长“人口红利”成为关键。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验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普遍采取的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通过制度规范和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规模,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劳动时间,缓解劳动力规模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促进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的重要措施。
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才会发挥作用、产生价值。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从劳动群体看,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这些都表明我国的人口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但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得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推迟。与这些变化发展相适应,也需要进行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促进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进入经济生产过程。从个人层面看,通过改革可以获得更长的回报时间、更多的回报机会,从而取得更多的报酬;从宏观层面看,此项改革可以更充分地把我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为化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按照自愿、弹性原则”推进改革,既考虑了职工利益,又激发了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改革允许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职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自愿选择提前退休或延迟退休。职工个人、家庭情况各有不同,从事的职业、对未来的规划也有差异,这种有弹性的规定使改革能更好地满足和匹配职工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职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进行选择。与“一刀切”的政策相比,职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也更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单位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和场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从1997年就倡导积极老龄化概念,认为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3个重要维度,强调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与积极老龄化观念相吻合的改革举措,是把老年人转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推手,也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自愿、弹性”的改革原则和积极老龄化的观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老龄群体的劳动热情与社会参与感。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有效增加劳动要素供给,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劳动者同时又是消费者,收入转化为消费,必然会拉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带来生产的扩展和就业的增加,形成劳动供给—收入增加—消费拉动—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延长工作年限不仅可以实现职工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且其工作和消费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闫衍:人工智能、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风险重塑信用评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