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债券圈
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相关资讯介绍以及知识培训,并提供金融创新品种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首席商业评论  ·  日赚1个亿,牧原从ICU跑进了KTV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刚刚,涨回来了! ·  3 天前  
吴晓波频道  ·  二手房拐点来了吗? ·  5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AI究竟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年度调查,你的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债券圈

一个全新的框架(下):挣人性的钱,挣确定的钱

债券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06 11:15

正文

来源:EBS固收研究

作者:张旭

 导读 

我们中期策略报告一共三篇,这是下篇。

在《上篇:一个全新的框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利率债分析框架,引入基于价格的套利原则并淡化基于数量的供需视角,这样可以与价格型色彩越来越浓厚的货币相适应。

在这个框架内,利率债的收益率受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市场预期的影响,而最终的影响因素为宏观经济。

在《中篇:监管和预期,谁该为恐慌负责?》中,我们对其中两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监管政策和市场预期。我们认为:


本次的金融强监管与2009年开始的平台债务治理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并借助平台债务治理的经验预判本轮的金融强监管。

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且,加强监管的目的是重新塑造一个更为健康的金融生态,而不仅仅是让某个具体的指标下降

政策力度是市场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函数,会保持在让市场生不如死但是还死不了的程度。

事实上,真正可怕的不是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市场预期本身。当市场开始普遍认为“监管低于预期、货币政策转向”时,债券市场的潜在风险反而更大。

对于监管和预期因素,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监管长期在,政策一直有,市场好不了,越好越危险。这样看来,市场热议的“强监管何时能结束”、“领导看到什么指标回落后,强监管就能结束”、“什么时候还会有政策出来”、“还有什么超预期的政策”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在本篇中,我们会重点讨论剩下的那个因素:货币政策。 



1、因素3:货币政策

1.1、高杠杆是谁的错?

在进入主题前,我们需要做一下反思:前期的高杠杆和低利差是否是货币政策的过错?大家通常将这些问题归咎于人民银行,认为其将DR007锚定且足量供给流动性,才造成了市场参与者没有节制地加杠杆且压低期限利差。这个思路存在明显的瑕疵:美联储同样锚定了联邦基金利率,且波动比人民银行的DR007还低,为何他们没有遇到我们这样的问题?

很显然,出问题的并不是人民银行,问题出在了监管政策上。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相对科学,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杠杆率受到了合理约束。与此相比,我国对于表外的监管相对薄弱,而这部分受到弱监管的资金形成了金融不稳定的因素。

既然问题并非源自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就很难根治顽疾。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大半年内,去杠杆和强监管的任务并不会由货币政策主导,而货币政策只需为其营造一个松紧适中的货币环境。从16Q4开始,R007的均值均比前一季度高30bp,我们预计其上行的幅度会逐步放缓,17Q2、17Q3、17Q4的均值依次较前一季度上行25bp、15bp、5bp。

1.2、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

5月中旬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卖方看多债券市场。而我依然坚持“趋势向上,幅度不大”的看法。大家看多的原因是判断经济走弱,货币政策将被迫放松,此时可提前配置。“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是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逻辑,但又总是被证伪。例如,去年10月份市场与人行“掰手腕”时,多方的主逻辑即为此,但之后的结果是长端恐慌性上行。(部分投资者认为现在10Y国开的绝对值高于16年10月,所以不会重蹈覆辙。但是,虽然长端上了不少,但是资金成本也在同步上,所以从利差上看当前与16年10月的情况具有可比性。)

事实上,自从“去杠杆”之后,“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的逻辑就没有工作过,每次长端和短端的背离(短端上长端下),都是以长端的报复性上行为结束。例如今年3月中旬时,长端利率品处于相对高位,市场预期MPA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性,因此收益率开始快速下降(虽然短端一直在上行)。但是,4月中旬开始收益率再次快速上行。

从理论上讲,“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的逻辑本身没有错,但是在实际运行时遇到了新的挑战

1.去杠杆和强监管是主旋律,当局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提高,因此经济下行并不一定对应于货币政策宽松。17Q1的GDP增速为6.9%,我们预计后三个季度依次为6.7%、6.5%、6.5%,全年完成6.5%的目标并不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有可能放缓政策收缩的进程,但是转为放松的必要性并不大。

2.出于对汇率和外储等因素的考虑,人行不一定希望在主要央行退出宽松的进程中独自宽松截至4月末,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为3.03万亿美元,较“8.11汇改”前下降了8.3%,非常接近3.0万亿美元的心理下限。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化的进程,如果此时人民银行在国内放松,那么压力就很有可能在汇率和外储方面体现出来。

