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务范  ·  情人节送礼清单!一秒送到她心坎里 ·  2 天前  
物道  ·  愿挚爱白月光,终为朱砂痣! ·  昨天  
氧叔本叔  ·  连刷10分钟,她的盛世美颜硬控我一整晚 ·  3 天前  
物道  ·  亚瑟士,实力被低估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批评孩子的时候,谨记“二八定律”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8-19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批评不等于否定,而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

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条条框框,身教大于言传,如此才能真正让教育发挥作用。

——鹿妈

新课改后,语文死记硬背就是无用功!

阅读如何巧得分?作文怎样写出彩?

8月23号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 大语文奠基者姜天一老师

告诉你怎样帮孩子理清学习框架

让语文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

作者 | 蒙粉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比如: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抖腿”

“小姑娘,不可以说脏话”

“玩具,不可以随便乱放”
家庭生活中,有太多的场景需要父母对孩子说“不可以”。
但是很多父母会发现,每一次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说“不”,甚至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要么当作没听见,要么就哭闹耍赖。
孩子的不听话,瞬间点燃了大人的情绪。
“不行,不要,不可以”,似乎成了父母们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然而,仔细回想一下,你对孩子说了那么多“不可以”、“不准”,究竟是否真的管用?
其实,批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教育界有个说法,叫做“二八定律”,即两分道理、八分共情;两分批评、八分肯定。
我们批评孩子应该本着有建设性的目的,应该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唤醒孩子而非压抑。
所以,当孩子顽皮、耍赖,你想批评他的时候,可以试一下下面这5个育儿方法。
用“肯定”代替“否定”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且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6岁前便是一个最佳时期,很多良好习惯都是在这个时期养成。
但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靠吼叫、斥责,许多父母也意识到了吼叫在教育上的危害,也想改正,但看到熊孩子的行为,却又不得不功亏一篑。
告别吼叫,积极应对熊孩子的行为,其实可以这样来做。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得到父母的肯定、赞赏。孩子虽小,也需要被理解。
而父母的严厉斥责、批评,随口而出对孩子说的“不可以”、“不准”,这种强硬的方式不仅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倔强、逆反心理。
如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对他说“别”“不要”这种负面词语,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换它!
比如看电视,与其说“不可以看电视了,对眼睛不好”,不如换个说法“看电视久了,会伤害到你的小眼睛,让你再看10分钟,你就把电视关了”。
让孩子心理有个预期,父母说的话他就能听进去,也会在心理上解除对父母的抵触防线。
说“不”的频率不要太高
人往往有一个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这样,我偏要这样。
你越说“不要乱跑”,孩子偏要跑;

你越说“别偷吃糖”,孩子偏要吃;

你越说“别看电视”,孩子偏要看.....
你的屡屡禁止,在孩子看来,非常好玩,甚至有一种深深的诱惑!
尤其是当孩子过了2岁,他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临之后,独立意识开始增强,自发地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
这个时候他会反感父母干涉他做事,嫌家长管的太严、太宽、太啰嗦。
如果父母经常说“不可以“不准”,非但不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就能事事做得完美。
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父母就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
父母要明白,经常跟孩子说“不可以”、“不准”等否定孩子行为的话,会很容易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6岁前的孩子是感官的探索者,他们是通过双手的不断探索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父母太多的禁令,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松弛有度,该管的时候管教,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父母要控制情绪,对事不对人
教育孩子,最忌简单粗暴,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脾气。
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不可以”,容易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问题,还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
对孩子说“不”其实是一种很消极的语境,总是在限制孩子的各种想法和行为。
所以有些时候,家长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抓住孩子做得好的一次,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另外,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情绪平和、淡定,不能带有情绪地去管教孩子,更不能对孩子冷嘲热讽,对事不对人,这是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底线。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温柔以待,孩子才能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指责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尊严,养成自律、自信、自强等优秀品质。
用规则代替对孩子说“不”
爱孩子可以无条件,但是要讲原则。有规则的爱,才是智慧的爱。
与其在孩子每次犯同一个错误时反反复复说“不可以”,不如及早就定好规则,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 3-6岁的孩子通常被称作“潮湿的水泥期” ,这个时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是立规矩的最佳时间。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生活中,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以下6条简单的规则,为孩子设立六条基本原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 能有。
2. 别人的东西 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