3.即使经济下行超预期,也很可能使用类财政工具进行刺激,而非单纯地松货币。正如上文所述,以一个较短的时间周期来看,货币政策过度放松会使压力在外部体现,货币政策过度收紧会使压力在内部体现,因此让货币政策处于紧平衡是个最优的选择。

因此,当经济下行超预期时,类财政政策将会部分替代货币政策。类财政工具不会直接给汇率带来压力,不会与金融强监管相违背,不会妨碍去杠杆进程,但是其不利于债券市场:从资金面上看,类财政工具的资本金投入以及信贷配套会挤占债券投资资金;从基本面上看,类财政政策加大了通胀预期。

4.监管政策仍在不断落地,委托资金也在不断地净赎回,因此对收益率长端的压力会长期存在事实上,这一点本属于后面的监管因素,为了观点的完整性我写在了这里。我们认为,今年的形势类似于攀岩,很艰难很吃力而且需要手脚并用。货币政策相当于手,监管政策相当于脚,主要靠脚,但是手也必须得有。脚发力时手就可以缓缓劲,脚悬空时就要靠手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掉下去。

也就是说,以后多数时间都会是监管政策主导,当监管政策放松时货币政策会形成补充,这两种情景都不利于债券市场。此外,的确可能出现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双放松的情况,但是仅限于重要事件前短暂的维稳窗口或是流动性风险爆发。

综上所述,前期高杠杆源于监管缺失,而不该归咎于货币政策;后期监管政策将形成主导,货币政策予以配合。所以,利率品的走势同时取决于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现阶段我们更像是在攀岩,手脚并用,脚发力时手可以放松点,脚悬空时手就会抓牢,其中手是指货币政策,脚是指监管政策。

现阶段“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的逻辑非常危险,特别是在短端上行时。首先,增长放缓并不是松货币的充分条件;其次,松货币也并不意味着也会松监管。只有当经济耐受力使得货币、监管同时放松,债市才会有趋势性机会,目前还看不到。



2、投资策略

2.1、趋势向上,幅度不大

利率品的价格取决于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市场预期。2017年4月前,并无金融监管的政策落地,且3月末市场对于未来政策预期相对中性,普遍认为“MPA之后就会利空出尽”。因此,这个阶段利率品价格的变动主要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采用2016年1月-2017年3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0Y国开对于R007的弹性是100%(即R007每上行10bp,10Y国开也会跟随其上行10bp)。

在4月、5月部分监管政策落地后,10Y国开对于R007的弹性扩大至111%。很显然,弹性中额外增加的这11%是市场对于监管政策的反应。

在前文中,我们测算出Q2、Q3、Q4中R007均值依次较前一季度上行25bp、15bp、0bp,且货币政策带给10Y国开的弹性为100%,因此该因素会使10Y国开的均值同样上行25bp、15bp、5bp。17Q3时,监管政策会更为主导,将额外带给10Y国开8bp的压力;17Q4时,受到“十九大”维稳的影响,监管的力度回落,其对于10Y国开影响的边际为-5bp。

10Y国开在17Q1的均值为4.0%,那么Q2、Q3、Q4的均值很有可能会上行至4.27%、4.5%、4.5%的水平。(请注意,在本文和之前的报告中,10Y国开均指的是中债样本券,当前为17国开10。)

我们想强调的是,部分卖方认为6月12日之后将形成监管政策的空窗期,有利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这种“空窗期”不可能存在。自查上报之后,监管必然会以某种形式发声,也很可能会对违规主体进行处罚,届时市场还会受到扰动。从之前的经验看,监管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并不一定通过正式发文来达到,窗口指导、召开会议、发表言论等方式都有可能触动市场的神经,甚至自查结果的对外泄露也会造成影响。

此外,部分卖方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今后不会有超预期的政策”、“利空出尽”。例如在3月末前,不少卖方认为度过MPA之后就算是利空出尽,结果4月份银监的一系列文件触发了市场大幅调整。上文中我们已经强调,本轮金融强监管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远没有到“利空出尽”的时候,政策之后还有政策,政策之间还有窗口指导。人行和监管的目标是让市场“生不如死但是死不了”,因此越是市场乐观的时候,越容易招来严厉的政策。

2.2、策略A:挣人性的钱

很显然,今年并没有趋势性机会,只有交易性机会,或是说今年挣不到趋势的钱,只能挣人性的钱交易性机会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前文所说的预期差:当市场预期非常悲观的时候入场,待市场转为乐观时降低仓位并等待下一次入场的机会。我们推荐使用如下准则检测是否适合进场:

准则1:市场已经陷入深度恐慌。

正如上文所述,造成市场波动的不是政策,而是市场本身。当市场普遍认为“监管政策低于预期”、“货币政策转向”时,市场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反而更大。相反,当市场陷入深度恐慌时更有可能处于超跌的状态。

准则2:市场收益率偏离估值中枢10bp以上。

我们预计10Y国开Q2、Q3、Q4的均值为4.27%、4.5%、4.5%;在6月-12月中,当收益率达到以下水平后10Y国开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4.4%、4.5%、4.6%、4.6%、4.6%、4.6%、4.6%。当前10Y国开为4.34%(采用6月2日数值),入场的性价并不高。

准则3:10Y国开-R001的20日均值高于170bp。

事实上,今年两次像模像样的行情在启动前,上述均值均超过了170bp。目前的利差仅有155bp,我们并不认为是入场的良好时点,这个结论与准则2的一致。(注:20日均值仅仅针对R001,10Y国开直接采用当日值。我们使用R001而非R007,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在加杠杆时更多地使用R001。)

实话实说,这个策略好说不好做,更适合卖方纸上谈兵。一方面,今年的“大”行情每波也就15bp,而且收益率趋势性上行,非常难操作;另一方面,市场下跌时很有可能是自己被赎回的时候,并无资金可配置。对于业绩考核压力适中的投资者,我们更推荐另一种策略:CD加杠杆。

2.3、策略B:挣确定的钱

当前CD利率处于较高的水平,用隔夜加杠杆买CD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策略。(BTW,在这个策略中CD和CP没有本质区别,相同信用风险下,谁的收益高就配谁。)我们建议,杠杆率原则上越高越好,但实际执行时也要考虑到到机构的融资能力以及产品合同的限定。

目前6M AA+级CD的收益为4.95%(我们采用6月2日的数据),5月R001的平均成本为2.8%,我们假设加20%的杠杆,那么6M的HPY为5.38%。20%的杠杆水平对于资金利率并不敏感,即使平均资金成本上行至3.5%,那么所对应的HPY为5.24%。

毋庸置疑,这个策略的性价比高于博长久期利率债。17国开10的久期为8.0Y,收益率为4.34%(同样采用6月2日的数据)。即使我们假设可以享有17国开10一半的票息,那么也需要在6M内净做对20bp才可以获得与CD相同的HPY。今年1-5月内像样的行情也仅仅出现了2次,每次只有15bp,我们预计未来6M的情况类似,因此获得20bp资本利得的难度并不小。

从流动性的角度看,当前3M和6M的CD分别会在9月上旬和12月上旬到期,解冻的资金既可以应付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又可以用来配置超跌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去赌17国开10下次行情何时会启动,还不如将精力花在与托管行的沟通上,请求托管行允许将CD视为债券资产。



3、对三篇报告的总结

随着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色彩越来越浓重,基于数量的供需框架也越来越过时。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利率债分析框架,使用基于价格的套息原理替代供需视角。在这个框架中,利率债的收益率受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市场预期的影响,而最终的影响因素为宏观经济。

预计在今后的大半年内,去杠杆和强监管的任务并不会再由货币政策主导,R007季度均值的上行的幅度会逐步放缓,17Q2、17Q3、17Q4的均值依次较前一季度上行25bp、15bp、0bp。5月中旬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卖方看多债券市场。而我们依然坚持“趋势向上,幅度不大”的看法其他卖方看多主要基于“经济差-货币松-提前配置”的逻辑,但实际上这个逻辑已经遇到了新的挑战。

本次的金融强监管与2009年开始的平台债务治理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根据平台债务治理的经验,我们判断: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且,加强监管的目的是重新塑造一个更为健康的金融生态,而不仅仅是让某个具体的指标下降。政策力度是市场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函数,会保持在让市场“生不如死但是还死不了”的程度。

事实上,真正可怕的不是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市场预期本身。当市场开始普遍认为“监管低于预期、货币政策转向”时,债券市场的潜在风险反而更大。

我们预计17Q2、Q3、Q4中10Y国开收益率的均值很有可能会上行至4.27%、4.5%、4.5%的水平。(再重复一下,这里说的10Y国开指的是中债曲线的样本券,目前为17国开10。)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我们有两套策略可供选择:

一方面,可以赚人性的钱。我们推荐使用以下三个准则检验是否适合进场:市场已经陷入深度恐慌;市场收益率偏离估值中枢10bp以上;10Y国开-R001的20日均值高于170bp。

另一方面,可以赚确定的钱。当前CD利率处于较高的水平,用隔夜加杠杆买CD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策略,相较于前者我们更推荐这个策略。杠杆率原则上越高越好,但实际执行时也要考虑到到机构的融资能力以及产品合同的限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